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苏 政 屈福政 张西源 周剑青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大连 116024

摘 要:在对含V 带传动的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时,随负载变化而引起的V 带长度变化直接影响传动副的速比。文中通过分析传动副的特点,提出V 带弹性对传动影响的等效计算方法。利用ADAMS 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等效模型,并与ADAMS 软件Belt 模块进行对比,为V 带弹性传动仿真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仿真,相同工况下等效模型与Belt 模型从动轮转速变化趋势一致,仿真结果误差小于1%,计算效率较Belt 模型提升94.27%。

关键词:V 带;传动副;伸长率;等效模型

中图分类号:TH13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85(2020)23-0043-05

0 引言

在机械传动中,V 带因传动平稳、缓冲吸振、结构简单、过载保护、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V带在传动负载变化时,其弹性伸长会减低传动的精度,在变载荷工况且对瞬时传动比有要求的场合,V 带的弹性将直接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典型的例子就是脱挂式索道站内加减速段的驱动轮传动系统。所以,在对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V 带的弹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已有学者就V 带传动性能做过研究。郑大宇应用有限元法建立V 带有限元模型,对V 带稳态运行做出了仿真[1];李占国等利用Ansys 对多楔带进行网格划分,并导入RecurDyn 软件对汽车多楔带接触力和拉应力进行传动性能仿真分析[2];杨秀光采用RecurDyn 中的Belt-Pulley 工具箱建立摩擦与啮合复合传动的V 带传动系统,研究了转速、张紧力、载荷对摩擦与啮合复合传动V 带横向振动的影响规律[3];张学忱等利用RecurDyn 软件建立V 带与带轮的刚柔耦合模型,研究了带传动过程中张紧力和主动轮转速对V 带传动平稳性的影响[4]。由此看出就V 带动力学等效模型的构建方法方面尚未见报道。

ADAMS 中Belt 模块可以建立V 带仿真模型。软件将V 带做离散化处理并定义轮和带之间的接触。这种模型尽管能较好地体现V 带的弹性,但离散化处理和接触力的计算导致了计算量过大、不容易收敛的问题。本文通过传动系统中V 带传动特点和仿真研究目标,设计等效模型,并在ADAMS 动力学仿真软件中完成建模。与ADAMS 软件Belt 模块相比,本文提出的等效模型具有建模简单、仿真计算快捷的特点。

1 V 带的基本参数

GB/T 12730—2018《一般传动用窄V 带》中对窄V 带的物理性能进行规定(见表1),XPC 型窄V 带参考力伸长率小于等于5%。其中,XPC 型窄V 带的参考力为3.9 kN[5]。XPC 型窄V 带的截面见图1。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2)

图1 XPC 型窄V 带截面

2 等效模型设计

2.1 等效模型

在ADAMS 中使用耦合副可以实现V 带传动的仿真建模。耦合副可将2 个或3 个运动副关联起来,实现带轮、链轮或滑轮之间运动和扭矩的传递[6]。耦合副传递运动的速比为固定值,不考虑带或链弹性变形对传动比的影响。该模型对在负载作用下变形较小的链传动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在负载作用下变形较大的带传动产生的误差不能忽略,特别是针对瞬态特性研究的模型。尽管采用离散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带传动的瞬态过程,但因涉及接触分析,又带来了计算资源消耗过大、不易收敛而导致仿真失败的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模拟V 带在负载变化时的传动过程,在使用耦合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模拟V 带弹性变化的动力学等效模型(见图2)。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3)

图2 等效模型结构简图

在等效模型中,与从动轮同轴增设一个虚拟带轮,主动轮和虚拟带轮定义耦合副,从动轮与虚拟带轮通过一个自定义的扭簧连接,通过合适的扭簧刚度设置来模拟对应V 带的弹性作用,实现对带传动的等效模拟。虚拟带轮是虚构件[7],其质量和转动惯量均为0。

2.2 扭簧刚度

在等效模型中,用扭簧来代替V 带在负载变化时的弹性影响。设传动扭矩为T,带轮半径为R,则紧边拉力F 为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4)

由表1 可知,XPC 型窄V 带参考力伸长率小于等于5%。其中,XPC 型窄V 带的参考力为3.9 kN。则V带拉伸刚度为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5)

式中 :FK 为V 带拉伸参考力,η 为V 带参考力伸长率,a 为带轮中心距。

取带轮半径R = 170 mm, 带轮中心距a = 450mm,V 带参考力伸长率η = 5%, 可得V 带拉伸刚度Kv ≈ 173.33 N/mm,扭簧刚度K = KvR2 ≈ 8.74×104N•mm/°。

2.3 ADAMS 三维模型

为验证等效模型的作用效果,在ADAMS 中建立V带传动模型。研究对象为XPC 型窄V 带,主、从带轮节径340 mm,带轮中心距450 mm。分别建立两种模型:模型I 为直接使用ADAMS 软件Belt 模块建立的传动模型(见图3);模型II 为等效模型(见图4)。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6)

图3 模型I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7)

图4 模型II

在模型I 中,除设置V 带外形尺寸外,还需要输入V 带弹性模量E,即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8)

式中:l 为V 带直线段长度,A 为V 带截面积。将V 带实际尺寸和弹性模量E 输入ADAMS 中的Belt 模块,参数设置见图5。

在模型II 中,3 个带轮均与地面建立转动副,从动轮质量、转动惯量均与模型I 从动轮一致。主动轮和虚拟带轮之间建立耦合副,传动比为1。虚拟带轮和从动轮之间建立扭簧,输入扭簧刚度。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9)

图5 Belt 模块参数设置

2.4 驱动与载荷

图6 为主动轮转速和从动轮负载曲线,在主动轮上施加Motions 驱动(实线),2 s 后主动轮角速度恒定为200° /s。主动轮保持稳定转速后,在从动轮上施加负载扭矩Torque(虚线),通过Step 函数实现短时负载变化,载荷历程0.3 s,峰值为1×105 N•mm。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0)

图6 主动轮转速和从动轮负载曲线

3 仿真结果

在ADAMS 中设置End Time = 5.0 s,Steps =500。分别对模型I 和模型II 进行仿真,得到从动轮转速变化。

3.1 一致性

图7 分别是模型I(红线)与模型II(蓝线)从动轮在负载作用下的角速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模型的从动轮在负载作用时转速变化一致。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1)

图7 从动轮在负载作用下的角速度

图8 为负载作用时从动轮角速度曲线局部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负载(虚线)作用下,V 带弹性伸长对瞬时传动比影响明显。从动轮转速变化分为2 个阶段,在负载刚开始作用时,由于V 带的弹性伸长导致从动轮转速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波动;负载消失后,V 带收缩导致从动轮转速出现上升波动。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2)

图8 负载作用下从动轮角速度局部放大

以模型I 从动轮角速度(红实线)为基准,定义两种模型的转速误差e 为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3)

式中:vb 为模型I 从动轮角速度,ve 为模型II 从动轮角速度。

提取图8 曲线数据,数据间隔0.05 s,计算转速误差e,整理后得到表2 所示数据。

由此可以看出,模型II 从动轮转速误差均小于1%,在有负载作用时最大误差0.74%,出现在负载达到最大值时,此时模型I 从动轮转速低于理论值(见图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模型I 考虑了弹性滑动,带在紧边和松边存在拉力差,由于带的弹性变形引起带与带轮间的微量滑动[8],降低从动轮转速。模型II 只考虑了V 带的弹性伸长,忽略了带与带轮间弹性滑动,因此在负载稳定作用时转速维持理论值。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4)

综上所述,使用模型II 来模拟V 带弹性伸长对传动影响的方法是可行的。

3.2 计算效率

两种模型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得到表3 所示效率的对比数据。

v带传动的公式(带传动副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15)

由表3 可以看出,因对V 带进行离散化处理,并需要对V 带与带轮的所有接触点的状态进行判断,且涉及V 带与带轮相对位置的迭代[9],导致模型I 计算时间长;而模型II 不涉及接触状态判别和迭代,也不涉及离散体之间的受力分析,所以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4 结论

以XPC 型窄V 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提出考虑V 带弹性对传动影响的等效计算方法,利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V 带传动等效模型(模型II),并与ADAMS软件Belt 模块(模型I)进行对比。在相同工况下,模型II 与模型I 从动轮转速仿真结果趋势一致,转速误差小于1%,故使用模型II 计算V 带弹性对传动影响的方法是可行的。简化后的模型II 计算时间明显优于模型I,效率提升94.27%。

参考文献

[1] 郑大宇.V 带与带轮稳态运转摩擦分析与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 李占国,张云贺,史尧臣. 基于MFBD 的汽车多楔带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J]. 机械传动,2013,37(8):34-36.

[3] 杨秀光. 摩擦与啮合复合传动V 带动力学仿真与试验研究[D].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4] 张学忱,于雪莲,史尧臣. 基于刚柔耦合的汽车V 带动力学仿真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16,26(4):1-3,9.

[5] GB/T 12730—2018 一般传动用窄V 带[S].

[6] 宫鹏涵,胡仁喜,康士廷,等著. ADAMS 2014 虚拟样机入门到精通[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7] 陈峰华.ADAMS 2016 虚拟样机技术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 濮良贵,陈国定,吴立言. 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 马晓川,王平,徐井芒,等. 铁路道岔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对比与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2019,55(18):95-1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