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唯一一位女性(她隐姓埋名30年放弃诺贝尔奖)
文 | 米粒妈
米粒妈写过不少传奇女性,但今天要写这位,建议大家一定给孩子讲讲她的故事!
隐姓埋名30年,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这30年她在哪里做着研究。
她不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家喻户晓,两弹一星元勋名单里,没有她的名字。
但是她参与研制的铀同位素分离,是直接影响我国原子弹制造的重要奠基。
她是王承书,曾轰动整个理论物理学界,创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后世都说她是中国版的“居里夫人”,但米粒妈想到的是,《三体》里的女主角,理论物理学家:叶文洁。
说到刘慈欣的《三体》,我真的是一生推。第一部里面的女主角叶文洁,就是理论物理学精英。
给外星人发送信号的也是她……扯远了,原谅米粒妈这个《三体》重度爱好者哈……
王承书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归国,为了原子弹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她的选择跟钱学森如出一辙,她的名字值得被看见。
女学霸的童年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不久,他们全家搬到了北京。
虽然从小体弱多病,六年级和初三曾两次因病休学。
但王承书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她天资聪颖,在193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贝满女中毕业,考上了燕京大学。
当时她自己选择物理系的时候,亲戚、朋友、同学全都特别不理解。因为女孩子学物理的本来就少,能够特别坚定选择这门学科的女孩子就更少。
而她选择学习物理的理由非常棒,她说:
“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学习物理。”
王承书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的时候,她的班上就她一个女生。
别看她是唯一的女生,但是她多次在数学竞赛中拿第一名。这个实力可以说是全班没有一个男生能够达到的。
那个年代,大家对女孩学理科还很有偏见。王承书用一己之力直接扭转了全校人的看法。
巾帼不让须眉,她在196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在这之后,她与同校的物理系教授张文裕结为夫妻,共同研究物理。
这种学术夫妻其实特别令人羡慕,因为他们的灵魂高度契合,一起研究学术的时候就是灵魂碰撞出火花的时候。
所以这种婚姻通常一直不腻,两个人可以一直甜蜜下去。陆侃如和冯沅君也是这种组合:《踩着三寸金莲,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的她,告诉我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
婚后,王承书一心学术研究,婚姻的幸福并没有消磨掉她的斗志。因为科研工作的全心投入,她直到39岁才生孩子。
但是因为丈夫也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所以一直都是默默支持着她,从来没有用家庭的责任绑架过她。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仙眷侣。
以身许国
战乱后,王承书随丈夫南下到了西南联大。在这期间,她得知美国密歇根设立了一笔奖学金,专门提供给亚洲的有志留学女青年。
但是,条件中还说明了:已婚妇女不能申请。
不服输的王承书立刻写信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心:
“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能靠婚配与否来裁定。”
结果密歇根那边接到她的信,还真的破格录取了她。
很多朋友都打趣说:
“张文裕养不起你吗?怎么一个人跑到美国去?”
王承书气鼓鼓地反驳道:
“我为什么要他养?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念书,自己工作?”
在她眼里,婚姻从来不是自我奋斗的终点。她只是在奋斗的沿途遇到了一份陪伴,自己的路始终要靠自己走下去。
在美国的生活非常艰苦,王承书生活拮据,还遭遇过歧视。但是她一刻都没有妥协过,相反,她每次都用自己的坚定和独立,令大家对她刮目相看。
博士论文答辩时,王承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导师认为不对,连说三次 “No”。
王承书对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有信心,也镇定地连答了三次 “Yes”。
接着做了详细的阐述,最终得到导师赞同。
米粒妈可以脑补到,这个时候的王承书有多么的硬核。在绝对的自信面前,任何歧视和质疑都会被一秒击碎。
王承书曾两度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
在那里,王承书和她的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乌伦贝克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理论物理学方面的权威。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1948年王承书和乌伦贝克一起发现了一部力学经典著作中的重要错误。
1951年,王承书和导师一起提出了被人们称为“WCU”的方程,即“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这是一个轰动世界的公式,这个在高空物理学和气体动力学极有价值的公式,至今仍被沿用。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就是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计划回国时被扣留,不让回来。
那时候,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发布声明,说: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在美国求学的王承书,一直心系家国,关注着国内的动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承书一心想着赶紧回到祖国发展祖国的科研事业,但是同样遭到了美国的软禁。
和钱学森一样,当时有一大批爱国科学家都被软禁了,其中就包括王承书。
一直到1956年,王承书才回到了祖国。
当时的中国还很穷,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很多人还劝过王承书,叫她先别回来。
但她坚定地反驳道:
“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有人说,王承书留在美国,拿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那时候的她,已经被冠以“中国的居里夫人”的名号。
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扣留她,听说她要回国,还派特务监视她、非法传讯她。
她跟丈夫一边打包书刊笔记悄悄寄回国,一边锲而不舍地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
一次次递交,一次次驳回……不知道循环往复了多少,她才被放行。
王承书学成归来,带着她卓越的理论物理学成果,回到了祖国,把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研究成果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了停滞时期。
这段在这篇中我有详细讲到:《爱国遇上二次元,这部笑着笑着就哭了的高燃动漫一定要安排!》。
但是科学家们都明白,只有将核武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欺负。
于是以“596”为代号的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计划展开了。但是计划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关于铀元素的浓缩提炼。
当时钱三强正为这事儿发愁呢,知道王承书回国,他心里立马有底了。他知道,王承书一定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
他向王承书发出了解国家燃眉之急的邀请,他开门见山地直言:
“你愿意隐姓埋名,去搞气体扩散吗?”
令钱三强没想到的是,王承书直接回复了三个字:
“我愿意。”
这句简短的回答,比千言万语都要铿锵有力。这是王承书回国的使命,她历经千辛万苦都要回到祖国,为的不就是这个吗?
这项研究,对于王承书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之前她也没有涉猎过这个领域的研究。
但是她想:
“年近半百,转行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不得不说,作为理科学霸的她,一直以来思路都很清晰,目标也很明确。从一开始选择物理学,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
到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变过。
接到任务后,她立马带着团队去苏联学习。我们来看一下学霸有多开挂:
学习结束,坐火车回国七天七夜的途中,她把带回的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回来就出版了。
钻研了两年,王承书已经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的领军人物!
正式投入研究后,王承书日夜不停地工作,她不怕吃苦,亲自下车间反复测试,反复计算,终于和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取得了相关数据,并找出了浓缩铀的既精确又简便的解决办法。
我只能说,学霸的世界,我们凡人望尘莫及。
1964年对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和核武器研制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当全国上下沉浸在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喜悦之中时,王承书已经默默地接下另一重担,那就是研制中国自己的浓缩铀设备,并且担任总设计师。
她说:
“中国能够自行研制铀浓缩设备,就意味着可以扩大铀235的生产,可以打造更坚实的‘核盾牌’。”
但这项工作是个保密工作,王承书不但不能拥有姓名,而且还不能告诉丈夫、不能参加任何公开会议、不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额……怎么看怎么像《三体》里的“面壁者”。
可以说,这项研究意味着要让她放弃一切个人名利,49岁的她,将在学术界被彻底抹除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正式发射成功,功勋人物列表里,并没有她的名字。
1992年,丈夫张文裕病逝。王承书把两个人毕生的积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在西藏日喀则建起了一所叫做“文裕小学”的学校。
这是何等的浪漫,这是她缅怀丈夫的最好的方式。
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可以公开地提起她,那个为祖国隐姓埋名耕耘一生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她的名字应该被所有人提及,并且带着仰慕和崇敬。
她甘居幽暗,却光芒万丈。她是最棒的女科学家,为中国历史写下过光辉的一笔。
那个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的她,终于抵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她来说,这是最好的人生,无憾无悔。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