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顶流最新消息(刚刚定了700亿顶流)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定了!月初刚刚“官宣”离职的顶流基金经理林森去向正式曝光。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显示,原易方达基金经理林森于5月29日正式加盟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值得注意的是,勤辰资产作为新锐平台型私募,近期受到市场极大关注。此前,勤辰资产已汇聚了多位80后知名基金经理。包括被誉为“成长股猎手”的原华安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崔莹,原鹏华基金新生代明星基金经理张航。以及由原华夏基金的郑博宏来带领研究团队。加上林森,至此,四人齐聚勤辰资产。数据显示,林森、崔莹和张航在公募期间合计管理规模近1000亿元。

究竟他们是怎么聚在一起的?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创建“勤辰”?该平台将如何实现1 1>2?未来将在资管行业掀起怎么样的浪潮?中国基金报对勤辰资产进行了独家采访。

林森正式加盟勤辰资产

5月7日,易方达旗下包括易方达安心回馈、易方达裕祥回报、易方达瑞程在内多只基金发布公告,基金经理林森因个人原因离职,彼时所管理规模接近700亿,离职引发市场较大的关注。

而据中基协最新资料显示,林森已正式加盟新锐私募平台勤辰资产。林森出现在勤辰资产的人员名单之列,而从具体信息来看,林森的证书资格变更时间为2022年5月29日。

韩顶流最新消息(刚刚定了700亿顶流)(1)

四大80后猛将齐聚新平台

“抓住时代的Beta,创造年轻人的Alpha”

至此,勤辰资产已汇聚包括林森、崔莹、张航、郑博宏等多位80后“新一代基金经理”。

从过往投资经历来看,几位基金经理各有所长,投研互补,投资理念分别如下:

林森:自下而上,宏观判断少,重视基本面投资,不做博弈,立足中期、淡化短期波动,也不对超长期的未来赋予高权重,坚守能力圈,只买看得懂的公司。而在投资流程上先看估值,再看公司治理,重视个股个券的超额收益。

崔莹:专注在成长股这条赛道,被市场称为“成长股猎手”。投研方向专注于高端制造、新能源、军工、TMT、医药和化工等板块。对他而言,选到处在生命周期向上阶段的公司,可能比用便宜的价格去买更重要。他将自己专注于高成长股领域的投资标准总结为好赛道、好公司、好阶段。

张航:基于深度研究基本面的价值投资。具体而言,第一,自上而下从经济变迁和行业周期的视角配置行业;第二,自下而上从企业家精神和组织文化的角度选择优质的企业;第三,找寻具有中长期成长性的好公司下重注,追求有现金流的利润,有质量的增长。

三人在公募期间合计管理规模近1000亿元。数据显示,林森,崔莹、张航三人在公募期间的代表产品均处于同类前3%。如崔莹执掌的华安逆向策略,任职总回报181.34%(超越基准184.03%),年化回报16.92%,Wind同类排名7/394;林森执掌的易方达瑞程,任职总回报183.02%(超越基准158.09%),年化回报21.78%,Wind同类排名28/1343;张航执掌的鹏华品牌传承,任职总回报278.09%(超越基准234.93%),年化回报61.56%,Wind同类排名46/1820。

据悉,这几位创始合伙人不仅早已相识多年、而且彼此认可又相互欣赏。也正是因为在过往多年的交流碰撞,他们最终决定一起创立一家汇聚新一代优秀投资人并真正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资产管理公司。

据介绍,“勤辰”在取名上就意蕴深长。“勤”是勤勉勤奋之意,“辰”指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中的7-9点,取旭日东升的意象。几位合伙人希望借此表达一群勤奋勤勉的年轻人在资本市场中共赴星辰大海的寓意。 “抓住时代的Beta,创造年轻人的Alpha”是这家资管新势力最鲜明的价值主张。

他们都认为投资是个动态进化的过程,尤其在中国经济产业加速迭代变迁的当下,需要新一代的投资经理持续快速学习迭代,更需要团队协同作战而非单打独斗,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投资的世界没有永远的唯一正确答案,只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态度、勤勉专业的付出,才配得上拥抱这时代的芳华。而这就是“年轻人的Alpha”。

“我们希望谋而后动、行稳致远,做一个资管行业受人信赖的品牌,所以在公司架构上,我们采取的是平等的合伙人制度。同时在机制设计上做了一系列创新和保障,在团队搭建上做了充分的前置准备。勤辰是所有勤辰人的勤辰,大家共创共建共享。”执行事务合伙人张航如是介绍。

在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上,勤辰有三个基本的选人标准:品格正直、持续热爱、能力出众。勤辰认为由于资管行业的信托责任重大,唯有正直诚信方能行稳致远,也唯有对研究本身有发自内心的持续热爱方能逆水行舟乘风破浪。能力出众则除了过往的业绩和研究表现,勤辰更看重潜力而非名气和title,希望聚集的是依然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投资人。

中国基金报对勤辰资产的四大合伙人进行了独家专访,分享精彩问答给大家。

创业再出发:来自时代和内心的双重号召

老朋友一起做一件大家都热爱的事

中国基金报:为什么选择创业?进入私募之后的长期投资目标是什么?

张航:选择创业是来自时代和内心的双重召唤,也是我们勤辰“时代的Beta和年轻人的Alpha”的出处。时代的Beta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大浪潮中一批新的高质量公司在不断涌现,二是资管行业本身的历史机遇。我们自己做投资,研究比较了许多不同的行业,资管行业是鲜有的需求端渗透率还极低,行业天花板很高,竞争格局又远未确定的行业。

面临时代的机遇,我们都还年富力强,状态极佳,在过往也有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因此一起创业,做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探索,打造一个新的资管品牌是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至于投资上的长期目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唯一的目标就是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资产管理行业一边是客户信任所托,一边是我们投资端的标的,我们只是在中间扮演资本分配中介的角色。我们资管行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客户的信任,而不是投资端我们自身多么高超独特的投资能力。我们应该把自己放低一点,投资的目的是去踏踏实实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不是去塑造一个投资的IP。我们勤辰未来所有的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都只围绕为客户真正创造价值。

我们追求的是客户信任的长期积累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而不是公司规模、排名、流量的短期爆发。

崔莹:我个人一直坚定看好中国资产,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货币供给的整体扩张为权益资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概率。对中国权益资产而言,在较好的基础概率上选择到幸运的行业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就有成功的机会。

自主创业无论是投资上还是产品设计、发行时点等都更具灵活性,也能够提供与客户需求更匹配的产品,真正让客户赚到钱,优化客户持有体验,这既是创业的初衷也是我投资的长期目标。

林森:我作为投资人的职业生涯起步于美国,在PIMCO工作时和国内的同行一直有交流,当时强烈的感觉国内的资管行业还正处在大爆发的前夜,与美国顶级资管公司相比,国内的资管公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空间广阔,这也是最终促使2015年我回国的原因。另外当时在美国也看到了在产业加速变迁的浪潮里,一批年轻人创立的新对冲基金不断崛起,创业的种子当年就默默种下了。回国这些年也确实在大平台上亲历了行业的蓬勃发展,我自身深深受益于这一过程。但心里的种子始终在不断发芽,梦想自己能从0开始参与创立一家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资管公司和品牌。这些年在国内做投资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产业升级变迁也开始加速,我自身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又各种机缘巧合有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知根知底又非常互补的合伙人,大家一拍即合,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中国基金报:为什么选择平台型私募?你们三位在公募期间管理的产品都是同类产品前3%的卓越业绩,你们是如何聚在一起的?

张航:其实谈不上平台,就像林总刚才说的,我们就是几个老朋友不约而同想一起做点事情。我们认为提供资管服务是件很严肃的事,“草莽时代”已经结束,做好资管这门生意,需要成建制成体系的前台市场服务、中后台风控运营保障以及强大研究团队的合力支撑,而这都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完成的。投资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产业加速变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投研团队共同研究、相互分享、不断辩论才能把握产业和公司的脉搏。

我们都认为一个人可能短期能跑得很快,但一群人相互支持团结协作才能行稳致远。

崔莹:我认为一个人的个人天赋、努力程度和市场机遇决定基金经理的上限,而所在平台决定其下限。考察一个资管公司的能力与潜力,核心是看有多少基金经理在中位数水平之上。

勤辰平台上的基金经理在资产类别、行业板块和投资方法上整体而言是和而不同的,能够进行有效地共生互补,也使得公司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我们几位投资经理在行业上各有擅长,比如我对TMT可能熟悉一些,张航在大周期大制造上积累很多,还有深耕高端制造和全球消费医药的投资经理,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我们基金经理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在充分的讨论中提高我们整个平台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回报率。

从另一个维度看,从相对收益向绝对收益的转变,需要在投资体系中给予回撤控制更大的权重。平台型私募能够有效赋能基金经理,在行业配置上更加均衡,帮助其最大限度地控制好投资组合的下限,从而有更高的概率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

林森:我们几位合伙人都是很多年的朋友,相互间都有各种渊源。最早是我和我们海外研究负责人安冬,我们2007年都在波士顿,当时我还在道富银行做风控,他在Fidelity做股票,刚好彼得·林奇是他们组的mentor,聚会时安冬经常给我们讲很多投资案例和林奇的故事,非常吸引我,给我打开了一扇价值投资的大门,也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跟随安冬曾经的步伐去芝加哥大学读MBA,当时也是他给我写的推荐信。后来我们都在2015年左右回国工作,又都先后从北京搬到上海。应该说安冬既是我投资上的领路人和导师,同时一路走来都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和见证者。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能在一起工作,安冬也成了是我们所有勤辰年轻研究员的mentor,有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缘分真的很奇妙。

我和崔莹是同乡亦是同学,我们都曾就读于南师大附中和南京大学,是双料校友,回国后在投资上一直交流不断。我和博宏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师兄弟,在美国就熟识,这些年一直在研究上保持深入的探讨。我和张航最早是在出差调研中结识,后来在公开的基金季报里才发现我们不约而同的都重仓了某光伏企业和某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股东,后来这两家公司分别涨了十倍和五倍。神奇的是发现他们之间恰好也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大家自然而然就越聊越多,最终让我们走到一起。

我们选择一起做个平台一方面因为我们希望共同创立的是一个规范化运作的资管公司,这不是一个中心化的”作坊“能实现的。另一方面,都是老朋友了,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热爱的事,本身就很开心。

投研、管理Two-line”架构

“自己依然是研究员 扎到研究前线”

中国基金报:公司在管理、投资上是如何磨合的?目前分工情况如何?

张航:我自己做投资的过程经常会去观察思考不同行业的优秀公司是如何建构和运作的。从商业模式的本质出发,资产管理应该是一整套专业性极强、协作性要求极高的复杂流程。针对我们勤辰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尊重专业,不能“外行指挥内行”。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了“Two-line”的架构。投研这块,博宏担任研究总监,我们几位投资经理也会下沉到不同的研究小组里。非投研条线,我们在市场、合规风控、基金运营等条线均前置配备了成熟资深的团队。

我们深知资管行业的特殊性和客户所托的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在对内建设上会大胆前置投入,但对外募资节奏上会更稳健,始终坚持让我们的管理能力走在管理规模的前面。

崔莹:资产管理的核心驱动力还是来自投资研究,我们勤辰实行投研和非投研条线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相互支持,这种模式让投研端能更加专注于投研,而不会因为管理或市场运营占用我们过多的时间,从而不断塑造我们投研的长期优势,形成护城河。

中国基金报:在投研方面,你们是如何分工的?

张航:我自己这些年一直在不断观察思考如何做好投研这件事。投研之间,唇齿相依。没有研究,投资就是无本之木。但没有投资,研究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一切的机制设计都是为了让研究和投资能够紧密联系、高效转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经理要下沉到研究一线去冲锋陷阵,自己去听电话会、调研、拆模型,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研究员“投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产业脉搏,在投资上保持敏锐度。

崔莹:说到投研,就像张航说的,其实我们自己也依然是研究员,既是彼此的研究员也是不同研究小组的带教研究员。我们几个合伙人每个人都会分配到一个行业组里,扎到研究前线,这样投研交流就不是一个单向汇报而是一个随时进行的多向动态过程。我们能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一直是这样的工作节奏。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搭建了“two-line”的架构,把PM从其他非投资的事务中解放了出来。

郑博宏(合伙人、研究负责人):我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中经常困扰我的就是投资和研究如何在一个频道上真正有效的沟通,它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针对性的做了很多机制创新和激励上的设计。

首先是把研究的基础工作不断标准化、模块化,以实事求是为准绳,比如我们的重点个股覆盖有标准化的模板和三件套要求(One-page、深度报告和财务模型)。

其次,研究员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偏中长期的“好行业、好公司、好结果”等事实性因素,进一步的再去寻找行业里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公司,在此过程中研究员可以忽略短期股价波动。而“好价格、好时机”更多的交由基金经理负责。两者交集的假设预测、主观判断部分则需要投资经理和研究员之间不断探讨辩论以不断逼近现实。

此外就像前面两位说的,因为我们的基金经理自己都在研究的一线,反过来也对我们的研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经常会出现某公司,基金经理了解得比研究员更深入细致或者基金经理听了产业链相关电话会议主动给研究员反馈补充的情况,这对研究员也是一种鞭策。

此外,我们坚持在募资之前先做投研磨合、投研练兵,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对客户负责。比如在刚刚过去的年报季里,我们利用上海封控居家办公的时间,以每天超过3-4小时每次超过10家以上超高强度累计讨论了超过400家公司的年报季报,五一之后又开始对重点池公司进行第二轮基于财务模型和核心假设的深度讨论。应该说目前投研体系运转的效率甚至超出了我们自己的乐观预期。所以今天才能放心地说,我们几个合伙人对我们的投研体系非常有信心。

中国基金报:原有的投资体系是否受到影响?投资框架是否会改变?

张航:我认为投资体系本身就应该是不断进化完善的,尤其是在当下中国产业加速变迁的背景下,投资人必须持续学习迭代,而这更多源于对产业理解的不断深入和认知的进步,投资体系倒不会因为在不同的平台做投资就有大的改变。

未来结合产品属性和客户需求特性,在投资落地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绝对收益导向,更加注重客户的持有体验。体验感本身,也是我们提供理财服务的题中之意。

崔莹:我自己的投资体系不会有大的变化,过去投资虽然覆盖行业很广,但是TMT和高端制造更多,未来基于我们勤辰的平台研究资源,在行业配置上可能会更加均衡。

谈到变化,有两个方面。短期会在投资体系给予回撤控制更大的权重,中期目标是希望学习全球顶尖的投资人,通过构建跨市场,跨品种,多空对冲的投资组合,实现更高的月度或者季度胜率。之前看杰克施瓦格的“金融怪杰”系列,海外的一些优秀投资人,他们的月度盈利比例能做到90%,100个月有90个月盈利。现A股市场股多产品还无法很好的实现跨品种、跨市场和多空对冲机制,我希望通过构建机械式投资体系,尊重市场反馈,执行严格的纪律来控制风险,最大程度上提高月度胜率和回报率,而降低月度波动率。

人才超前投入

团队有一半的人具备产业经验

中国基金报:当前勤辰的投研团队如何构建,有怎么样特色和优势?

郑博宏:我们此前调研学习了很多国内外优秀资管公司在投研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们自身在行业多年的实践、观察和思考,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勤辰建制完整的投研团队,它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人才密度高,超前投入。勤辰在招人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构建一支高质量的团队,目前已形成了“总量周期、高端制造、TMT、消费医药”四个大组的完整建制。我们坚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超前的投入是希望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在研究端储备好充足的弹药,提前完成投研练兵。

其次,团队高度国际化。我们勤辰投研团队有接近40%的人具有海外经历,并且有曾就职于海外顶级投资机构的海外研究总监加持。“中美之间啤酒行业的商业模式到底有何区别”,“美国08年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行业的复苏经历了几个阶段”,“巴菲特过去50年的投资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勤辰日常的投研讨论与分享中,类似的话题屡见不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团队有一半的人具备产业经验,包括互联网大厂前高级专家、上市公司董秘、顶级大三甲医院医生等,他们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视角,在把握产业变迁上具备锐度与深度。

大概率现在是未来一批超级成长股的起点

是难得的黄金坑

中国基金报:对于今年市场的看法?市场不断下挫的原因?后续可能进行的演绎?

张航:今年上半年市场的走势受到内外部多种复杂悲观因素共振影响。但无论是外部环境、国内疫情还是经济基本面的底部在二季度或已探明,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已经过度反应悲观预期。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我们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别人恐惧,我们贪婪”的时刻。

崔莹:今年以来价值股阶段性占优,背后核心还是均值回归的规律在起作用,上一次可能是2016-17年。风格切换背后有底层资产景气度变化也有一些宏观因素影响,但是长周期要相信趋势和成长的力量。市场在过去一个季度的单边下跌主要是因为俄乌战争和国内疫情发展超预期,后续我们认为这些因素都将逐步缓解。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有了系统性的提升,权重股构成逐步多元化,消费、医药、新能源和TMT等行业权重大幅提高,板块间的盈利相关性不断下降,降低了整体市场波动性,只要经济与市场运行能够恢复常态,市场就存在结构性机会。

中国基金报:目前是进场的好时机吗?目前最大的风险在哪里?

张航:我们没有能力预测市场的绝对底部,但总体已经进入底部区间。今年以来内外部的各种负面因素交织冲击不断,整体市场和个股都无差别的下跌了30-50%,应该说最大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得到了相当地释放。大批成长股已经进入非常好的买入区间和击球区。未来三五年后再回头看,大概率现在就是未来一批超级成长股的起点,是难得的黄金坑。这也提高了我们作为新的管理人在一阶段就为客户提供较好产品体验的概率。

崔莹:目前影响市场有三个主要因素:疫情的发酵、通胀、逆全球化包括对地缘政治冲突的担忧。疫情对于多数公司的影响是短期利润增速,几个月的现金流对企业长期价值影响有限。我认为投资,与其去讨论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不如把我们能够掌控的事情做好。因此今天,我们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讨论一份份公司的年报和季报,着手当下进行分析,而不是一味担忧未来的风险。

和一帮“老友们”做有意义的事

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中国基金报:和其他公司相比,你认为勤辰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航:勤辰最大的特点是年轻有活力,平等且友爱,大家都有背靠背的信任和同学般的友谊。不论投研还是中后台的同事都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投研上,一帮不知疲倦的研究“极客”不分日夜地探讨交流,分享想法,像极了一个科研实验室,我很享受这样的氛围。

崔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放与平等”。基金经理之间、基金经理与研究员之间毫无保留地分享交流辩论各种投资问题,这在一般的资管机构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林森:我们几位合伙人在创业之前就已认识多年,彼此的认可度、信任度和分享度都很高。能和一帮自己喜欢并欣赏的“老友们”在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本身就让人很愉快,每天都像是巴菲特说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中国基金报:你对勤辰有什么期待?

张航:两方面,对内希望勤辰成为所有勤辰小伙伴乐于工作、乐于奉献、乐于分享的地方;对外期待勤辰能为客户提供真正好的投资体验,成为大家信赖的资管品牌,虽然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行则将至。

崔莹:希望我们勤辰能真正做到持有人利益第一,以客户利益为先,重视绝对收益。未来在管理规模、产品创设、募资时点等问题上坚持客户利益至上,最终给客户创造真正的收益。期待勤辰能成为大家信赖的资管品牌。

林森:短期我特别期待与勤辰的各位优秀的小伙伴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长期我希望勤辰能够形成自己的投研文化,一方面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加入;另一方面具备自身的造血能力,帮助年轻人完成从跨出校门到成熟投资经理的成长与蜕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