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

常松木/文

大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这已经诸多学者缜密考证,而大禹故里究竟在哪里,则众说纷纭。近年来,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经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大禹故里在四川广为人知,但还有众多学者认为大禹生于中原,应为河南登封人。2005年,大禹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本文拟就禹生嵩山石纽谈一些粗浅看法。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1)

一、大禹出生地的相关说法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先秦古书是没有记载的,现在主要有河南说和四川说,而这两种说法皆与“禹生石纽”有关。 “禹生石纽”的记载出现较晚,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是始于汉朝。汉初的陆贾和司马迁,都只提出“禹出西羌”的笼统说法,到了西汉末年,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才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三国志•秦宓传》、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等典籍以及后世四川相关的地方志也都引用了这种说法。然而石纽到底在哪里,四川内部也争持不下,有汶川说、北川说、茂县说、理县说、都江堰说等,四川学界大多认同北川说。而河南省登封市千百年来也流传有禹生石纽的说法,并且有大禹诞生、拜师、治水、建都等系列传说以及众多大禹文化遗迹,因此,2008年元月,河南登封被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大禹出生地四川说认为大禹是羌族人,而《史记》则以大禹为黄帝后裔,这又涉及到大禹的民族渊源问题,兹不详述。

除四川、河南之外,安徽、浙江、山东、山西也都认为大禹是他们那里人,如李沣《大禹出生山东考》认为大禹出生于古代曾隶属山东的河南杞县一带,陈剩勇《大禹出生地考实》认为大禹出生于陕西北部。而马晓晨《民和——大禹故里》,林有盛、加毛太的《大禹故里新说》都呼应鲍义志《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的观点,认为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大禹的故里。这几种说法因非主流观点,故不详述。

二、嵩山石纽屯千古相传

嵩山少室山下的马庄、尚庄、张庄、王庄、左庄,古称“一溜石纽屯儿”,当地群众将音念转为“一溜水牛屯儿”。其中的左庄原名祖家庄,略称为祖庄,又音转为左庄,而尚庄音转为啥庄,张庄音转为扎庄,王庄音转为瓦庄。祖家庄村的刘姓、蒲姓的家谱中都明确记载左庄原名祖家庄,祖家庄有非常多的大禹文化遗迹:

石纽石:位于祖家庄村北息壤岗上,高约1.5米,宽1米。自古以来,被群众视为神石,石上有一条龙纹,相传十分灵验,附近群众谁有病了,就到石前祭拜,并抚摸一下龙纹,病就好了。因此,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被摸得异常光滑。

息壤岗:位于祖家庄村北,地势明显高于村中其他地方。相传古代洪水不管多大,都淹没不了它,水涨它也跟着往上长,据说是鲧治水时所遗留下来的息壤而得名。群众相传大禹即出生于这个岗上。

禹岭:位于祖家庄村西,属少室山望岳峰的余脉,相传因大禹经常站在这里观察水势而得名。

姚沟:位于祖家庄村东南,相传涂山姚代姐育婴,嫁给大禹后即住在这里。

夏地:位于祖家庄村南,古代洛阳、江左、颍阳至登封的官道北侧,大禹建立夏朝后,百姓遂称其祖居之地为夏地。

东军地:位于祖家庄村东,相传因大禹曾在这里操练军队而得名。

擂鼓石:位于祖家庄村东,高约4米,以石击之能发出“咚咚咚”的响声,相传为涂山氏闻鼓饷夫所击的鼓。

金牛峰:位于祖家庄村西南,是嵩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天上的金牛神曾帮助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金牛化为山峰,守护大禹故里,因而得名。

禹王坛:位于金牛峰顶,为三层圆坛,最上层直径约30米,有夯筑遗痕,群众相传为大禹祭祀上天的地方。

禹王庙:位于祖家庄村东姚沟北侧,原来规模很大,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

少室阙:位于祖家庄村北4公里处少室山脚下,为汉代少姨庙的神道阙。2010年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2)

三、启母石铭文是有力证据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人们奉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圭臬。嵩山主体为太室山和少室山,“室”即家室,因大禹和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于其下而得名,汉代时,人们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下分别建启母庙和少姨庙,奉祀大禹的夫人涂山娇、涂山姚,东汉时,颍川太守朱宠又分别在庙前创建启母阙和少室阙。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后,又加封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姨为金阙夫人,夏启为齐圣皇帝,

启母阙上的夏禹化熊、启母化石两幅画像是研究大禹治水和大禹故里的重要实物见证。《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随巢子》、《汉书·武帝纪》等也有类似的记载。

启母阙铭文明确记载了鲧禹治水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事,也记载了汉代人们对大禹的崇拜:

“昔者共工,范防百川。柏鲧称遂,OO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O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同心济隘,胥建三正。杞缯渐替,又遭乱秦。圣汉湮(左为示字旁)享,于兹冯神。翩彼飞雉,卒(左为山)于其庭。贞祥符瑞,灵支挺生。出O弼(中为隔少耳朵旁)化,阴阳穆清。兴云降雨,OOO盈。宁一不歇,比性乾坤。福禄来归,柏宥吾君。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

这段铭文可分为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记述了共工、鲧、大禹治水的情况以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第二部分记述了夏部族的兴衰、汉代祭祀启母和大禹时出现的祥瑞以及让后人永远记住启母和大禹的功绩等。启母阙铭文下还有一段铭辞,其大意是:大禹功德无量,广布天下,其文德照耀着四海各地。祭祀的肉天天更新,而且非常丰盛,出现了很多祥瑞,远方之人都羡慕灵异而来朝拜。大禹时期政治清明,现在又赐给我们以无限的幸福。我们都祈求快乐无穷,永远安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人们铭记大禹和启母的功德并隆重祭祀他们。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3)

其他地方仅相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既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更没有这样的文物实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禹故里就在河南登封。

  •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4)

考古成果可资佐证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5)

大禹生活的时代处于龙山文化时期,而嵩山地区已发掘或普查发现了许多龙山文化遗址。现将距祖家庄20公里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介绍如下:

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西,距祖家庄16公里,背依王岭尖,处于五渡河注入颍河的夹角地带。王城岗遗址面积5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2米左右,最深处可达9米。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座小城堡和一座大城以及奠基坑、窖穴、灰坑等遗迹,还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座小城中的东城绝大部分已被洪水冲毁,王城岗大城可以被看做是雏形国家的政治实体的中心所在,在时间、地点、规模方面都够资格被称为禹都,现在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王城岗大城是在小城被洪水冲毁后大禹所建的都城。1988年,王城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楼遗址:位于登封市黄楼村西,距祖家庄8公里。东临于村河,南临奈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80米,面积约35000平方米。

程窑遗址:位于登封市东华镇程窑村东北,距祖家庄12公里。南临颍河,西傍书院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75000平方米。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出土文物与王城岗出土的基本相同。

1979年以来,河南省考古队在登封沿颍河两岸进行普查,还发现了石羊关、王村、范店、南高马、油坊头、袁桥、朱家坪、毕家村西地、小李湾、向阳、康村等新石器遗址,这些都距祖家庄不远,都在20公里的范围之内。这些都与夏部落生活于嵩山地区的文献记载相符合,一定意义上也为大禹故里在登封提供了文物实证。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6)

五、学术研究成果值得重视

研究大禹的出生地,事涉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神话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徐中舒先在《巴蜀文化绪论》一文中说:“陆浑之戎后来又称为阴戎,为九州戎。他们所居的区域极广。《左传·昭公四年》把陆浑的居区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说:‘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州、中南、九州之险也。’这个九州,就是九州戎。”史学界论及夏的疆域时,往往引用此文,也就是说,九州戎的地域与夏的地域,基本重合。顾颉刚也据此推断九州的区域是:

“其地盖始自今陕西之极西部,或今甘肃之东南部,北由陇山(四岳),南抵秦岭(中南),及逾潼关,则北及崤函(荆山),南及熊耳之东(三涂),以迄于今河南中部之嵩山(阳城、太室),包有渭、洛、伊、汝诸水之流域。” ‚

上述这个九州地区正是大禹神话孕育和产生的源头,与文献记载鲧、禹活动的中心地区在嵩山一带相吻合。

史籍记载,大禹又称戎禹,因而四川学者判断大禹是羌族人,但《后汉书》有一篇《西羌传》,叙述了西羌的来龙去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 ƒ可见西羌出自三苗,原居住于今湖南、江西的北部,后被逐于甘肃、青海一带,居住地是在河关(今甘肃临夏)的西南,此地因为是羌人所居,所以称为羌地。而羌族迁到四川,是战国秦献公以后的事,蜀地和汉中有交通往来也是在秦时。因此,大禹是四川人的可能性不大。

考证大禹的出生地,如果撇开西羌说和石纽说,而就大禹的父亲和母亲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管窥见豹。大禹的父亲史称崇伯鲧,《史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说文解字》曰:“古崧、嵩、崇三字通假。崇,即嵩也。”《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 ④《史记·夏本纪》索隐引《连山易》:“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禹的父亲鲧即生活在嵩山地区的夏部族首领。

大禹故里图腾(大禹故里在登封)(7)

大禹的母亲为有莘氏,《大戴礼记》曰:“鲧娶于有莘氏,有莘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世本》曰:“鲧娶有莘氏,谓之女志,是生高密。”而有莘氏的活动范围应距鲧的活动中心不远。莘是一个很古老的氏族或方国,“莘,大姒国也。” ⑤而莘的地望,文献中说法不一,一说在卫地,今山东莘县北。一说在汴州陈留,今河南杞县一带。一说在曹州济阴郡,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一说在河南莘店,今伊川平等乡。笔者以为第四种说法可信,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载:“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战国时期竹简有《子羔》篇,《子羔》11号简上段说禹之母“观于伊而得之”。《中国姓氏寻根》载:“夏末有有莘氏人伊尹,因生于伊水之旁而得氏。由此可见,有莘氏的地望,应在嵩山西部的伊川县境内。

总之,千百年来,人们相传大禹生于嵩山下的石纽,启母阙铭文明确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嵩山地区有很多龙山文化遗址,诸多学者也考证大禹应出生于嵩山地区,综上所述,大禹出生于河南登封是比较可信的。

注释:吕品著《中岳汉三阙》1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8月

‚《古史辨》七下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ƒ《后汉书》303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6月

④《太平御览》卷39引韦昭注

⑤引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