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

这两年除了网络红人,越来越多的商品、品牌、城市也被冠以“网红”的标签,特别是引来无数的媒体搞各种网红城市的评选。

比如,在2021年由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客户端、21世纪创新资本研究院和腾讯云联合统计发布《中国潮经济·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长沙就进入了该榜单的前十。我特意查看了这个榜单的评选内容,包含了网络热度、城市活力、潮生活、产业发展、印象评分等5个维度。借这个“网红”的热度,又大炒了一把很多人都比较热衷的排名。

虽然我可能是年龄、家庭及教育背景等原因造成的保守,对“网红”这个词并没太多的好感。不过我还是认为,长沙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普通省会城市,能和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等一众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比拼中进入前十,从侧面也反应了新媒体对过去十多年来长沙的发展一种认可。

但这种所谓的“网红”排名,其实只是长沙这些年发展成绩的一方面的缩影。从2022年中国社科院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课题组、小红书、DT财经联合发布的《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数据显示,长沙更是力压一众经济强市和著名旅游、宜居城市排在全国第一。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1)

对于这些排名,其实我身边的同事、朋友要么表示没听过,要么干脆一笑而过。近些年长沙多次入选“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似乎被评个宜居城市也是理所应当的。但也有不少外地朋友甚至本地人都认为,长沙气候很不宜人,工作机会也不多,工资水平一般,这“宜居”名头大概就是靠网红流量骗来的。

问题在于,长沙这个“网红城市”除了网红,真就是个平庸的城市么?而平庸的长沙就真不具备吸引力么?

对于很多80后来说,“逃离北上广”是多年前或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过的一段。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封控、静态管理、国际动荡等造成的经济下行、生活压力增大,却是我们当下每个人都在面对的全社会变革。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这几年超一线的北上广深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而一些经济发展不错的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现在的人口流动呈现出一种不甘回三四线老家,又不敢踏入超一线的态势。

以我大学同学现状为例,作为高考扩招前最后一批大学生,我们班65个同学在毕业后基本三种去向。第一种是考公、国企招聘、当老师的大多回原籍或者经济水平一般的小城市,第二种是去一线的北上广深闯荡江湖,第三种就是留在学校所在地、回原籍的省会或经济发达的沿海二线非省会城市。经过二十年的变化,现在居住地变化最剧烈的是前两种选择的人。因为小城市承载不了年少轻狂的事业心,而妄自菲薄的我们往往负担不起一线城市的开销。

其实我问过那些在一线城市扎根的同学,他们和我一样,大多都是在毕业后两三年内靠父母的资助加上自己的努力凑齐了购房的首付。因为03年时,4000出头还可以在北京买到南三环边的房,深圳罗湖还有2000多买房送户口的楼。

而他们中的更多人因为没有家里资助,在年过30岁后面对婚姻、小孩的压力,不少都从一线城市要么去周边二三线城市落脚定居,要么到今天还有租房挣扎在一线的。而大家的工作也从大多从事本专业变成了大多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行业。

在年过四十后,我们这群人已经不再相信洗脑的成功学说辞,对创业、融资也失去了意气风发,而是更愿意享受生活的市井与烟火,更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我甚至会特别享受偶尔来长沙出差的老同学在宵夜摊的放松,听他们羡慕我不那么内卷的生活,诉说着他们想放弃现在的一切回归平静却又不能的无奈。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大学这一群70末、80初的人其实是幸运的。我们比父母那辈有着更多自由去学习和选择,我们也有着比90后更低的成本去落户一、二线城市。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有着优质的职业成长机会,也能接地气地活着。也许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们这些人可能已经不再有勇气和时间去轻易选择改变现状。

我时常会想们假如现在给我一个重新的机会,抛开四大一线城市我是否还会来长沙?我尝试从经济、产业、购房、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多个方面,在兼顾南北前提下,选取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中部的武汉、长沙、郑州,东部的杭州、南京、青岛、厦门这些各大区内经济发达、网络名气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做对比,看看长沙除了“网红”,是不是真心适合现在年轻人?

经济维度——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代表着城市的基础和未来

十座城市中,重庆、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的经济总量在2021年进入全国十强,分别为27894亿元、19917亿元、18109亿元、17717亿元、16355亿元。同年,青岛、长沙、郑州、西安的GDP总量都过了万亿,分别为14136亿元、13271亿元、12691亿元、10688亿元,厦门作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GDP为7034亿元。

如果看人均GDP数据,南京、杭州、青岛、武汉、厦门、长沙2021年的数值均超过2万美元,迈过了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门槛。郑州、成都、重庆和西安的人均GDP分别为10.01万元/人、9.4万元/人、8.7万元/人、8.1万元/人。不过GDP的总量代表的是城市整体综合实力,而基于总量基本处于一个水平范畴内,人均数值则是反应城市发展质量。考虑到成都和重庆的人口基数,虽然其人均GDP数值不如前六个城市,但综合实力还是异常强大的。

而对于个人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反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直接相关的指标了。杭州、南京、厦门全部进入全国前十,分别为67709元、66350元、64362元。长沙之前除了厦门,其余位次全部被京沪和江浙粤城市这也反应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高。长沙、青岛、武汉三城处于全国第22、25、26位,分别达到55587元、51223元、50890元。西部的成都以45755元排在第38位,郑州、重庆和西安三城均未进入全国前50名。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2)

产业维度——产业结构决定城市发展韧性和耐力

十座城市中,重庆的农业占比相对多,厦门的农业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也是因为重庆虽然叫“市”,但其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相当于江苏或浙江一个省的总面积了。而厦门仅1700平方公里的面积,放在重庆38个区县里介于潼南区1583平方公里和巴南区1852平方公里之间,排17位。

其中,青岛、厦门、重庆、郑州、长沙的工业占比偏高,2021年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49.4%、41%、40.1%、39.7%、39.6%。武汉、西安、南京、杭州、成都的工业占比偏少,服务业相对更蓬勃,分别为35%、33.5%、36.1%、30.3%、30.7%,后者分别为62.5%、63.6%、62.1%、67.9%、66.4%。相较而言,青岛是这十座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少的,第三产业占比为48%。

各城市国内上市企业数量来看,杭州以205家位列北上深之后全国第四,南京113家位于广州之后全国第七,成都111家排第八,长沙80家、武汉73家、重庆66家、厦门62家、青岛58家、西安51家、郑州31家分列全国城市的第11、13、16、17、19、22、34位。

从十座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标杆产业也有侧重的不同。比如杭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头部制造型企业比较多,南京则是除北上之外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最多的,武汉作为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除了早期传统重工业外也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成都则因西南核心城市聚集了大量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西安虽然没有太多全国闻名的霸主型产业,但依托高校技术也在产业孵化中培养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当然像郑州的食品加工、长沙的工程机械等传统单项上形成全国领先的龙头地位。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3)

居住维度——安家落户的难度决定了新进人口的门槛高度

按常住人口算,成都和重庆超2000万人属于超大城市,其余六城是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南京也已经无限接近特大城市的标准,厦门由于辖区面积狭小属于I型大城市。

在这十座城市中,厦门房价截止2022年8月排名全国第四为50030元/平米,仅次于深上北。然后依次是杭州41598元/平米、南京34188元/平米、青岛20310元/平米、武汉18639元/平米、成都17249元/平米、西安16814元/平米、郑州14180元/平米、重庆13884元/平米、长沙11638元/平米。

按智联招聘2022年的各大城市平均月薪排名情况,最高的是杭州11858元/月,排在上北深后第四,接着是南京11038元/月、厦门10130元/月、武汉10061元/月、成都9933元/月、长沙9834元/月、重庆9555元/月、西安9178元/月、青岛9126元/月、郑州8977元/月。

排除各个城市限购因素,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厦门是最难买房的城市,长沙是最容易买房的城市。按2022年全国大中城市房屋均价和平均工资收入计算,厦门的房价收入比达4.94;而长沙的房价收入比仅1.18。按照房价收入比来算,杭州3.51、南京3.10、青岛2.23、武汉1.85、西安1.83、成都1.74、郑州1.645、重庆1.45,买房难度依次递减。由此也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达、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但由于房价也较高造成了购房压力更大。

全国城市住房租金排名来看,杭州排在北上深之后居第四,达到了76.64元/平米,南京50.65元/平米、厦门49.92元/平米、武汉43.25元/平米也都进入全国十强,成都38.31元/平米、长沙29.36元/平米、西安29.32元/平米、青岛28.76元/平米、重庆28.28元/平米、郑州26.32元/平米。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4)

教育维度——关乎个人后代与城市未来的希望

2021年小学在校生的数量看,重庆因为人口基数庞大以206.29万人排全国第一,成都102.93万第四,郑州也达到了96.79万,西安78.98万位列第十,长沙66.65万、武汉62.31万、杭州61.69万、青岛58.38万、南京44.66万也全部进入全国前20位,厦门因人口基数在校小学生约36.51万左右。

从基础教育资源来看,重庆基础教育学校达到9590所高居十城之首,成都也达到了3990所。不过,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厦门虽然人口比武汉、杭州少了一倍还不止,但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差距并不大。而从发展的角度看,2020年,重庆、成都、青岛、长沙的幼儿园数量均在2000所以上,郑州接近2000所,武汉在1500所左右,而杭州、南京、厦门幼儿园数量均是1000所出头。总体上,东部发达地区如杭州、南京城市人口虽多,但在幼儿园和小学数量并不占优势,上学的资源相对紧缺。

至于基础教育的质量,考虑到全国的高考录取不统一,强行进行中小学的排名肯定会有些争议。但参考以下全国的中学前100的排名情况,十城均有中学进入该榜。长沙以2所前十共计5所中学前100成为这十城之首,重庆也有5所,但排名相对比长沙学校靠后。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郑州、厦门也各有2-3所百强中学入围。

医疗维度——医疗资源决定了城市自身发展水平,更体现城市辐射和吸引能力

在这十座城市里2020年数据显示,重庆的床位数量最高,达到21.9万张,当然这是包括重庆市区县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床位,重庆的超大人口、面积体量在绝对数值上是有明显优势的。其次分别是成都14.5万张、郑州10.5万张、武汉9.4万张、杭州8.5万张、长沙8.3万张、西安7.5万张、青岛6.3万张、南京5.8万张、厦门1.9万张。

如果按照各地常驻人口的数量来评估基本医疗服务覆盖率,重庆在医疗床位绝对数量上的优势就立马逆转了,其千人拥有的床位数仅6.8个。按这个维度来算,基本医疗服务覆盖率从高到低分别为郑州8.3张/千人,长沙8.3张/千人、武汉7.6张/千人、杭州7.1张/千人、成都6.9张/千人、重庆6.8张/千人、青岛6.3张/千人、西安6.2张/千人、南京5.8张/千人、厦门3.7张/千人。

当然这里我们无法去讨论各地医疗资源质量问题,毕竟这方面的资源与教育、文化一样,评估会受到内容、权重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行政支配体系下主要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大区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就更加明显。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非大区中心城市在医疗资源深度的建设上虽不能一蹴而就,但数量上倒是相对更容易补足以往的差距。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5)

商业维度——社消总额代表了城市规模,人均消费水平则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中,十城里重庆、成都再次以超大体量的人口数据霸占前两位,分别为13967亿和9251亿,其余城市排名依次为南京7899亿、武汉6795亿、杭州6744亿、青岛5975亿、郑州5389亿、长沙5111亿、西安4963亿、厦门2500亿。

按照人均来计算各地消费水平,南京显然最爱消费,人均年消费达到8.48万元,在十座城市里一骑绝尘。青岛、杭州、武汉、厦门、长沙五城在5-6万之间,成都、重庆、郑州均在4-4.5万之间,西安是唯一一个低于4万元的城市。

虽说社零统计的口径偏差会比医疗、教育等客观数据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从各城市的经济、人口数据、商业综合体数量、商业街区热度、餐厅数量、旅游收入、奢侈品专卖柜台数量、夜生活指数等多项指标数据综合分析,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这十座城市基本消费水平确实相差没有社零数据那么大。不过核心城区人口决定了城市平均水平的高度,而从地理位置角度说,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趋势。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6)

交通维度——对外通达和对内高效是城市通勤便利性的重要指标

谈到交通肯定是包含了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两个大的方面,主要方式就是水陆空。但关乎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而言,水运并非主要方式,所以在这里主要还是讨论陆路和空运。

在十城里,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中部城市相对在国内的交通运输通达性方面会占点地利的优势。这点上从铁路,尤其是高铁的通达性上看,中部三城郑州、武汉和长沙在全国铁路系统中都属于可直接通达全国全部省会、计划单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满贯成员。西部的西安暂时有香港、海口两城无法直达,成都和重庆分别有三个城市无法直达。而东部的南京、杭州分别有两城未能通达,青岛有8城不能直达,厦门有9个城市无法直达。在通达的时间消耗、车次密度上,中部城市也占有明显的优势。

而在空运便利性上,这十座城市的机场全部为客流超千万的重要干线机场,在2022年上半年的出港航班架次上看,重庆江北机场以5.07万架次排名第一,成都作为全国唯二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其双流和天府两个机场分别为4.01万架次和2.83万架次,城市出航航班总架次无疑成为十城之首。其余城市的机场出港航班数分别是杭州萧山3.46万架次、武汉天河2.66万架次、南京禄口2.57万架次、西安咸阳2.52万架次、长沙黄花2.51万架次、厦门高崎2.14万架次、青岛胶东1.98万架次、郑州新郑1.88万架次。

转向十城的市内交通情况来看,在2021年全国城市拥堵率排名中,重庆仅次于北京高居全国第2,高峰通勤实际速度为25.27公里/时。其它九城在全国城市排名分别为武汉第7、西安第10、青岛第11、南京第15、杭州第16、成都第17、长沙第18、郑州第25、厦门第39。

当然,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拥堵的一个重要方向。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含轻轨和磁浮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车里程和线路数量来看,十城里成都以518.96公里(12线)高居第一,重庆450公里(10线)位列第二,接下来是杭州450公里(11线)、武汉435公里(11线)、南京427.1公里(11线)、青岛284.3公里(6线)、西安252.6公里(8线)、郑州215.6公里(7线)、长沙209.3公里(7线)、厦门98.4公里(3线)。

不过,以2021年全年的客流强度(万人次/公里)来看,十城中仅西安1.11、长沙1.00、成都0.88、重庆0.81、杭州0.72过了轨道交通运营强度0.7的红线,南京0.59、武汉0.58、郑州0.57、厦门0.47、青岛0.23的数值说明其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过于超前,运营能力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未来这些未达标城市新一轮的轨道交通新建线路批复肯定是会有很大困难和障碍。特别是厦门、青岛这种非省会城市,前期的线路规划不足,不仅没能很好解决城市出行问题,让运营背上很大包袱,也会导致未来城轨发展陷入政策性停滞的状态。

长沙那么多网红(长沙并不止是网红)(7)

长沙,也许不那么完美,但绝对是一座对年轻人足够友好、有吸引力的城市

在国内经济、文化、娱乐、教育等各种排行榜里,长沙几乎从未缺席,尤其是在“宜居”、“幸福”相关的排名中往往显得格外突出。

很多人往往被它“网红城市”的表相所迷惑,还有很多人喜欢拿着放大镜去评论长沙的各种不足。但这些人大多未必知道它何以能持续在各大榜单里提升、走红。作为一个政治地位不高、历史数据平平的长沙近几年的蹿红,也许正是因为长沙“低调中庸”里隐藏的亲民特质。比如长沙所拥有的虽不顶级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让更多年轻人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力,以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比如长沙包容的城市气度和烟火气的城市生活文化氛围,让青年人有更轻松的心态来融入这座城市,拥有更多资金和业余时间来实现高质量消费和生活。而这些略带“小确幸”的基础,对于长沙在未来的城市比拼中吸纳更多外来投资、兴业自然也是一种利好。

祝福长沙的发展能更上一层,宜居、宜业、幸福的长沙欢迎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