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埃孚公布消息(采埃孚将再度换帅)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钱伯彦 报道 德国时间3月17日,世界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集团现任CEO施艾德(Wolf-Henning Schneider)宣布不再续约,并将于2023年1月从采埃孚离职,且彻底退出汽车行业。

突如其来的离职

施艾德于2018年2月正式掌舵采埃孚,按照常规惯例,首席执行官一职的合约均为五年期,且在一般情况下会由监事会首肯并于到期一年之前自动续约。

采埃孚公布消息(采埃孚将再度换帅)(1)

最近一位不愿意遵守该惯例并闹得满城风雨的汽车业知名人物无疑便是大众集团的CEO赫伯特·迪斯。急于提前续约并向监事会逼宫的迪斯虽然最终并未与监事会彻底闹僵,但也不得不付出丧失部分实权的代价。

不过,这种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府院之争”似乎在采埃孚内部并未出现。

采埃孚监事会主席赫辛格(Heinrich Hiesinger)代表监事会以及最大股东齐柏林基金会在第一时间对施艾德不续约的决定表达了遗憾:“采埃孚能在过去两年的危机之后重回正轨,施艾德功不可没。我们尊重施艾德的个人决定,也对此表示遗憾。”

事实上,施艾德仅仅是出于私人原因选择不再续约虽然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施艾德自己在上周四的年报会中表示:“在汽车业从业30余年之后的60岁大关,我决定结束在行业内的活动”。1962年出生的施艾德正好赶在60周岁时提前颐养天年并不稀奇,虽然德国的法定退休金领取年纪是67岁。

另一方面,施艾德本人此前的职业生涯中就充满着“不确定性”。施艾德在2015年突然宣布离开已经就职28年的博世集团,并加入了彼时已经快要“船沉了”的马勒集团,之后迅速晋升马勒集团全球总裁。但是仅仅两年半之后,施艾德再度离开了剧烈转型之中的马勒,并加盟了采埃孚。

采埃孚:鲸吞专家

施艾德的离职看似风平浪静,不过外界关于采埃孚内部动荡不安的质疑从未停歇过。

采埃孚确实可以说是过去十年之内制造新闻最多的零部件巨头。2014年9月,彼时还被视为“小而精的德企”的采埃孚宣布耗资13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天合汽车控股TRW,同时向博世集团出售采埃孚转向系统的全部股份。

该笔交易不仅一举奠定了采埃孚翻身成为举足轻重的跨国系统供应商地位,而且在当年成为了仅次于博世集团和电装集团的世界第三大零部件供应商。

而这一大手笔的操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施艾德的前任:斯蒂芬·索默(Stefan Sommer)。

对于习惯做大企业的观察家,以及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发烧友来说,索默无疑是个挽狂澜于既倒的掌舵人。不过对于股东、监事会以及内部员工们来说,索默的评价并不是一片叫好之声。

索默鲸吞天合的操作一下子使得采埃孚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采埃孚的净债务一度高达110亿美元。对于内部员工而言,天合的美式文化始终与德企文化格格不入,两家企业的内部融合一直进展得颇为不顺,以至于经常出现“究竟是谁收购了谁”的质疑。

更大的阻力则来自于采埃孚总部所在地腓特烈港。

索默曾经多次向媒体公开抱怨,采埃孚的股权结构以及当地政府的力量正在阻碍公司的未来发展,并且使得管理层无法得到自主的决策自由。其言下之意所指的,便是腓特烈港的市政府缺乏全球眼光,而最大股东齐柏林基金会其实本质上是由腓特烈港市政府发起的社区基金会。该基金会最早可以追溯到腓特烈港的历史名人冯·齐柏林,即著名的齐柏林飞艇公司创始人。

此后的2017年,索默再接再厉开始筹划鲸吞大戏,准备一口气吃下美国的商用车供应商威伯科(Wabco)。毫无疑问,索默的提案被监事会和大股东以“过于鲁莽”为由直接否决。

之后索默宣布主动辞职。显然索默的主动,已经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权力斗争失败的不得已之举。

索默2.0

在索默离职之后火速空降的施艾德事实上依然遵循了前任的路线。虽然施艾德并没有向腓特烈港的本土势力开炮,但是施艾德任内最大的手笔无疑便是继续推进了索默的威伯科收购计划并取得成功。

70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得来的威伯科补齐了采埃孚在商用车领域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短板,得以弥补2017年收购瑞典瀚德(Haldex)失败的遗憾——施艾德在很多方面都类似一个温和版的索默2.0。

自然施艾德面临的问题,也几乎与索默如出一辙。

一方面,收购威伯科使得采埃孚的净债务始终居高不下,至今仍然高达101亿欧元,与五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改善。另一方面,威伯科作为外来势力在短期内难以帮助采埃孚走出传统业务业绩不振的困境。采埃孚2021年的营收达355亿欧元(不计入威伯科),如果撇除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那么采埃孚自2018年以来营收正在逐年走低。尤其是疫情期间施艾德一度考虑裁员近10%的新闻更是闹得公司人心惶惶。

不过,施艾德治下的2021年采埃孚也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论是去年成立的事业部Electrified Powertrain Technology,还是正在融入的威伯科,亦或是与微软密切合作的企业云,以及来自整车制造商愈来愈多的大笔订单,都代表着采埃孚正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着。

另一个难以预计的因素则是2022年起接任监事会的新主席赫辛格(Heinrich Hiesinger)。赫辛格此前任职于蒂森克虏伯,并因在任内出售钢铁业务并导致蒂森克虏伯这家百年老店几乎解体而饱受质疑。而如今,擅长“拆家”的赫辛格加盟擅长“偷家”的采埃孚,并需要尽快选择一名继任CEO,无疑将决定采埃孚未来的命运——特别是考虑到索默和施艾德都是空降CEO,是否需要一位嫡系的CEO以稳定本土派系。

在悲观者的眼中,传统业务始终萎靡的采埃孚通过一系列收购正在变成一艘忒修斯之船;而在乐观者的眼中,华丽转身的采埃孚通过再次将大陆集团踩在脚下,重新登上了世界第三的宝座。

或许这两面,都是采埃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