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

王安石晚年不再为官,归隐江宁,生活比较悠闲。

他在江中府城东门和锤山的正中间,一个名叫塘的地方,修盖了几间房屋,种植了一些树木,取名为“半山园”。和他住邻居的是湖阴先生。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他生活精致、热爱花木山水,平常会把自己的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染尘灰。两人经常往来,也就成为了好朋友。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1)

有一次,王安石来到湖阴先生家中,看到青山绿水环绕,花木整齐成行,非常喜爱羡慕,于是就在湖阴先生的屋壁上写下了两首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第一首备受人们喜欢,现在还被选入了小学课本,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2)

第一句“茅檐扫净无苔”,茅草屋檐常常打扫干干净净无鲜苔。

邻居家的茅檐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致、什么样的环境呢?诗人说,是常把茅草屋檐扫得干干净净,连鲜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这个湖阴先生志趣高洁,过得很清静,家里基本没什么人来。

他非常勤劳,爱打扫,在他的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真是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啊。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3)

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畦,是指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成畦,是成垄成行。因为花木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一畦一畦的,一条一条,一格一格,非常清晰,可见花圃的整齐,也暗示着花木的种类多,既整齐又不单调。

你瞧,湖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呢!这位邻居啊,不但勤劳,还有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高雅情趣呢!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4)

第三句“一水护田将绿绕”,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

这清幽的小院环境足以令人陶醉了,然而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移向院外时,又是眼前一亮:哇!简直是太美了!一条河流,一片农田,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一个“护”字,一个“绕”字都显得那么有情。按理说,山水本应该是无情之物呀,可诗人却说水“护田”,这“水”呀对“田”充满了呵护,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水以人的情感。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5)

第四句“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排闼”什么意思?排闼这个词本来写谁?

《史记》里有一个壮汉樊哙,那吃肉都是拿着刀现吃现割的那种人,司马迁写他排闼直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破门而入,是个莽汉。

所以你看,诗人暗用了这个典故来形容青山也很顽皮莽撞,它撞开了门,说:“来来来,看我看我,赶紧看我!我把翠绿送给你!”写得多么活泼啊。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6)

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其实呀,你读出来了吗,王安石虽然写的是别人家的环境,但说的是自己内心的那种天真惬意轻松的心情呀。

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其实并不孤独。他高尚的道德与杰出的文采,让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歌咏唱和。

一次,苏轼路过江宁,特意停留去看望他。这时候,王安石已经没有了当年变法时的意气风发,只闲居于江宁的半山园中。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7)

王安石与苏轼两人朝夕相处一个多月,相伴同游,赋诗相和,把酒交心,谈诗论道,对彼此有了更深入、更为真实的认识。王安石对苏轼的文才大加赞赏,苏轼也为王安石的渊博学识而折服。

这一份迟来的友情,让人叹息,又让人感动!年轻时,两人因政治上的分歧唇枪舌战,此刻他们互相欣赏,并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如果早在变法之初,两人能够坐下来彼此坦诚交流,宽和以待,或许历史就会改写。而这一次会面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两年后,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晚年田园生活(王安石也爱上了田园生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