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的名句(中庸里的一段千古名句)

《微小说》——《中庸》里的一段千古名句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这是《中庸》第27章“修身”中,传诵了几千年的一段名句。

大概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崇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境界,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这看起来讲的是“中庸之道”,实则是对一个人极高的全方位要求。

“尊德性”,《中庸》讲的是内养之学,先要求得内明。内明之学,明心见性,是可以参禅悟道的。

但光是修道、开悟了,学问不够不行啊!于是就得“道问学”。有道、没有德性,有道、没有学问,就不能宏扬、也不能利他。

而宋朝大儒陆象山,很注重“尊德性”,但有人批评他不是“笃”。陆派却认为,什么是思想?开悟、静坐、修定,见了性,学问自然好。

而宋朝更大的大儒朱熹这一派,更尊崇“道问学”。朱派认为静坐修道,不容易开悟,必须要学问渊博了,集义之所生,最后才能到达。

所以宋朝理学家“朱陆”两派的争论,直接到了明朝,王阳明横空出世,走了陆派“尊德性”的心学。但明朝晚年,却出现了“圣人满街走,贤人多如狗”的局面。但凡有点头头脸脸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什么都开悟了,差不多都快悟到腿肚子里去了…~

而朱派的“道问学”的弊端,是直接统治了“之乎者也”写八股文章。到了满清末期,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人都考取了举人了,快到贡生了,功名利禄都不错。结果他到朋友家里做客,却出现了这么一段小插曲。

朋友:准贡生者,汝今读何书焉?

答:乃《史记》也。

朋友:《史记》谁之作乎?

复答曰:司马迁者是也。

朋友:司马迁乃汉人,其为何朝之进士哉?

答:这——

朋友:汝知否,司马迁非进士,亦非完整之男也。

又答曰:非进士之书,吾勿读之!

《中庸》中的名句(中庸里的一段千古名句)(1)

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两者必须要并兼。不管何时,内明之学立刻去做,痛下决心,非证道,非悟道!

而“致广大而尽精微”,仅仅知识渊博、修证广泛、胸襟广阔还不够,还要修养专精,专精到圣人境界。

做到这些,那么“极高明而道中庸”就好办多了。中庸不一定仅仅是平凡,而是在行为上随时随地的一切合适,恰到好处。尽管悟了道,学问崇高而伟大,不要有傲慢之态,不要有自我崇高。

对于“温故而知新”,子思子告诉我们,不仅要多读书、多了解历史、多了解文化,也要多温习过去的、传统的。更不能落伍,要跟着时代,而且要超越时代。接受了过去文化的宝贵历史,自身进步了,才能去推动,才知道在旧的路上如何去开辟新的路。

最后的“敦厚以崇礼”中,“敦厚”是把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好,非常敦厚、厚道;“崇礼”,就是礼者文化的精神,也是礼仪、文化的精神。人类文化的精神要敦厚,做人就是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笨,而是包含一切、包容一切,这样才能够才能伟大!

此《中庸》者,非彼之中庸是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