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级社检验流程(蹄疾步稳不忘初心)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18年8月1日,中国船级社(CCS)按照交通运输部《广东、黑龙江海事局船舶检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船舶检验管理体制改革,承接了广东海事局、黑龙江海事局原负责的规定区域内船舶、船用产品及水上设施的法定检验和证书签发工作。

为落实交通运输部的改革工作部署,接收前期,中国船级社总部组织对广东、黑龙江开展了5次实地调研,到达黑龙江黑河、广东云浮等地区,获得了大量准确的第一手数据。与此同时,中国船级社召开了广东、黑龙江地区海事船检法定检验业务承接工作推进会,中国船级社总部国内营运船舶业务处作为总协调,与总部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对广州分社、大连分社接收工作的指导。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3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船级社彰显改革勇气,凝聚改革智慧,坚决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建设,推进海事船检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助推了航运业全产业链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国家船检主力军的责任和担当。

接收:坚定不移 推进船检管理与检验业务分离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机构改革各项部署,交通运输部党组按照中央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深化船舶检验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清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船舶检验工作新格局,提出“深化广东、黑龙江海事局船检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

改革过程中,中国船级社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中国船级社党委进行专题研究,要求全体员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深刻认识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海事船检改革的重大意义。

在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等部内机构、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指导和广东海事局、黑龙江海事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船级社按照“现状接收,平稳过渡,逐步提高”的原则,保障改革工作平稳有序完成。划转人员思想稳定、划转职责全面履行、划转业务不断不乱。

“此次改革进一步厘清了检验主管机关与检验机构的管理关系,明确了职能定位,实现了船舶检验行政管理与检验业务分离。承接广东、黑龙江海事局船舶检验业务,是中国船级社作为船检主力军的担当与使命。”中国船级社国内营运船舶业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之后,船舶检验工作职责分工更加合理、管理关系更加明确,这将有效提升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理顺:党建引领 实现划转平稳过渡

此次改革,中国船级社接收的广东及黑龙江海事船检业务涉及船舶1.9万余艘,近1000万总吨;接收划转船检人员188人(广东162人、黑龙江26人);新增20个检验机构站点,数量大、人员多、地域广。中国船级社在改革前充分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涉及到的事项和问题,在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指导下顺利完成接收方案,部党组批准后开展工作,在广东、黑龙江地区实施“一省一检”。

中国船级社党委紧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引导党员凝心聚力、勇于实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业务一线。

为了积极发挥党员的桥头堡作用,改革之初,广州分社与哈尔滨分社在新设置机构的同时同步建立起党组织,把党建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不断提升组织力,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广州分社充分利用海事划转人员党员比例超过70%的优势,提出“党员多审一套图,多检一艘船,多帮扶一家厂”的号召,高度重视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注重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船级社检验流程(蹄疾步稳不忘初心)(1)

“为保障改革顺利实施,广州分社在总部的领导下,准确把握改革要求,成立改革工作机构,动员广大干部员工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参与到改革中来。”广州分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前期,广州分社深入开展广东海事船检情况调研,前往广东海事局21个检验点了解情况,针对各种可能情况制定改革预案,做好周密细致充分的改革准备工作。

正是有了这样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2018年8月1日下午,广州分社就签发了业务划转后的第一张检验证书。

改革之前,大连分社在黑龙江地区未开展检验业务。承接了黑龙江海事船检业务后,在中国船级社总部的部署下,大连分社在黑龙江地区设立了哈尔滨分社及分支机构,逐步理顺检验工作模式,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大连分社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对接协调,与黑龙江省政府及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黑龙江海事局等主管部门推进建立船检、安检互通协作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发挥技术优势,为保障水域安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水上交通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服务:实干争先 持续提升船舶安全质量

广东、黑龙江地区划转船舶以民营、私营企业为主,个体船东较多,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有限;接收的船舶修造厂基础较薄弱,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对造船工艺的深入了解不够;接受船舶存在点多、面广、船小、量大等特点……加之划转船舶历史情况复杂,改革任务对中国船级社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9年4月,中国船级社启动了“国内船舶和远洋渔船安全质量提升”专项工作。为提升船东安全意识,广州分社采取知识宣贯和业务帮扶等方式,派出资深验船师对客户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了船舶的安全营运水平。

专项工作实施期间,大连分社组织专项工作组以伴随检验、专项检查、案卷审核、风险分析等形式对哈尔滨分社质量提升工作进行督导,展开黑龙江过江冰上通道、镜泊湖客船调研等工作,制定实施中小船厂质量提升工作计划,促进黑龙江地区中小船厂建造质量提升。

专项工作全面提升了广东、黑龙江辖区内国内船舶的安全质量水平,有效培树起当地航运业“安全质量共同体”的理念,助推了航运业全产业链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的提升,筑牢水上安全链,全面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3年来,中国船级社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把服务做实做细,船舶安全质量提升效果显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锤炼干事创业精神,切实做到为民服务解难题。为促进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船舶工业、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帮扶中小船厂转型升级,广州分社国内船舶检验处支部党员带头组建中小船厂帮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全面掌握广东中小船厂建厂历史、经营情况、建造船类型、建造船大小、技术人员、焊工人员、质量管理制度、政府环评、设施设备等情况,形成124家中小船厂帮扶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先进的建造工艺能够更好地保障建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益。针对中小船厂建造工艺落后问题,帮扶团队进行专题研究,先后组织韶关、清远、东莞、佛山等地20多家造船量大的船厂的100多人次到建造工艺先进的船厂实地考察交流,了解生产设计、数控放样、分段式建造、质量体系管理等先进的建造工艺和管理方式,实地对标先进,帮助中小船厂找出差距、树立信心。通过学习吸收,多家船厂引进了先进的建造工艺或对原来的建造工艺进行完善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建造质量。

为群众服务,就是要办实事,真正走近群众心里。大连分社和哈尔滨分社针对黑龙江地区航运经济特色和客户特点,以助力辖区少数民族特色文旅产业发展为着力点,贴近辖区个体船东、小微航运企业、中小船厂需求送服务。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到最东端的抚远黑瞎子岛,从冰湖消融至静水丰盈,验船师在完成首批赫哲民族特色游船项目的基础上,与赫哲族乡村政府结对合作,检验交付黑龙江水域首艘使用少数民族扶贫专项资金建造的特色旅游客船,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切实为辖区客户解决“急难愁盼”之事,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处,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提升:勇于作为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造船业、航运业来说,船舶检验就是安全生产的源头保障,是碧水蓝天的忠诚卫士。在引领船舶行业技术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中国船级社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以来,中国船级社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助力辖区特色航运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分社全力支持广东“绿色珠江”建设,推动广东绿色航运发展,首批LNG动力新建船舶入级和营运船改造项目顺利实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把握港珠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分社辖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契机,加强开展铝合金高速客船、智能船舶、海工产品、新型游艇等业务领域技术学习和研究;服务广东交通强国建设,主动对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深圳市交通强国试点单位,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出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30项工作任务,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经济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交通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持保障……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连分社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动黑龙江地区绿色船舶、标准化船型和江海直达船舶的研究,推进将科技成果应用到黑龙江水域安全、绿色航运建设上,保证辖区水域清洁。同时,积极在辖区航运业推广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推动绿色能源船舶应用,开展新能源船舶及技术推广,2021年4月,召开了新能源船舶技术交流研讨会,为辖区各地市相关国有航运企业提供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绿色能源发展宣贯,为黑龙江地区的绿色航运发展贡献力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

中国船级社是联系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涉及航运和海洋产业链上众多相关环节和企业,发挥着其他机构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海事船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船级社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推进了与相关方战略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船级社将以“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担当、一流作为”主动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当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先行者;携手业界共建“发展共同体、技术共同体、质量共同体”,为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船级社,开启国际领先船级社新征程,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本文来自【中国交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