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公孙鞅笑里藏刀(公子小白公孙鞅)
公子小白,公孙衍,公叔痤,王孙满...在诸多先秦的历史人物中,这些的称呼出镜率特别高,那么这些是姓氏吗?与我们所熟知公孙策的“公孙”意思相同吗?
我们知道从东周开始,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诸侯王不论第几等爵位,都尊称为“公”。例如,秦献公,郑庄公。公之子,可称“公子”,秦献公传位于嬴渠梁,即位前可称为“公子渠梁”秦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嬴虔,也可称为“公子虔”。
史上说公子虔有勇无谋,秦国多年征战,积贫积弱,需要一个多谋稳重的人来开拓创新。所以秦献公舍长取仲,传位于嬴渠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孝公,他和商鞅通过变法开创了秦国的基业。
此外,还有“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这二位公子是 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后,流亡在外的两位公子听闻即位有望,分别在鲍叔牙和管仲的辅佐下,比赛回齐国。最后公子小白跑得快,赢得了王位,他便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公子”之子称为“公孙”,经常听到的公孙衍(犀首),公孙鞅(商鞅),这些人的公孙只是表示他们是自己国母公子的儿子。公孙衍是魏国人,他到犀首(地名)为官后,大家又称呼他“犀首”。公孙鞅是卫国人,他开始周游列国后,许多人称他为“卫鞅”,受封于商地后,又以商为氏,称为“商鞅”。
那么公孙之子呢?当时有个规定,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什么意思呢?爷爷是诸侯还可以自称王室,传到了第四代,已经和当政的诸侯血缘关系疏了,应该另起炉灶了。“乃以父之字为氏”,例如父亲字是子臧,后代以“臧”为氏,这位便是“臧氏之祖”。
公孙的后代,有些将“公孙”作为自己的氏,所以在后期“公孙”成为了部分人的氏延续下去。
同理,“王孙”就是王子的儿子,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只有一个王,王的儿子称王子,孙子称王孙。
是不是觉得先秦的人名称呼太混乱?姓+名,姓+字,氏+名,氏+字,职位+名,职位+字,国+名,国+字,封地+名,封地+字……他们的各种排列组合加一起,一个人居然可以有几十甚至上百种称呼。
不过这些都是王室贵族才有的烦恼……
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姓氏才渐渐合并,名字也越来越规范。此后平民也逐渐有了自己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