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传统手工艺(九江非遗手工艺)

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时期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流行于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一带,是流泗镇三大民俗文化之一,湖口草龙外形独特、满身金黄、栩栩如生、较为出名。

2005年9月,江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南昌市绳金塔庙会的展演中,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一等奖,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之以竹子、木棍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一般为9-21节,其编织工艺复杂精致,采用了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10多种工艺技巧。制作一条长27.8米,龙身直径0.38m的草龙,用稻草80000多根,不露人工痕迹,呈现一派庄重威严、古朴典雅的神韵。

青城山传统手工艺(九江非遗手工艺)(1)

历史源流

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千百年来,龙在炎黄子孙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尊贵地位。具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湖口,人们对龙情有独钟,尤为是草龙。在湖口民间,手工扎龙有纸龙、布龙、板龙、草龙之分,因民以食为天,万物谷当首,所以草龙被推为群龙之首,人们又称它为真龙、老龙。

相传,草龙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起初,农民在每年秋收之后,用稻草扎成5至21节的草把,用木棍擢住,草绳串起,编扎成草把龙,以表达人们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随着历史延续,草把龙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其编扎工艺越来越精巧细致,越来越展现出草龙的庄重威严、古朴典雅的神韵。

青城山传统手工艺(九江非遗手工艺)(2)

编扎工艺

草龙的编扎,以稻草为主要材料,选用干鲜、杆黄、无断须的稻草,辅之以竹木材料做支架(称为“放龙架子”),以新鲜麦杆做点缀;龙身节段为单数,一般为9—15节。 整个编扎,用刀、钳、锯、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缠、绕、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手工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 头、龙身、龙节、龙尾、龙须和鳞片来,且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长有短;尤为龙头工艺最复杂精巧,先用根根稻草在龙头竹木架上疏疏地编出龙头的轮廓,用草 杆细细地编排龙嘴,再用双根草杆交叉折竖起一排龙牙,呈黄放亮,凸显威严。龙眼巧妙地编成圆锥体,龙角层层编出角鳞来,又在龙头里悬空吊一盏撞花灯,这灯 用剔空草节编成,球里又有球,龙头一摆,滴溜溜地转动。龙须用整200根稻草垂挂,更显庄重。整条草龙每节之中皆用草环串成,每节三十六环,环环相扣,中间用细绳连接,伸缩自如。龙尾呈三角放射型,每个角尖缀上红草绒球,游舞起来,草球晃晃悠悠,平添几分情趣;龙体遍身间距别上麦杆编成的龙鳞。如编扎一条长28米11节、龙身直径0.38米的草龙,大约需耗用优质稻草8万余根,其龙头、龙须、节环、龙尾、龙鳞等分别都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如龙头用草7600余根,龙身每节620根;龙鳞1790个,每个用草9根;最长用草2.8尺,最短为2.8寸。整条草龙编扎成功,约需300个工时。编扎成的草龙,其形态为头似骆、角似鹿、眼似兔、鼻似狮、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尾似鱼、爪似鹰,草龙浑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迹。

戏耍规则

游龙一般为男性成年人,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大多为黄色),头扎白巾,腰扎彩带。舞龙时以两副锣鼓相伴,一副为戏剧锣鼓,一副为热闹锣鼓。除此之外,也有由8 至12岁儿童玩舞。儿童舞龙时,男童持龙,女童持五谷灯,共十男十女,称“金童玉女”,男童着装红衣兜肚、短裤,足蹬草鞋,女童红衣绿裤、花围裙,脚穿绣 花布鞋,他们头上发饰各异。

游 草龙时走“之”字型游龙步,有游龙、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柱等表演动作,五谷灯则在龙身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搔痒、逐 龙等。但见锣鼓响处,草龙左腾右跃,追逐五谷花灯,忽而在花灯中穿窜钻行,忽而在引球后摇头摆尾,忽而龙头龙尾扑腾相咬,好一派热闹、欢庆、吉祥。

青城山传统手工艺(九江非遗手工艺)(3)

游舞习俗

据有关史料记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乡镇,从上世纪初至今一直盛行游舞草龙习俗。每年正月闹元宵期间,游纸龙、布龙如雨后春笋,顿时遍及城乡,而游草龙甚少,却独树一帜,为众多游龙队伍之最大亮点。大垅乡有位83岁的周录明老人每谈起草龙乐此不疲,他说草龙是真龙,很久以前,只有在出庙会这样大的活动中才出现,且草龙在前头开道,途中若与其它龙相遇,则其它龙必须侧身相让,以显真龙的高贵和威严。

张青乡长塘吴十一房村每年正月十五前都要编扎、游舞草龙,并取名为“平安龙”,意为“平安、和顺”之意。该村在每至元宵节晚饭前后,村里负责游龙的人指定2-3人作“猫”,就是这几个人提着竹篮或编织袋,到每家每户“讨”要香、纸、蜡烛和鞭炮。如是一些富裕户,作“猫”的人则故意多要一点。作为送龙上天时使用。

晚饭后,游龙开始。家家户户准备接龙,将八仙桌放至堂前中间,点上大红蜡烛,摆上猪头或鱼、肉、饭、酒等祭品,适时将香点燃,备好鞭炮和黄表纸。草龙从村里 自北向南,挨家逐户登门张彩。掌龙头的人将龙头竖立于每家堂前的八仙桌前,由所到之家的户主上前向草龙上香,焚化钱纸,燃放鞭炮。届时,持龙头人高声张 彩,每张彩一句后,众人齐和:好哇!

编扎传人

流泗镇已故老艺人周云开曾于1920年至1945年间多次扎过草龙,是远近有名的扎龙师。自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草龙编扎工艺复杂,无人有耐心专致从师学艺,这一民间工艺才濒于失传。期间虽有草龙游舞,但编扎工艺粗糙、简单。直到1985年,流泗镇流泗村三组农民喻芳泽,对编扎草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三次登门求教,拜师于当时82岁的老艺人周云开,得以把这一民间技艺继承下来,成为当今编扎草龙的一代名师。为了使这一手工技艺不致失传,喻芳泽摒弃过去农村“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毅然将其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喻远莉,使其成为湖口编扎精致草龙的唯一传人,被当地人们誉为“小龙女”。

湖口县流泗镇老艺人喻芳泽酷爱编扎草龙,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和完善编扎技艺。他在前辈老艺人编扎技艺的基础上,对龙的形态进行了反复改进,使草龙更具逼真。1997年,他编扎出一条有相当手工艺水准的草龙,引起反响。2005年,喻芳泽师傅在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编扎出一条长11节28米、龙身直径0.38米的草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是这条手工技艺高超独特、精巧细致、新颖逼真的湖口草龙,在2005年9月江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南昌市绳金塔庙会的展演中,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一等奖,并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青城山传统手工艺(九江非遗手工艺)(4)

传承意义

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千百年来,龙在炎黄子孙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尊贵地位。而草龙便是将中国的图腾和传统美术工艺结合在一起,这种传统美术,尤为珍贵。这便是传承文明的一个缩影。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获得“湖口草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