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重点(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政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重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重点(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重点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的破产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政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2.选冲活动
  1.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 邹容《革命军》
  3.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3.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1894,檀香山

4.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日本东京

5.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1. 民族主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没有反帝,反封不彻底”)
  2.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没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6.由此引发的论战:革命派vs改良派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双方论战观点)
  2.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领导力量

国内反对者

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是否学习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和思想

是否推翻清王朝

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

封建统治者

洋务运动

封建统治者中的洋务派

封建统治者中的守旧派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封建统治者中的守旧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封建统治者

三.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武昌起义

1911.10.1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态度: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2.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的性质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1.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政治体制(临时大总统、内阁、法院和参议院)
  3. 国民一律平等,享有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
  4. 以根本大法的性质废除了封建君主制,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 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2. 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反而维护地主和封建官僚的资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2.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 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1.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

建立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2.挽回共和的武装斗争
  1. 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2.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2. 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身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领导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