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症有什么征兆(女儿患上脊髓性肌萎缩症)
最近,在网络上曝光了一张某医院开具的收费票据,而这张高达55万元的票据引起了一番热议。
1年前,张先生得了一位女儿,这让他们一家高兴的不得了,可是这种快乐似乎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张先生发现自己的女儿跟别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值得1岁了却还不会翻身站立,发现她有运动发育落后、四肢无力的情况,于是去医院进行检查,最终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病,治疗非常的昂贵,女孩一共住院4天,其中的一项西药费竟然高达55万元。
看到医疗单上的费用,张先生哭诉道:“一针就花了55万,我不知道能不能治好,但是倾家荡产,我们也得给她治。“
一、天价药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55万元的天价药治疗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呢?
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五部委联合公布的121种罕见病目录中,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就属于其中一种。发病后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患儿的四肢和躯体肌肉逐渐萎缩,最后丧失了运动功能。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因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导致的,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10000~1/6000。如果不治疗,患者会逐渐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肌肉无力,也会慢慢出现吞咽障碍、呼吸障碍、骨骼变形等多系统损害,最终威胁患者的生命。
二、脊髓性肌萎缩症无法产检发现,出现4种,第一种最致命
虽然现在产检能够查出多种胎儿缺陷和疾病,但是脊髓性肌萎缩症无法通过产检发现,而且它有四种类型,分别是I型、II型、III型和IV型,其中最致命的是I型。
1、I型
I型也叫做Werdnig-Hoffman病,也叫做婴儿型,大约占所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45%,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六个月内发病,会出现严重的肌张力减退,以及迅速发展的对称性、进行性四肢无力。患儿无法独立行走和独坐,也无法控制头部的运动,而且伴随吞咽和吮吸困难,容易出现误吸,大多数患儿会在2岁内因呼吸衰竭而亡。
2、II型
也叫做Dubowitz病,也就是中间型,约占脊髓性肌萎缩症的30%~40%,大多数患者在生后的6~18个月会发病,进展速度比1型的慢一些,最大的运动能力可以达到独坐,但是独坐的年龄会落后于正常的同龄儿童,无法独走或独站,伴有吞咽困难、呼吸功能不全、关节挛缩、咳嗽无力、脊柱侧弯等合并症。
3、III型
也叫做Kugelberg-Welander病,也就是青少年型,约占脊髓性肌萎缩症的20%,通常患者会在出生18个月后出现症状。在早期,运动发育属于正常水平,也能够独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以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下肢比上肢严重,最终会逐渐丧失独走能力,需要依靠轮椅,寿命正常。
4、IV型
IV型属于晚发型,也就是成人型,通常在20~30岁后发病,早期的运动发育正常,在成人后才发病,会出现肢体近端没有力气的症状,进展比较缓慢,不会缩短预期寿命。
三、基因检测成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唯一手段
不少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都是经历过长时间的求医问诊,最终才能确诊,那么,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如何诊断的呢?
分子遗传学检测是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础,当患者出现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时,首先就要考虑进行基因检测。据统计,约有95%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是因为SMN1基因缺陷引起的,大多数患者的缺失都是遗传自父母。
人体中除了SMN1基因外,还存在类似的SMN2基因,它虽然能够延缓脊髓性肌萎缩症病情的发生,减轻发病症状,但它并没有办法弥补因为SMN1突变而引起的SMN蛋白缺陷。因此,想要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通过检测SMN2基因的拷贝数。
四、如何预防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给一个家庭带来严重的打击,也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因此,预防脊髓性肌萎缩症显得十分重要。
建议备孕或已经怀孕的女性和丈夫都要进行SMA基因检测,如果发现夫妻双方都是携带者,会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生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尤其是已经生育过一个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父母,一定要去产前诊断中心进行遗传咨询,做好优生优育指导,避免再次生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
此外,如果发现婴幼儿在六个月时还无法抬头翻身、一岁的时候还无法爬和坐的情况时,建议尽早进行SMA基因检测,尽早确诊以及干预治疗。
对于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来说,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药物治疗的费用贵不可及,而且护理效果也不不理想,因此,预防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发生非常重要,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忽视对这类隐性遗传基因疾病的检查。
参考资料:
[1]《【健康科普】孕前/产前筛查,有效预防脊髓性肌萎缩症》.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0-10-15
[2] 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 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 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100(40):3130-3140.
[3]《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2021-01-0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B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