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有一群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遭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总沉默不言不语。他们被诗意地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还有另一个名字——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性疾病。今天是4月2日,第十五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人民网“求真”栏目整理了孤独症常见的五个误区。
误区1: 孤独症是抑郁症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常在孩子三岁之前就逐渐显现出来,其核心缺陷是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孤独症不是抑郁症。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表现为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和活动减少。
误区2:孤独症都不爱说话
虽然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表现之一,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都不爱说话,而是他们欠缺表达的能力,也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孤独症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不同的孩子语言发育程度可能差别很大,大部分孤独症儿童掌握语言的时间,晚于正常儿童,有些孩子很难用语言与人交流,他们的语言往往会出现重复性和刻板性。
误区3:“我自闭了”等于孤独症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最近感觉很自闭,是不是得了孤独症症?”目前,孤独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大多数在3岁之前就有症状,往往他们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孤独症到成年期发病的案例通常很少见。所以,有些成人常说“我自闭了”,并不是真正的孤独症,很可能是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误区4:孤独症都是“天才”
谈到孤独症,很多人会想到行为古怪的“天才”,尤其受到一些影视剧的影响。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孤独症患者在某些方面,如机械记忆、数字、绘画、音乐等,表现出的水平要远远超出一般的孩子,而5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发育处于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
误区5:网上流传的“偏方”能治疗孤独症
在网上搜索的不科学、不严谨的治疗方法,反而会延误孩子的干预和训练。孤独症儿童越早被诊断,对于那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接受正规干预的孤独症儿童来说,预后和改善的效果就会比较好。在干预和训练中,还需要家长长期努力和坚持。
【求真观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与孤独症儿童打交道近30多年,见过不计其数的孤独症儿童患者。她表示,现在急需提高孤独症家长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的关注度。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干预“黄金期”是在六岁之前,然而很多父母却因为讳疾忌医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这样会给孩子在干预过程中赢得很多宝贵时间。
孤独症儿童,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着,因为疾病,他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与社交技能,甚至会因怪异的举止受到歧视。让我们对孤独症儿童,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多一点支持与关爱,让这些“星星之花”尽情绽放。
来源: 人民网-社会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