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外滩新消息(扬州盛唐上海)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夜。霜白,露重。月明,星繁。
桌前烛泪未尽,身侧红袖添香,
一个中年人从疲倦中抬头,
恰看到研墨的佳人朝他粲然一笑。
那笑容清艳已极,
眉如黛山、目如秋水,
一抹朱唇透红如枝上豆蔻。
似有一阵风,将窗外湖水吹得褶皱一片,
回忆霎时倾斜如洪。
他想起那些在记忆中老去的少女,
还有她们居住的那座城。
扬 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01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扬州三首(其一)
杜牧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旧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一位家族排行十三的杜姓青年人,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辟,前往扬州为官。目睹行者如云、灯火如龙,他乘醉写下了这首《扬州三首》(其一),想描摹半分扬州繁华。
这是座古老的城市。相传大禹治水,始分天下九州,其中之一便是扬州。 《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只此五个字,藏尽了杏花春水、烟雨楼阁。
直到杜牧生活的中唐时代,江南还不是西湖旁钱塘间,也不是苏堤柳断桥雪,而是秦淮歌扬州月,是桨声灯影里的二十四桥、玉人吹箫。
炀帝雷塘土
扬州盛名,始于隋炀帝。传说,这位年轻的暴君,是因为非常喜欢扬州洁白的琼花,所以下令开运河,起楼船,千里通波,三下扬州。而后,却是狼烟遍地,隋炀帝众叛亲离,最后魂断扬州,隋朝二世而亡。
那时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若自洛阳来此,非一年半载不可。于是民间传言,皇帝一声令下,运河开、楼船起,千里通波,遂有隋炀帝三下扬州。而后,
一代君王为看花而开运河,固然是野史笑谈,但杨广喜爱扬州,却非空穴来风。杨广到江都后,写下了“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鸟声喧嚣、梅香四溢、把酒临风、笑语盈盈,这样热闹亮丽的场景,若无发自内心的喜爱,如何写得出?
幸江都作诗
杨广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其实,这位绝顶聪慧、又极端自我的君王,流连扬州不归,亦有不足与臣下道的宏图大计。他弑父登基后不久就发现,长安城里那些扎根千百年的高门大族,处处掣肘皇权,因为长安不仅是天下政治中心,也是天下交通中心。自秦汉以来,华夏帝国的交通主干,始终是以长安为中心辐射东方的陆路。
心气极高且强横的杨广,因此离开长安,试图以洛阳、扬州两个城市为中心,另建一个全新格局、不受高门大族掣肘的隋帝国。但正如皮日休的诗,“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杨广太过自负,滥用民力,起龙舟、征高丽,天下苦甚,最后连杨隋宗室也起兵反叛。
反叛是平定了,但随之而起的是燃遍天下的烽烟。聪明如杨广,知道大势而去,他最后的时光, 便在扬州纵情声色,时或对镜顾影自怜:“好头颅,谁来砍他?”
隋末战乱结束,天下归唐后,李唐下令将他葬在扬州城北雷塘,他生前建造的江都行宫。
当年的江都行宫,极尽奢华,而 “迷楼”则是传说中江都行宫里最金碧辉煌的所在,重楼叠檐,九曲回肠,偶有误入者,终日而不得出。但就像它的名字那样,千年以来,“迷楼”始终 隐没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无人知晓其真实所在。 后来,扬州学者丁家桐说,迷楼,或许便是观音山深藏在诸寺庙中的“鉴楼”。
这颇具夸张色彩的传说,为扬州笼上了一层仙雾缭绕的面纱。无怪杜牧来到扬州后提笔写下的第一句诗,不是歌颂扬州繁华,而是“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迷藏有旧楼
02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扬州三首(其二)
杜牧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运河盛况
凭吊完炀帝往事后,杜牧紧接着就开始感叹扬州繁华: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那时,明月夜的扬州,则是“夜市千灯照碧云”(王建·《夜看扬州市》)
这确实还是要归功于隋炀帝。扬州地理位置优越独特,它是唯一一座地处长江、运河两大水系交汇处的城市。在国内,无论西南蜀地的锦缎,还是江淮等地的粮食布匹,都要经过扬州南北转运,抑或沿江西去。
以扬州为枢纽,运河贯通了南北,把 司马迁时代燕、赵、魏、宋、齐、鲁、徐、吴、越等相对独立的自然经济区,都 连了起来,弥补了中国南北走向河流稀少、陆路山川阻隔难行等缺陷,成为沟通了黄河中下游经济区、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的商贸干道,以长安为中心的东西陆路交通主干,则成了历史。
更重要的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成为江海联运的转换枢纽,于是,唐代扬州成了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外贸大港口之一,所谓“扬一益二”,来自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国的商人都聚集于此。杜甫诗云: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扬州东关大街
这时的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九里楼台牵翡翠”。杜甫一生贫寒,看到那么多外国商人个东下扬州,未尝没有心生羡慕,但他最终没能成行。据说唐朝有些名气的诗人,有一半到过扬州,杜甫偏只能看别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03 二十四桥明月夜
扬州不只有繁华,还有着宁静的韵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盛唐,已是众所周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景象,是在扬州。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扬州月
千年前的那个夜晚,他站在扬子江畔,远望江上灯火如龙,月上中天,潮水带星,静影沉璧,此情此景,尽数融入诗篇。诗中有春风、有江水、有花林、有月光、有夜色,却如同水乳完满交织在一起。在张若虚笔下,扬州的繁华,升华成为另一种
面向宇宙的天人之思——潮起潮落、物换星移,繁华落幕时,惟月色永存。
如果说扬州的繁华尽在青楼歌馆,它的宁静便尽在无边月色中。古往今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并不少,但扬州却始终保有一份古朴澹然的味 道,不得不归功于它的月色。
唐人徐凝写过一首令扬州月色名动天下的诗,将天下月色分作三份,认为扬州独占其二。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瘦西湖二分明月
清代中叶,员姓豪门依唐徐凝诗意建成园林“明月楼”。
园内有井一口,井栏上刻“道光七年杏月员置”,道明来历。北有七间长楼,中悬清代诗人钱泳书匾“二分明月楼”,可登高望月。东西相对各一楼,东楼建于山上,可观月上东山,亦可送月西沉。中间错落诸多园林小品:扇面亭、伴月廊、月亮桥,门洞漏窗或如满月,或似残月,或象新月,宛如群月落人间。
皎洁的月光不仅令后世也为之神往,它更像美人眉间的朱砂痣,只消在夜空这么一点,所有喧嚣便离诗人远去,只剩下闲适与淡淡的惆怅: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的秋夜,已经离开扬州的杜牧,得知友人韩绰出任扬州判官的消息,便在怀念和牵挂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看月色需到二十四桥才好。每逢月华流泻,水面平整宛如明镜,月光下的石桥便在上下的映射中透出玉质的清光。青山隐隐,草木萋萋,空中是一轮圆月,眼前是玉带石桥,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秋水明镜,从点至线至面,仿佛是月光从天上流下,在人间淌成的景,那是怎样极致和谐的美?
词人李斗的记载又为二十四桥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横跨西门街东西两岸……,直西通新教场,北折入金匮山。桥西吴家瓦屋圩墙上石刻‘烟花夜月’四字……”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隋朝未灭时,炀帝曾命宫人于二十四桥吹箫。颜如渥丹,娇面如花,而月光一照,人间的少女便成了天上的玉人。萧声悠悠,飘过王朝的兴衰,玉人不再,姜夔的笔下便只剩空寂的桥水与江心的冷月。
丰子恺曾爱极了二十四桥的明净和冷幽,想要来此体味何为“烟花夜月”,不曾想当地却只留下一方小小的石桥,于是失望而归。昔日的二十四桥,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如今的二十四桥,只有瘦西湖后来修建起的景点了。往日不可追,但每逢新月初霁,伫立在二十四桥上,或许还能察觉到那时的文人心境。
就像许多年前那些萧声尚存的明月夜。
04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平山堂图
北宋一个微醺的春日,平山堂来了一个中年人。他来缅怀恩已经作古的恩师欧阳修。
庆历八年(公元1048),欧阳修因为上书支持范仲淹被贬扬州,于是在大明寺中修筑了一座可以“登高望远,江南诸山环抱,若与堂平”的平山堂。站立于此,“江南诸山,一目千里”(欧阳修·《与韩忠献书》)。
三十年后来的则是苏东坡。站在平山堂里,看着壁上留下的恩师墨迹。他回想恩师的生平,回想自己在乌台诗案中遭遇的不白之冤,顿觉人生如一枕黄粱,空梦一场。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那时,恩师是怎样挺过人生风雨的?他站在壁前默默沉思,没有人回答他。
唐人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是忘忧乡,这里垂柳依依,烟花满地,能令人忘却忧愁,终老于此。
可他觉得不只是这样。它同样孕育着崇山峻岭、古木松柏,从这里走出去的士人,同样可以百折不挠、笑看风云,历经沧桑而不倒。
就像这座平山堂。
他走出了平山堂,也走出了心中的山障。
05 二分明月千行泪
唐宋以后,运河枢纽造就了扬州盐业的兴盛,造就了一个巨富的扬州盐商群体,更使得扬州城千年繁盛不衰。然而,兴也运河,败也运河,作为南北漕运的枢纽,控制扬州便等于控制了江南物资的进出,所以,蒙古进攻南宋时,扬州作为江南门户,守将李庭芝死守到了最后。元军灭南宋后,首先就拆掉了扬州城墙。
(元代扬州繁华景象图)
又过了三百年,满清铁骑下江南,又兵临扬州城下。面对女真铁骑,书生史可法选择宁折不弯、玉石俱焚,于是满城喋血。
再后来,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扬州又来了一个叫郁达夫的文人,他深邃的目光,似乎能穿过历史的迷雾,一直看到史可法的身影。
他说:“三百年来土一丘,史公遗爱满扬州。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
那是江南最坚硬的脊梁。
• end •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
自己心中的江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