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

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 有一个留在了铜川

铜川方舟

“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切说应该是1981年,记得那年还在铜川市第二中学上初中,在下午最后一节自习的时候,班主任通知,铜川秦剧团要在学校招演员,虽是陕西人,但秦腔的高亢嘹亮一般人还是很难学会的。但关键是,如果考上秦腔剧团,那便是演员了,便不用应付作业,应付考试,还能早早工作,初中就上班,在那个年代还是很让人羡慕的。于是,便报名参加考试。很早的时候看过《三滴血》、《火焰驹》、《屠夫状元》,都是电影形式,平时也能唱上几句。但毕竟年龄尚小,戏剧到底不如战争片吸引人,所以完整的秦腔唱段还是唱不来的。那时候唱了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只听说,回去等通知,便无下文了。”我的这篇文章便从这里开始。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1)

铜川歌舞团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铜川有个秦剧团,在大同桥现在铜川市第三中学门口旁边,门洞很小,双开门的院落,有一栋涂着红色颜料的二层楼,那便是铜川秦剧团的住所。当时铜川歌舞团已经解散,秦剧团又恰逢这时候成立,难免让人感觉铜川歌舞团转型为铜川秦剧团了。

翻阅历史才发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百年历史的陕西三大秦腔剧社竟然有一支留在了铜川。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2)

易俗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怀揣理想与爱国情怀,早年追随孙中山,陕西同盟会会员之一,身在西安的李桐轩与前清举人孙仁玉,为唤醒、教育民众,1912年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现代剧社易俗伶学社。1917年,易俗伶学社搬到西安西一路258号,更名为陕西“易俗社”。 陕西易俗社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迄今已有百年历史。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西安易俗社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1915年,原唱小生之耶金山受"易俗社"影响,与苏长泰鸠合一班老艺人,以1895年鼓乐艺人苏长泰“长庆班”为班底,创建“长庆社”, 社址在西安骡马市"梨园会馆",在钟楼南"银匠会馆"演出,1919年苏长泰为军阀迫害致死,耶金山受托成为第二任班主,苏长泰去世不久,军阀陈树藩部下诈说“长庆社”有他们股份,改“长庆社”为“三义社”,冯玉祥进驻西安,耶金山取苏长泰三子乳名中的“意”字改“三义社”为“三意社”,1920年租得骡马市"药材会馆",从此有了固定剧场。1950年三意社转为集体所有,1960年三意社被编为西安秦腔剧院二团,1970年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二团,2000年左右更名为西安秦腔艺术团。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3)

三意社

2005年,由原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前身为三意社、后更名为西安秦腔艺术团)、西安市五一剧团4个剧团组合并建,成立了西安市重点院团——西安秦腔剧院,系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为保护和利用好秦腔艺术品牌,有利于秦腔面向市场演出,剧院仍下设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非法人分支机构。

为什么对三意社叙述如此详尽,因为后面提到的铜川秦腔历史便和这个三意社有关。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4)

正俗社

上世纪20年代,在西安东关,有个有名的中医外科大夫,叫毛修义。毛老先生,家中自制“黄灵丹”、 “五毒膏药”等名药,家境颇为富裕。毛老先生有两个儿子,次子毛子良当时在长庆社的茶坊当头家。经常出入长庆社,受此熏陶,对戏曲事业产生浓厚兴趣。1918年,毛子良牵头,张宝元、张景燕等人合伙筹办,在1919年1月成立西安正俗社(演出地点在西安南大街银匠会馆,后移至南院门福建会馆和梁家牌楼山西会馆)。西安正俗社以易俗社作为对象,举秦腔正宗之旗,故名“正俗社”。正俗社成立后,整齐的演员阵容,扎实的功底,丰富多彩的剧目,在西安及关中的潼关、渭南、大荔、三原、泾阳、户县等县镇、农村演出阶段,深受群众欢迎。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5)

秦腔名家李正敏

1933年正俗社由任阁臣接管,正俗社有一名旦角李正敏,自出科之后,十数年来一直是正俗社的台柱子,李正敏嗓音甜美,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秦腔正宗。后来由于内部分歧,1936年,正俗社李正敏拉学员另组“正艺社,李正敏出走后正俗社学员分散,演出不景气,加之社会动荡, 正俗社1941年被迫解散。解放初期,已经七十多岁的任阁臣老先生欲重整旗振正俗社,拿出家中存放的新戏箱,卖掉自家的南大街盐店、西大街原西安饭庄和南院门保吉巷的三座院房,一边集资,一边招聘老师,这时候任阁臣老先生李正敏之间矛盾已化解。于1952年秋恢复“西安正俗社”,李正敏担任正俗社艺术总监。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6)

剧照

1955年春,正俗社到铜川县巡回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为了支援铜川矿区建设,经上级批准,这年11月25日,正俗社留归铜川县,变成“铜川县秦剧团”,团址设在城关剧院,铜川县秦剧团除秦腔剧还兼演眉户剧。剧团编制七十余人,实行集体所有制。首任团长郭建基,编剧吕守义、曹春浪,导演李琼中、姜瑶中、李正光,教练田正志、任存才、赵德泉任,任音乐设计郭全民等,主要演员有须生陈振民、阎瑞民、彭义中、李正民(靠甲须生)、弥银玲、杨金民,文武生魏洁民、王瑞华、高本性、杨瑞晓,正小旦张惠侠、李守玲、赵桂莲、郝宝丽、李清真(花旦)、靖正铭(老旦),净角张正中、贾新民、冯存民,丑角马正新、乔慷慨。司鼓蔡秦龙、王成民,琴师赵旭武、李有才等。铜川秦剧团以铜川为基地,曾赴咸阳、西安、宝鸡等地巡回演出。在传统戏基础上,创作改编了《矿海乌龙》、《敌后武工队》、《红松林》、《白玉梅》、《还我河山》、《路在你的脚下》等现代剧目。在渭北一带影响很大。

1958年铜川市成立,归省管辖,同年耀县划归铜川,1961年铜川改为县级市,恢复耀县建制,全部划归渭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63年,铜川秦剧团与耀县秦剧团合并为渭南地区秦腔第四团,后又变回耀县秦剧团,留在耀县。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1970年铜川成立铜川歌舞剧团,1978年解散,在此基础上,同年成立铜川秦剧团,1980年耀县重新划归铜川管辖。2010年,铜川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将原铜川秦剧团、铜川剧院、铜川歌舞团等四家单位人员合并成立铜川市演艺中心。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7)

秦腔剧照

正俗社、易俗社、三意社是陕西三大古老的秦腔社团,从1919年正俗社成立、1955年落户铜川,更名为铜川县秦剧团到与耀县秦剧团合并为渭南地区秦腔第四团,再到耀县秦剧团,直到2005年前后改制为耀州区演艺中心,正俗社的历史已愈百年。

铜川秦腔发展从正俗社而来,诞生了许多秦腔名家。抛开正俗社来铜之前的秦腔名家,在此之后也是名家辈出。

听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是对陕西秦腔的一种褒扬,但在铜川,张慧霞饰演的《三娘教子》更为秦腔爱好者津津乐道。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8)

秦腔花脸贾新民

秦腔花脸演员贾新民,1943年生于陕西铜川,印台区河东村人。1958年进入铜川剧团,师承田正志、李正光等先生,62年春节,贾新民跟随剧团在文化宫演出《黑叮本》《黄河阵》,62年4月份,铜川剧团合并到耀县,成立了耀县剧团(文革中改为前哨文工团),因为倒仓,嗓子出现问题,离开秦剧团,1978年铜川重建剧团,贾新民老先生再次回到剧团,剧团名为铜川人民剧团。排练、上演本戏《铡美案》、《回荆州》、《双镯记》、《玉蝉泪》、《法门寺》等。

1952年出生的郝宝丽, 原籍河北省,秦腔旦角演员中的后起之秀。她的嗓音厚实、响亮,行腔疾徐有度,演唱比较深情。她在《打神告庙》中扮演的敫桂英这个角色很受观众欢迎。

陕西戏剧秦腔最著名的是啥(陕西最古老的三大秦腔剧社)(9)

秦腔名家乔慷慨

乔慷慨,1978年进入铜川市秦腔剧团,是秦腔丑角大师阎振俗先生的得意门生,他的丑角语言幽默,动作滑稽有趣,《拾黄金》、《白先生教学》等深受百姓喜爱,百看不厌,1994年乔慷慨调入西安易俗社,1997年辞职创办了“陕西慷慨喜剧艺术团”。

刘颖,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后来到铜川市秦剧团,主工正小旦,表演中以唱功见长,主演过《湖阳春梦》《彩楼配》《玉堂春》《斩窦娥》等秦腔剧目,在2005年由陕西电视台发起西北地区数十家核心媒体共同打造、鼎力推出的“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中刘颖与李君梅、袁丫丫、梁少琴四人成为中国秦腔四小名旦。2014年刘颖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三团)。

正俗社是陕西三大古老的秦腔剧社,能留到铜川并在铜川发展延续,是铜川的荣耀, 上世纪,铜川文化繁荣,陕西最早的秦腔剧团之一的正俗社在铜川落户,由著名豫剧演员崔兰田之妹崔兰玉1951年在西安组建的豫声剧社在铜川落户,1970年成立的铜川歌舞剧团,这些剧团从诞生那天起,就名噪三秦大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为铜川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对于新时期的铜川,转型发展,繁荣文化,我们更应传承铜川铜川文艺,恢复正俗社,让历史在铜川延续、发展、壮大、重现铜川文艺往日辉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