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第一人(抗战史上第一阳谋)
“巍巍宝塔山,悠悠延河水。”1938年,在陕西延安凤凰山脚下一座普通的窑洞里,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写下一篇著名的讲稿,它的诞生,对全国的抗战格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图 | 毛主席(前)
就连敌军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都这样夸赞道:“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游击战术,可以称作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能动员四万万中国老百姓,把百余万帝国陆军耍得团团转,中国人最终竟然不可思议地打败了日本人。”
1943年,远在日本东京的裕仁天皇的亲兄弟崇仁亲王想来中国战场看看战争形势,无意间获得毛主席写下的这份著作,当他看完全全文,近乎绝望地对身边的日本众将士说道:“毛泽东的整篇著作是对这场战争的一次沙盘推演,预测之准,简直是战争结束后的复盘,现在的大日本皇军恐怕已经无法攻下中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毛主席究竟写下什么旷世著作,一经发出就成了日本人的梦魇,它的问世立刻畅销海内外,获得世界多国领导人的一致赞誉?
这本著作就是号称“千古第一阳谋”的《论持久战》,它是毛主席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极致的表现。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多大改变,但是阅读完整篇内容后能迅速拔高整个人的思维层次。
图 | 《论持久战》
那么,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本当代《孙子兵法》呢?今天就让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要从“九一八事变”说起,靠着“明治维新”站起来的日本,赶上了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的末班车,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巨额赔款逐渐富起来。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是国内军阀混战,战火纷飞,国力孱弱,日本加速渗透中国,企图攫取更大的利益,但由于受制于朝鲜半岛和台湾还未完全“消化”的因素,加上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的制衡,日本想进一步侵占中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中国找一个合适的“代理人”,以达到逐步控制全中国的计划。
当它将眼光瞄向东北的张作霖并对他大力扶持后,发现张作霖并不任由自己摆布,自己反而吃了大亏,养了个“白眼狼”,另外中国民族主义逐步觉醒,如果不早点拿下中国就会眼睁睁看着它发展壮大,加上此时的帝国主义势力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就壮起胆子,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本人只是试探性进攻沈阳北大营,但没想到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将东北拱手相送,日本大喜,几个月时间就侵占了整片东北地区,在此建立伪满洲国,这时的日本人有了莫名的自信,野心空前膨胀,彻底扩充了日本军方的实力、话语权。
日本为了夺得全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不断朝东北地区移民,并奴化当地中国老百姓,策划“华北事变”,将势力染指关内。中国共产党明白日本的狼子野心,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迟迟不肯抗日,这倒给日本难得的“蓄力”时间。
一直到“西安事变”后,在张学良,杨虎城和我党以周总理为首的谈判代表的努力下,国共两党才正式展开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看到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势头正盛,日本想早日击溃中国军队,逼迫中国政府投降,否则迟则生变,不利于后期发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起全面侵华战争,英勇的中国人民奋勇抵抗,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国民党把日军既定的自北向南作战计划改变至由东向西,以便于我国军民的长期作战,遂于上海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引诱日军前来。
一场淞沪会战就让中日双方投入约100万军队在此搏杀,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全中国”的计划,让日军不得不重新考虑往后的作战计划,同时,这场战役也为上海和邻近的江浙皖地区的工厂与物资西迁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为后续的长期作战打下坚定基础。
图 | 淞沪会战的中国士兵
虽然这场战役以中方战败而告终,但是自此以后,全国上下都凝聚起一个共识,即中国军民纵使战斗到一兵一枪,也绝不终止抗战而投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危险更是最悲壮的决定。
在战争刚爆发的几个月时间里,无论是北方的北平,天津,还是南方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都相继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日军侵略者几乎将国军精锐之师歼灭殆尽,向中国中西部地带迅速推进,国内开始充斥着“亡国论”的流言蜚语。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彪炳史册的战绩,例如由林彪,聂荣臻等率领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地区与日军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部展开决一死战,这是八路军将士出师抗日旗开得胜,首战大捷,极大提振起我军士气,歼敌千余人,缴获大量粮食辎重。
最重要的是,此战政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毕竟八路军的首次大规模作战就粉碎了日军“无敌”的神话,安抚了国内不少人的“恐日症”,有利地回击了一些人提出的“亡国论”,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蒋介石也一改往日的态度,亲自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来贺电说道:9月25日一战,足以看出贵军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同时,国军在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取得胜利,歼敌1万余人,成为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辉煌战果,军队内部开始出现盲目的自信,开始流传“速胜论”这个新论调,认为中国军民只要团结一致,四年内必可赶走日本侵略者。
时而悲观,时而亢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整体抗战大业,果不其然,日军在台儿庄失利后,迅速调兵增援,于当年5月占领军事重镇徐州,并剑指中原地带。
这时候的民众已经迷茫了,他们既看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勇敢无畏,也看到日本侵略者在破城之后的种种兽行,“四万万人一起努力,最后胜利终会属于中国”这句话人们已经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但说是这么说,这个过程又是这么苍白无力,谁能保证这句话终将成为现实呢?每名冲上前线的将士正是抱有“必胜”的信念做到“马革裹尸”,为了一个并不十分确定的将来。
身处延安的毛主席忽然想起抗战爆发前,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采访过自己“如何看待中日关系”,毛主席有着超前的战略眼光,准确地预判了中日将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战,而且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间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英勇无畏的中国军民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现在自己的预判实现了第一步,为了鼓舞全国军民的信心,为了驱散“亡国论”的阴霾,纠正“速胜论”的行进轨道,给全体中国人民提供正确的取胜通道,毛主席将自己“锁在”窑洞,几天时间里,他冷静分析战场的经验和教训,梳理几个月以来抗日路线的思路,展望未来抗日格局,写下“千古第一阳谋”——《论持久战》。
图 | 毛主席
《论持久战》这本著作,是毛主席看了《孙子兵法》《战争论》《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等著作后,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汲取持久战智慧 ,写下的旷世巨作。
它是对《孙子兵法》的传承与发展,两千多年前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思想至今都是科学的真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是用计算的结果作比较,来得出实际结果,以此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的精准预言。
这本5万多字的著作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毛主席决定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讲一讲,以试探众人的态度。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毛主席向全员讲述了该著作的基本内容,在场无人不盛赞鼓掌,1938年7月1日,该著作发表于《解放》报社,发行没多久就被读者抢购一空,紧接着,这本著作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销售。
周总理为了扩大该著作在国内的影响力,特意将其发表在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并在全城做了多场主题报告,场场座无虚席,获得好评,为了团结国民党将领,周总理又特意给白崇禧一本《论持久战》,连这位“小诸葛”看到该书都废寝忘食,直夸“妙哉”,迅速指派桂系将领刊印该著作,供所有桂军军政界干部阅读。
卫立煌,陈诚,冯玉祥等人看了《论持久战》后也都对此作了高度评价,甚至自掏腰包,印制几千册给下属传看阅读,以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
至于蒋介石,原先是低估了毛主席的才华,当他无意间看到这本著作后,只看了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住,无法自拔,在每一页上都做了不少批注。
在国共两党间都掀起一股阅读潮,民间一些识字有文化的人士自然也少不了褒誉,一位古稀之年的长者看完著作后,笑着对家人说道:“这个毛润之可真不简单,看了他的《论持久战》,犹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啊,他是我们中国的圣人,我们不会有亡国之忧了!”
那么,这本著作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何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关注,毛主席的著作竟然成了日军的梦魇?
图 | 毛主席(左一)
文章第一页就写道:“全世界人民都在关心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也在渴望早日打赢这场战争,但是中间的过程是怎样进展的?是否能取得胜利?能否速胜?很多人都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有什么依据呢?该怎样打好这场战争,列出的一个个问题,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解决得了的,甚至大多数人至今都没有办法来解决!”
文章开篇就点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要想方设法解决它。《论持久战》主要涉及三个关键要素:战略,战术,人。
首先在战略上分析两国的综合国力,比较双方的优劣势。毫无疑问,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实力,军工实力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它的国土面积狭小,军队后备力量不足,岛国的各类资源例如粮食,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严重不足,是不足以支撑起长期的侵略战争。
日本想依靠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抢掠别国资源,但在进攻的同时自身耗损也比较大,战线拉得过长,后勤物资补给不足,很容易被我军“拦腰斩断”。另外,日本是个不彻底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太多极端主义分子,挑动国民发起侵略战争,其野蛮粗鄙行径已经引起周边多国与其发生严重对立,多行不义必自毙。
反观中国,目前本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军阀混战,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军事编制不完整,国民受教育程度低,甚至还只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积贫积弱,这是不容回避的劣势。
但是中国有四万万人口,有着广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各类资源,这些完全可以支撑中国打起一场艰苦持久的战争,加上中国军民大部分都出身于农村的贫困家庭,日军主要占领的都是城市地区,所以这些民间抗日武装力量能够给日本带来不小的麻烦。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体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已经完全觉醒,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不可让日本侵略者毁了我几千年的华夏根基,人民必将誓死反抗,随着战争不断推移,美英等国家必定会宣布对日作战,源源不断地支持我国抗战,这场争议性的战争必将胜利。
这样就会得出结论:随着战事的不断演进,中日两国的强弱关系将会发生逆转,抗日战争将进入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图 | 抗日战争
这番话很好解释,战争初期,敌人风头正盛,我们要避其锋芒,进行战略防御,保存实力;战争中期,日本“久则钝兵挫锐”,各方面物资供应不充分,长期的拉锯战会导致日军厌战拒战,士气低下,而我军将要硬抗死守,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会非常长,斗争也最激烈;当世界爱好和平人士不断援助我国,加上我方军民上下一心,积聚足够实力,而日军实力大为消耗后,就可以展开反攻。
其次在战术层面上,就要沿用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来久经实战考验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方针。由于敌人受到的军事训练比我方要专业得多,并且武器方面也没有可比性,所以从整个大的战争环境来看,不可以卵击石,而应出其不意,以最小代价歼灭敌军。这里又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是务必速战速决,不迟滞,不恋战,双方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差距明显,如果打长期战,我方必定讨不到便宜,所以应该在每次战役中都要快速解决完战斗,即使歼灭的敌人数量少一点也没多大关系,有句话叫做“积小胜为大胜”,只要有充裕的时间,我们就能活活拖死敌人;
第二是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即在战役过程中,至少要保证我军与敌军的兵力比例达到五比一甚至十比一才可以,这样才能对敌人形成绝对的优势;
第三就是努力寻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军,而不是专打阵地战,这样能够实现大踏步前进和后退的余地,在运动过程中找到敌人弱点,一旦发现有可乘之机,必须发起进攻,歼灭敌军;
最后就是人员了,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在战争中制定计划或参与行动的都是以人为核心,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兵民乃胜利之本”的理念,要发动广大的海内外同胞,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每逢危难时刻,人人都想着自保,鲜有像林则徐这样的开明志士,在侵略者眼中,中国民众在大难来临前就是一盘散沙。
而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派势力仍然不管不顾老百姓死活,这才让域外势力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应该从内部激发人民的抗战热情,摒弃事不关己的思想,面对如此宏大的民族革命,没有每一位中国民众的参与,根本就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干部要下沉到群众中间,做好利弊宣传,让他们明白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有责任更有义务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战场上,指挥官不可随意调动,也不可多人指挥同一场战事,否则会动摇军心,混乱作战计划,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战术,不能机械式地按照兵法作战,决定战争结局的往往不是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是作战意志。
日本人发起的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争,而我们是正义性的卫国战争,两者体现的意志和理念截然不同。
《论持久战》之所以称得上是千古第一阳谋,就在于它不仅有非常强的理论性,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抗日军政大学讲课期间,毛主席将自己最深刻的战略思想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让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能清楚明白,甚至说给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他们也大概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要知道,当时全国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文盲,所以毛主席创作的这本著作能让全国绝大部分人民都能理解是有多么不易。
当这本著作被传到日本人手中时,很多党内人士非常担心日本人会对此有计划性地部署下一步方针,但是毛主席却笑着说道:“看了也无妨嘛,这没什么秘密,可以互相学习嘛!”
毛主席这么轻松淡定地说完这话后,众人倒吸一口凉气,毛主席之所以这么放心,是早已看透问题的本质,对于日军侵华的症结所在已经了如指掌,就像是在说不管你怎么打下去,我都已经把过程和结局都写好了,你怎么操作都会按照这个过程走下去。
当日军的冈村宁次看到这本著作时,感到非常吃惊,随后想翻遍全书找到打败中国的方法,但是越往后看,内心越是绝望,果然,最了解中国情况的还得是中国人,事情的发展竟然真如中共领导人所料。
而文章开头所提的崇仁亲王看完全文比照完现场后,更是感叹日本原来彻头彻尾地在进行一场侵略战争,这个“大东亚共荣圈”实则是块“遮羞布”,这场战争的结局早已被毛泽东给“写好了”。
图 | 毛主席
《论持久战》的发行对中国乃至亚洲战场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抗战的最终胜利也有着前瞻预测性,地位毋庸置疑,它就像电影剧本一样一步步昭示着日本军队溃败的全过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再也无能力一战,向全世界发布无条件投降的通电,中国人民等了整整14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而在此时,有一名日本军官却叫嚣:“就算放下武器,日本也不会惧怕任何一个国家!”
这是一名典型的被洗脑的军国主义分子,怎么也不服软,但是当他在监狱中无意看到《论持久战》后,就此醒悟,他原以为这是战争结束后编写的,哪知在1938年就写好了,他对毛主席的超前战略眼光感到惊叹不已,对“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理念心悦诚服,最终深刻反省了在侵华战争时犯下的罪行。
可以从此看出,不只是国内同胞,就连敌人都对这份抗战理论纲领心服口服,这本旷世之作当真是伟人在抗战史上布下的最大阳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