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未来规划(重庆开州城市之变)
滨湖公园
千年开州、开县老城、移民新城,当我们再次读到这些字眼时,心底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开州一路蝶变。老城沉水底,新城换新颜。高楼拔地而起,公园点缀其间,广场随处可见,道路宽敞整洁……如今日新月异的新城,是当年不足5平方公里的老县城无法比拟的。开州城市之变,变出生活之美。
居住 从“蜗居”点点到广厦万千
1954年,张辉明出生在开州老城小南街的板壁房里,父母出生中医世家,都有一技之长,家里条件还不错。他从小跟随父母学医,16岁便已出师,擅长中医内科、眼科疾病。
“小时候,我家在一条又窄又长的深巷里,每天我都会在巷子里滚铁环、打陀螺。”张辉明回忆起幼年时光,不禁嘴角上扬。
木质的板壁房易潮易腐,张辉明家靠行医济世,家境相对殷实,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最先将木质结构的部分房屋改建成砖瓦房。上世纪80年代末,他成家后,家里建起一栋四楼一底的水泥楼房,虽占地面积只有38平方米,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好的房子了。张辉明在这所房子里住了17年,直到2005年移民搬迁至新城。
“我现在居住的房子,跟在老城时候比,可真是好太多了。”张辉明说。
在文峰街道静苑小区里,占地200平方米的住房,不仅是楼中楼,还带有100平方米的花园,张辉明在家里种花养鱼,生活惬意。
“如今这么好的居住条件,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是三峡移民带来的机遇。”张辉明说。
市民跳广场舞
出行 从骑自行车到开小轿车
“九井十八巷”是老城居民对老县城的共同记忆,青石板路上穿行的自行车发出的铃声让老城居民记忆犹新。张辉明的第一辆代步车是解放牌自行车,在当时算是最流行的代步工具。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街小巷都是自行车,只有在县政府附近才能看到作为公务用车的小轿车。”张辉明说。
开州城自三峡移民搬迁后,按照“四季有花、一街一景”的生态绿化、美化理念,大力开展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在全面完成60条干道绿化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三纵”(南山路、开州大道、滨湖路)、“十横”(中吉街、富厚街、田园街、驷马街、百成街、安康街、月潭街、永兴街、迎宾街、江北街),进一步提升道路景观品质,实现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林荫道推广率达81.41%。
“如今新城区道路宽敞整洁,路旁绿树成荫,车行道规划有序,家里为此专门买了一辆电动摩托车,方便出行。”张辉明说。
后来,子女成年后选择在四川省成都市工作,为此张辉明还特意买了一辆小轿车,想孩子时就开车去成都,特别方便。
开州大道
娱乐 从单一散步到多样休闲
开州区是重庆市8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由于三峡水库蓄水,老县城整体搬迁,形成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的汉丰湖和12.67平方公里的湿地区域,成功创建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
开州区四面青山环抱,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开州区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预留了整个汉丰湖沿岸区域作为城市绿化带,建成绿化长度25公里、绿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滨湖公园。开州区城管局加强城区小区、机关单位绿化建设,把城区所有山顶打造成公园,提高城区整体绿化品位。
“以前住在老城,晚饭后想出去散个步,只能去盛山公园,要不就在巷子里走走。还是现在好,我住的附近都是公园、广场,去哪里都行。”张辉明说,如今城区星罗棋布的公园、广场已经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最理想的休闲健身场所。
月潭公园、滨湖公园、明镜石公园、飞鹰堡公园、帽壳顶公园、南岭公园、盛山公园……开州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绿色”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城区市民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公园里的鸟语花香。
除了城区公园外,文化馆、图书馆、剧院、天然游泳场、体育馆、体育场、恒温游泳馆、博物馆、规划馆等各类场馆也应有尽有,功能设施完善。
同时,开州区还开展了城区管网改造、道路“白改黑”、人行地砖改造、临湖建筑风貌改造、城市森林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汉丰湖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使城区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指数、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如今,原来那个不足5平方公里的老县城,变成了一座面积超过3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万人的宜居、生态、绿色新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