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多率评价方案,该方案使不同年级学科的班级成绩得分具有可比性,但因为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还会造可比性不强的结果比如,同样的一批教师教的同一学科,同时用不同难度的试卷测试,再进行统计,往往会得到相差较大的结果,比如对于难度大的试卷或区分度小的试卷,结果往往是各班得分相差不大这样,不同学科之间的得分就会因为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而仅在中间区域可比性较强而对于一个班的得分,则前后两次测试的试卷因难度和区分度的不同,进步多少的可比性也降低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

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

  正态分或是一种优于标准分的分数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多率评价方案,该方案使不同年级学科的班级成绩得分具有可比性,但因为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还会造可比性不强的结果。比如,同样的一批教师教的同一学科,同时用不同难度的试卷测试,再进行统计,往往会得到相差较大的结果,比如对于难度大的试卷或区分度小的试卷,结果往往是各班得分相差不大。这样,不同学科之间的得分就会因为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而仅在中间区域可比性较强。而对于一个班的得分,则前后两次测试的试卷因难度和区分度的不同,进步多少的可比性也降低了。

  有没有在理论上更有效的方案呢?

  网友浅蓝色的云朵1评论中说“注意使用标准分这个内卷神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标准分的公式:z=(x-μ)/σ;其中z为标准分数;x为某一具体分数,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这种算法,在区分度小的试卷中,由于标准差也小,从而可以拉开集中在一起的一些分数之间的差距,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高分和低分的距离也会巨大。当然这种巨大的差异,可以将富有天赋的人脱颖而出,在单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并由该优势掩盖其其他科目的缺陷。还会存在同样得满分(或第一名的高分)的人,因为不同学科的原因所得的标准分完全不同,而该科原有是有设定上限的(比如150分或100分),这也带来了不公平性。因此,转化为标准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但我们应该承认,标准分可以在选择有学科天赋的人才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知道,正常的考试成绩的分布等很多数据都是符合正态函数的,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分数:正态分。

  正态分的算法可以是:将原始分排序,确定正态分的上限和下限,一般上限可设为学科上限得分,下限为0分或指定分,再设定分值最小差异也就是相邻两正态分值之差,比如设为0.1或0.5等,然后在上下限之间建立正态函数,计算出每个正态分对应点上的数据个数或后面说的指标N(x)-x为正态分,并使累计个数等于原始分数总个数。然后将原始分数按高分到低分根据N(x)累计将原始分数转为正态x。相同的原始分有相同正态分x,相同原始分过多其对应的正态分的指标N(x)不足可以占用下一正态分分值的指标,下一分值的指标被上一分值占用后其指标相应减少,不同的原始分有不同的正态分,上一正态分分值的指标有多则结转给下一正态分分值。

  上述算法在正态分的间距远小于原始分的间距时,这种算法是可以实现的。但正态分的间距过大则可能无法实现,如果一些高分的相同分数少,会出现指标一直过剩而无法完成,简单的例子是原始分有150个不同分值,则正态分只有100个分值,不同的原始分要有不同的正态分就成了不可能。所以,可以让正态分的分值数远高于原始分,比如原始分的分距为1分,正态分的分距为0.1分。

  虽然根据上述转化规则,原始分有多个分值,正态分也有同样多个分值,但最终分值的分布将发生变化。当高分比较多时,一个分值可能占用多个分值的指标,从而会拉开高分相邻两原始分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分数的分布最接近预设的正态分布。这样不论全体原始分数如何,都将得到一个十分相似的正态分数群,从而使不同学科、不同次考试具有十分高的可比性和相似度。

  正态分相对于标准分,用于高考也许保障各学科预设的权重不会失去平衡,而原始分则会使预计权重失去平衡,比如150分的学科因过难,相当于只有100分也是可能的。正态分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于本文提出的正态分,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正态分系本人在头条首创概念,如有先提出者请告之,本人将删首创说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