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三案之谜(晚明三大案之前)
吕坤像
万历十七年(1589年),著名大儒吕坤担任山西按察使。
吕坤,字叔简,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也可谓思想巨匠,一部《呻吟语》让后世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我们本地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在其作品《君子梦》中就写了一个乡村读过书的族长对吕坤及《呻吟语》的膜拜。
吕坤为人刚正,为政清廉,当时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按现在说法就是学术名人,学术大V,影响当然很大。
他在任山西按察使期间,写了本叫《闺范图说》的书,就是专门讲了历史上的贤妇烈女。
当时有个太监陈矩(后来执掌东厂)出宫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觉得不错,就买了一本带回宫里,又碰巧让郑贵妃看到了(一说是陈送奉)。
这位郑贵妃是谁呢?就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郑妙瑾,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朱常询,也就是后来据说被李自成他们煮了吃的福王。
郑贵妃当时在宫里仗着万历帝的宠幸几乎一手遮天,此时又生下了皇子,正想如何更进一步。
据史载,这位14岁入宫,长得乖巧玲珑的小家碧玉在16岁时受到皇帝的殊宠,青年的万历皇帝对她如痴如狂,对郑妙瑾的迷恋几乎终生不渝,大有乃祖成化帝于万贵妃的痴迷。
正是这段情为明朝酿成了一个极为惨重的政治危机---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
闺范图说
据说郑妙瑾之所以能赢得万历的欢心,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聪明机警、通晓诗文等才华,绝非专恃色相。
在皇帝面前她一副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甚至敢于挑逗和讽刺皇帝,又能聆听皇帝的倾诉,替他排忧解愁,更甚至于敢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脑袋,让皇帝有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刺激,几乎成了万历皇帝肉体精神的双重伴侣。
所以她很快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再晋升为皇贵妃。
1586年,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后野心膨胀,一直觊觎皇后和太子的位子。
看了这本吕坤的书后灵机大动,找人把书又增补了十二人,以东汉明德皇后开篇,郑贵妃本人终篇,并亲自加作了一篇序文。然后郑贵妃又让伯父郑承恩及兄弟郑国泰重新刊刻了郑妃版的《闺范图说》。
东汉明德皇后是谁?明德皇后姓马,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明德马皇后是著名的贤德皇后,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著有《显宗起居注》一书,开创了“起居注”这一史书体例之先声。
郑妃版的《闺范图说》很明显是郑贵妃自己给自己搞流量造势,与吕坤版的虽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初衷绝不一样,但逐渐被人混为一谈。
到了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五月,回京担任刑部侍郎的吕坤为了规劝万历皇帝,上《天下安危疏》(《忧危疏》),请明神宗节省费用,停止横征暴敛,以安定天下。
但遭到了吏科给事中戴士衡的弹劾,戴拿出《闺范图说》说事,说老吕先写了一本了《闺范图说》拍贵妃马屁,“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逢迎郑贵妃,然后又上《安危疏》规劝皇上,是“机深志险,包藏祸心”。
吕坤自然也为自己辩解:“先是,万历十八年臣为按察使时,刻《闺范》四册,明女教也。后来翻刻渐多,流布渐广,臣安敢逆知其传之所必至哉?
并请皇帝调查:伏乞皇上洞察缘因《闺范图说》之刻果否由臣假托,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将臣所刻《闺范》与(郑)承恩所刻《闺范图说》一一检查,有无包藏祸心?
吕坤海内大儒,他的原作被人改头换面出版发行,本来就与他无关,还说是他自己偷送进宫里企图“结纳宫闱”,直接丢尽大儒脸面。
因为此事涉及到郑贵妃,估计神宗也略知内情,便来了个装聋作哑想一拖了之。
万历帝
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自称“燕山朱东吉”的人专门给郑妃版的《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文,名字叫《忧危竑议》。
“忧危竑议”的意思是在吕坤所上的《忧危疏》的基础上竑大其说,因为《忧危疏》中没有提到立太子的问题。
《忧危竑议》则采用问答体形式专门议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影射“国本”问题。并指出《闺范图说》中首载汉明德马皇后是吕坤借此讨好郑贵妃,因为马后是由贵人进中宫;而郑贵妃重刊此书,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位造势。
又指出,吕坤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惟独不及立皇太子事,用意深刻。更直接认为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
而“朱东吉”的意思是暗喻朱家天子的东宫太子一定太吉。
《忧危竑议》一出便在京师广发传单弄的家喻户晓。
此即万历年间的“妖书案”。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妖书案”背后其实是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是明神宗对长子朱常洛不待见,原因第一是朱常洛属于他的偶然之作,第二,朱常洛生母地位低下,第三就是想立郑贵妃生的朱常洵为太子。
在古代,太子被誉为“国本”。明制,太子必须立嫡(皇后所生之子称嫡),无嫡立长,即年纪最大的儿子。但万历正宫王皇后无子,朱常洛居长,所以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只有郑贵妃成为皇后。但王皇后还没有早去的征兆,又不好随便废黜,所以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帝又祭起了拖字诀。
万历帝性格用现在话说就是拖延症,能拖就拖。
拖到万一王皇后死了,立郑贵妃为皇后就好办了。
其实王皇后才二三十岁,两人关系也还可以。在皇后生不出嫡子,又不想立长子的情况下只好拖。
但郑贵妃等不及,所以她才搞出郑版《闺范图说》,迫不及待想上位。
明代官员
因而《忧危竑议》一出现立即引起了热议,很多人不明就以,便指责吕坤。吕坤莫名奇妙遭此一难,身心忧惧不堪,借病致仕回家。
郑贵妃伯父郑承恩怀疑《忧危竑议》为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所写。因为在戴士衡上疏之前,全椒知县樊玉衡曾上疏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指斥郑贵妃。
明神宗看到《忧危竑议》后,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但他还是不想把事情闹大,便亲下谕旨,说明《闺范》一书是他赐给郑贵妃的,因为书中大略与《女鉴》一书主旨相仿,以备朝夕阅览。
皇帝出面包场后,众人谁也不敢再多嘴。万历又下令逮捕樊玉衡和戴士衡,经过严刑拷掠后,以“结党造书,妄指宫禁,干扰大典,惑世诬人”的罪名分别谪戍广东雷州和廉州。
御史赵之翰又进言,认为大学士张位是《忧危竑议》的主谋。万历罢免张位,与张位亲近的礼部侍郎刘楚先、右都御史徐作免官,国子监祭酒刘应秋出京,给事中杨廷兰、礼部主事万建昆谪戍典史。
吕坤此后以闭门著述讲学为业,二十年后在乡间去世。
戴士衡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死于廉州。
樊玉衡好点,明光宗即位后对此事还比较感念,想起用他为南京刑部主事,但被樊推辞。
这是为第一次“妖书案”。
此次“妖书案”核心---谁是《忧危竑议》的真正作者其实并未查清,万历帝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了结,但在当时政坛上并没引起多大震动。但六年后又发生了第二次“妖书案”,众多官员受到牵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