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

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1)

3月22日,天津今晚报第11版上刊发本文

2021年12月3日是梅贻琦先生履任清华大学校长90周年纪念日。

梅校长是位品行高洁、尽瘁教育的大教育家,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一直被“雪藏”着。进入新千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代清华黄金盛世和1940年代西南联大传奇,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作为这两所大学当时的关键负责人,梅校长自然而然地走出历史灰尘。

1889年12月29日,梅校长出生在天津。1904年入南开中学,师从张伯苓先生,1908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1909年以全国第6名考取清华首届庚款留美生,学成后于1915年春回国,秋季入清华任物理讲师。1922年聘为清华首席物理教授,1926年当选清华教务长,1928年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1931年就任清华校长,直到1948年12月离开清华园。1950年赴美管理清华的庚款基金。1955年回祖国宝岛,带路蓝缕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1961年成功建成亚洲首台核反应堆,1962年5月19日病逝。他一生服务清华47年,其中履职校长达31年。

不像才华四溢的胡适博士,年纪轻轻就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是时代的风云人物,名动海内外。研习理工的“学霸”梅贻琦,内敛缄默,当时既无太大社会声望,更无政治背景,最高学历是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硕士,也只当过清华物理首席教授、教务长和清华留美学生监督。那么,为什么他会受到清华师生的一致拥戴,当选校长,成就清华高光时刻,成为清华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一有趣而深刻影响了清华百年历程的话题。

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2)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修订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年4月

不平静的清华园

2021年清华建校110年,前后历经22位校长。梅贻琦任校长时,清华建校20年,却有10位校长,平均每位校长任期仅两年,长的三五年,短的一两年,甚至几个月。颇为称奇的是,最短任期的校长,当属阎锡山任命亲信乔万选,还没进校门就被学生拒之门外。

梅贻琦长校前的清华,校长更迭为何这么频仍,校政为什么这样不稳定?笔者在与黄延复先生合著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2021年修订版)中,对“清华乱局”的这段历史,有过较为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国民党施政后推行的“党化教育”措施,与清华自由教育的传统水火难容。

五四运动时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1926年留学回国不久,就被蒋介石请去,先任总司令部参议,后任总司令部编辑委员会少将委员长。1928年8月,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9月,罗家伦一身戎装,佩戴少将军衔,带着一个秘书到校就职,代表政府宣告国立清华大学正式成立。

到清华后,罗家伦积极推行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倡导的“党化教育”的办学原则。他在就职典礼上提出了“四化”方针,即“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其中心则是“纪律化”,而纪律化最突出的措施是在全体学生中实行军事训练,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规定早晚点名不到者,记小过一次(三小过为一大过,三大过即开除)。上军操时,校长、教务长均着武装带,足蹬大皮靴进行观操或检阅。平日学生在路上碰到他们,都要立正敬礼。此外,《党义》为必修课,每周一举行总理纪念周会,成立军事训练部,对学生思想、言行严加监视。

罗家伦这套党化控制的措施,深得蒋介石嘉许。蒋在公开讲话中,称赞“罗校长办理清华,成绩卓著,不但校务上日见起色,且一切秉承本党主义、中央政策,于整理学风、统一思想,甚为努力”。

对于以学术救国为使命的清华师生而言,罗家伦的这套做法不得人心,必然引起师生的强烈反抗。

其次,清华原由美国退赔的庚款基金筹建,起始隶属外交部管辖。庚款基金由中美双方社会名流组成董事会,负责基金管理和清华学校开支拨付。国民政府成立后,清华学校就有外交部和教育部的两个“婆婆”。清华改为大学后,还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

罗家伦到校后,在校务改革方面,也采纳了师生的合理意见,做了些推动清华发展的事。诸如扩充学额,使大学部学生由300人增至500人;开放清华“女禁”,添招女生;裁汰了几个当时尚无条件办好的学系;解聘了若干名不符合资格的教师,增聘名教授40余人;兴建校舍系馆。从1929年起,动工兴建生物馆、气象台、四院(明斋)学生宿舍等;1929年停办了国学研究院,开始逐步创办各科研究所。

但校务改进和发展计划,屡受清华大学董事会阻挠。

1929年1月,清华大学董事会在南京召开首次会议。以不得动用基金为理由,否定了罗家伦提出的清华发展计划和冯友兰提出的彻查基金、扩充学校、整顿留美学务等建议。

1929年4月,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削减学校经费,用来扩大留美学生学额,企图恢复清华学校时期的留美政策,直接威胁到清华发展,激起了师生的强烈反对。这时,又风传清华基金800余万元因管理不善与“贪污中饱”,损失已近一半。于是清华爆发了反对董事会、彻查基金和要求改隶教育部的“专辖废董”运动。

1929 年4 月,因董事会两度否决扩充学校的建议,清华评议会成员向教授会辞职。接着学生会召开全体大会,要求政府取消董事会及其一切决议案,将清华直隶教育部。清华教授会也提出取消董事会的要求,并派两名教授到南京请愿。4 月24 日,学生会宣布“为直隶教育部、取消董事会、彻查基金而罢课半日”。

罗家伦因“办学政策不能实行”,向教育部提出辞呈。

1929年5月,国民政府通过将清华划归教育部专辖的决议。6月,教育部下令取消清华大学董事会。国民政府决定将庚款清华基金,全部移交给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至此,清华完全摆脱了外交部的控制而专属教育部,清华师生的“专辖废董”运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1920年代末期,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外辱不绝,更是清华校局无法安静的重要因素。

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3)

1930年代清华大学校门(即现在清华园里著名的二校门)

“三赶校长”风波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国立清华大学,强势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刚开始校局尚稳定。罗家伦掌校两年,对清华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罗家伦推行党化教育和专断独行的致命弱点,始终与清华师生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推行党化教育的军事训练,一开始就受到学生们抵制,有些学生甘冒记过、开除的风险拒绝出席早晚点名。结果,军训搞了不到两个月就只好收场,改为只限一二年级必修。学生对“党义”课也日益厌烦,“以废话论,置之不理”,听课者寥寥,教师甚至不愿与“党义”教员同桌共食。罗家伦在反董事会斗争中提出辞职时,学生表示“无论国府批准与否,本校无人表示挽留”。

1930年5月,国民党各派军阀“中原大战”方酣,得手后的汪精卫与阎锡山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北方失势,罗家伦在北平也难再待下去。这时清华师生就趁机掀起了“驱罗”运动,终使罗辞职离校。

罗家伦走后不久,阎锡山任命幕僚乔万选(清华1923届)为校长。清华多数师生对于由阎锡山派来的校长十分反感,坚决反对“借着军阀的力量,来把持清华校政”。

1930 年6 月25 日,乔万选在军警保护下,企图武力接收清华,当即为学生会所组织的护校委员会拒于校门之外,迫使他当场签字,保证不再来校接收。同时,校务会通电反对阎锡山“用非常手段”处理学校行政问题。接着,教授会于6 月27 日发表宣言表示:“愿学校行政亦能超出政潮,独立进行。俾在兵戈扰攘之中,青年尚有安心求学之处,倘有不谅此衷,别有所图者,同人等职责所在,义难坐视。”

由于清华师生的坚决反对,阎锡山最后不得不收回“成命”,电召乔万选返晋。

经过了驱罗、拒乔之后,由于国内曾一度出现南北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局面,而清华远在北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已是鞭长莫及。因此,清华校内11 个月没有校长,一切校务皆由校务会负责处理。

例行公事先后由叶企孙、冯友兰“判行”。教授会鉴于文学院院长与理学院院长相继因事离校。教务长与秘书长又因校长被驱而先后辞职,校务会议已处于瘫痪状态,教授会因而乘机向教育部争取到选择院长、代理教务长与代理秘书长的临时权力。由于教授会的实际权力骤然扩大,一跃而为全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校务会与评议会的全体成员,均由教授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校务会与评议会就成了教授会的“常设机构”。这就是在清华历史上所出现的一个短暂的校务会处理校务时期,而所谓教授治校的局面,至此得以形成。

1931 年3 月,蒋介石任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隶属“CC”派的吴南轩为清华校长。此时国民党已控制了北方局面。蒋介石当时兼任教育部长,大规模地推行政党文化。吴南轩在未到校之前,就一再叫嚷着“将恪遵蒋主席饬整学风的意旨”,加强清华的精神建设与心理建设,在京沪报纸上宣称“关于学校行政方面,由余负完全的责任……完成为党国培养人才的使命”。

在这种形势下,清华教授会于4月2日通过了教授会议事细则,把校务会处理校务以来,教授会逐步形成的一套习惯法,用文字的方式肯定下来,使其合法化,力图借以对付校长的专权和抵制“CC派”对学校的控制。

4月16日,吴南轩到校后,首先反对教授治校制度,不召开校务会议与评议会,意在瓦解教授治校的制度。吴南轩设法通过教育部和蒋介石的命令,修改了《国立清华大学规程》,据此解散聘任委员会,不给教授发聘书,妄想使教授会屈服。为了达到目的,他还以茶点招待各级学生,“极力担保毕业级之饭碗问题”。

吴南轩这些手段,引起了全校教授和同学们的公愤。5月28日,教授会首先谴责了吴南轩“惟务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加以蔑视教授人格”,而一致“坚决请求教育部撤换吴南轩,并复恢固有校章。如不邀准,全体教授于大考后离校”。接着,学生会揭露吴“来长清华,未及二月,一切设施,均背同学公意,且妄改校章,不维信用,蔑视教授,贪图权力”等不良行径,学生会则一方面支持教授会的决议,挽留教授;另一方面致函吴南轩限即日起离校。

吴南轩在全校师生的声讨下,于5月29日携带了清华大学的印信,只身逃往使馆区——东交民巷,竟在那里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

吴南轩一方面断绝了清华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策划武力解散清华。这些作为,激起了全校师生更大的愤慨。6月1日,学生会再度召开了紧急大会,一致决议组织护校委员会,“倘吴借武力到校,决武力护校,准备流血”。声讨吴南轩“以国府之命官,移居东交民巷,托庇外人势力,以图苟安,有辱教育界之清白及国家尊严,本会通电揭发其罪状”。与此同时,教授会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成立校务维持会,并选派教授代表二人,向南京教育部请愿。

清华师生“驱吴”的斗争,得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吴南轩见卷土重来无望,向南京教育部提出辞职。当时兼理教育部部长蒋介石也认为,希望吴南轩回清校再提出辞职,以全国民政府“脸面”。这一办法,又被学生护校委员会“誓死拒绝”。

7月2日吴南轩无奈离职南下。此刻,国民政府再也派不出适当的人来清华任校长。教育部只得委派清华地理系教授翁文灏暂代校务。但翁因问题棘手,以忙于南京地质调查所事务为由,迭递辞呈。教育部转派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转代,叶也不想卷入旋涡,屡次请辞。他在一份电文里说:“校务万端,非企孙所能胜任……企孙从十月起,决不再负兼代校长职务。”

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4)

1930年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的梅贻琦(中)

梅贻琦长校

经过“三赶校长”风波后,清华学生对校长人选自有一番考量。他们发表了担任清华校长的“五条标准”: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著。

反反复复,一再物色,1915年就来清华教书的梅贻琦,走进了师生的视野。

之前,梅贻琦正在美国纽约,履职清华留美学生监督。1931年10月8日,国民政府电令,任命他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1月底他回国抵达南京受命,12月3日,时年42岁的梅贻琦到达清华园,接受校长大印。

现在再让时光回到90年前的12月3日,清华园。

梅贻琦以他一贯沉稳平静的口吻,向久无校长的清华师生,发表了一篇让后人时常念起的就职演讲。这篇拉家常式的演讲,语言质朴,言简意赅,全文不到1800字,堪称清华史上最简朴的就职演讲,然而意义特别重大。

一是为清华教育,也即大学教育定下基调。“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他心目中的清华应该在学术上有特殊地位,致力于高深专精领域。但他提醒,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要做高深研究,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设备,二是教授。

二是说出梅贻琦核心教育思想“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理念不仅使清华和西南联大受益匪浅,也是大学的办学指南。中小学教育也同样适用。

三是强调清华要保持俭朴好学的学风。梅贻琦力行倡导,清华师生戮力践行。现在清华以行胜于言的校风而著称,饮水思源,人们不能不感慨90年前梅校长的远见了。

四是明确师生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不到三个月,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梅贻琦冷静地告诉师生,“只要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

为什么梅贻琦长校后,会受到清华师生的一致拥戴,不仅稳定校局,而且成就清华高光时刻,成为清华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梅贻琦由贤入圣的道德风范,以忠诚、刚直、清廉、公正、谦和的人格精神春风化雨,用大师论、通才教育、自由学术、教授治校等理念办学施政,爱护师生,尽瘁教育,奉献家国,感化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

他主政清华和西南联大时,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涌现出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台湾清华)等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华罗庚、林家翘和逻辑学大师王浩等;在1955年至1980年中国科学院三次选出的473位院士(学部委员),194名清华或西南联大师生入选,占41%;23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等14名清华或西南联大师生。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81名院士当中,清华和西南联大的教授27名,占1/3。

能够交出这样施教育才的成绩单,清华师生怎会舍得驱赶他?

在其身后,人们是这样评价梅,“先生粹然儒者,躬行身教,对国家之贡献,独多且要。与并世诸君子比,华若未逮,而实则过之。”蒋介石亲书“勋昭作育”,表彰梅贻琦在教育上的卓越贡献。

曾有传说,梅出任清华校长,是蒋介石亲自指派的,由此还“派生”出许多“演义”性质的情节。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尽管蒋介石确曾亲自干预过清华事务,也亲自指派过清华校长(罗家伦、吴南轩,以及担任临时代理校长的翁文灏),但梅出任清华校长却与蒋介石无干。当时梅贻琦还是个“小人物”,在蒋介石那里根本挂不上号。引荐梅出任清华校长的,确有一个“中枢人物”,那就是在1931年下半年接替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李书华。关于这件事,梅贻琦夫人和李书华本人都曾有过忆述。

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5)

1940年梅校长服务清华25周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授“育材兴邦”匾额

1940年9月22日,李书华在昆明梅贻琦任教母校25 周年的公祝会上,说:“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我当着教育部部长。那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志希先生坚决求去,梅先生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我去电请其回国掌理清华校务,他最后答应了,任职一直到现在。清华有今日的成绩和地位,他当然尽了不少的力,这可说是我在教育部部长任上最满意的一件事。”

当然,李书华说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非主要方面。在当时条件下,由谁来推荐谁做清华校长是一回事,而清华师生接纳与否则是另一件事。上文清华师生“三赶校长”风潮足以说明问题。

梅贻琦接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一任就是17年(直到他1948年底离校出走为止);1949年以后,他侨居海外六年半,在许多人士看来,他仍是清华校长(蒋介石政府从未发文免去梅贻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职务);1955年年底以后,他应邀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梅贻琦的校长地位一直十分稳固,受到全校上下一致的信赖和尊崇。即便在学潮澎湃、学生与校当局矛盾激化的时候,学生也要声明一句:“拥护梅校长,反对×××……”

对于梅贻琦接任校长这件事,历代师生回忆起来无不津津乐道。

清华社会学系著名教授陈达说:“最后我们选择了梅贻琦。”

曾任清华法商学院院长的陈岱孙教授则分析说:“梅一直是清华的教授,从感情上和对教育的基本观点上说,他和广大教师们是一致的。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学校大事多征求教师意见,这也和他的谦逊的性格有关。他似和政治无缘,在他就任校长后头几年,连个挂名的国民党党员也不是。在南京他没有政治资本,没有人事渊源,他只有和全校教师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同时他也知道,力图控制高校阵地是‘CC 集团’既定的派系策略,吴南轩的拙劣表演虽告失败,但他们是不会就此罢手的,一有机会还会卷土重来。保留清华这块净土,这是他和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望。”

梅贻琦决定回国出任清华校长,也并非不知道摆在他面前的困难。

据夫人韩咏华回忆,当时消息传到美国,许多美国朋友都劝他不要接任这个棘手的差事。朋友们劝说:“梅先生不是做官的人,最好继续留在美国。”梅虽一再请辞任命,终未获邀准,就满怀报效母校的热忱与责任心,回国就任了。因此,他在就职典礼上说:“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愉快的事。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到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能无罪于清华足矣。”

梅贻琦接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一任就是17年(直到他1948年底离校出走为止);1949年以后,他侨居海外六年半,在许多人士看来,他仍是清华校长(蒋介石政府从未发文免去梅贻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职务);1955年12月,他应邀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担任校长直至逝世。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台湾,梅贻琦的校长地位一直十分稳固,受到全校上下一致的信赖和尊崇。即便在1935年底清华呐喊出“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学潮澎湃时期,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时,学生也要声明一句:“拥护梅校长,反对×××……”

有人曾问:“怎么你做了这么些年?”梅贻琦幽了一默:“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梅贻琦离开清华说了什么话(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始末)(6)

1946年4月9日,朱自清致函梅校长,接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之职

当下人们缅怀梅校长,往往惊叹于他做到那些教育勋业的。的确,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地服务清华,尽瘁教育,开创出清华黄金时代和西南联大奇迹的教育盛景,将本是“落后生”的中华民族教育,带进世界教育“优秀生”的殿堂,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如今的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的口号响亮云霄,或许可以从梅校长主导的清华和西南联大,去寻找所需要的答案和努力的方向。

梅校长的教育思想并不深奥,当下的许多校长也许会说得更漂亮。不过,被称为“寡言君子”的他,脚踏实地地一件件去做,最后得到一项项留芳后世的事业,扎扎实实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或许是当下学习梅先生实干精神的意义吧。

特别声明:未经作者授权,不许转载本文

【延伸阅读】梅贻琦与他的老师张伯苓

典当冬衣纾困解难的梅贻琦校长

胡适为何称梅贻琦是清华第一代老祖宗?

清华校长梅贻琦也摆地摊?

春天里的一盏灯——纪念梅贻琦先生诞辰130周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