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不真心的人的心理学(永远不要对一个人太好)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
善良本来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但是我们不提倡毫无底线的善良。
这也是“圣母”为什么那么不受欢迎的原因,我们当下提倡的善良,是带有锋芒的善良。
多理解人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小就学习了很多儒家的文化,中国人讲究与人为善,但是道理终究是道理,换到了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多理解人性。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和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打交道,他们也许勤奋耐劳、敢吃苦,但是他们的格局往往都不大。
有不少请过保姆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们对她越好,她反而工作越不上心?”
其实在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如果你模糊了边界,想要给她们更多的关心,她们只会认为你是一个好欺负的人。
商场女装部销售什么的,我越是对她们友好,问候赞美、聊两句生活话题之类的,她越是对我服务不上心。你表现越友好,她们反而会觉得心理不平衡,因为她们的层次本来就理解不了你的高素质。
所以在这种雇佣关系中,你应该做好你雇主的角色,划清边界,立好规矩,这样才能换来对方的敬畏。
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自我牺牲。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分化”(differentiantion of self),其理论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同时体验到亲密感和独立性的能力。
通常来说,年龄越小的人自我分化的水平很低,他们做出的很多行为只能依据对方的情绪反应得到回馈,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依赖他人的情绪反应,非常容易产生融合状态。
最广泛的表现就是胆子小,怕得罪人,所以他们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忍让和顺从,这种取悦对方的行为的确可以换来一些亲近和依赖,但是这却建立在了自我牺牲的基础上。
每次在人群中发言时,他们会仔细斟酌别人说过的话,自己也是谨言慎行。
一旦别人质疑自己,不管自己真正想法是什么他们也会忍不住开始辩解,可是,你为什么要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辩解呢?
越是这样抱着这样的心态,就越容易犯下错误。
其实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了,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你在意的那些情感寄托终究会一个个离去,但是你自己有力量就不用害怕别人的离开。
走出自我厌恶的怪圈
很多善良的人把自己最友善的一面都留给了朋友,路人,甚至是仇人。对于自己,他们却十分的挑剔和厌恶。
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都更多地鼓励人们出了事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比如,“我是不是刚刚不应该那样说话?”这种视角无疑是消极的。
而优势视角就是要主动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潜能。当你能够不断从自己身上发现长处,你也不会那么在意别人喜不喜欢你了。
你可以多去思考一下,你无底线的善良是否都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你大爱无私的善良真的有被珍惜吗?
这样的反问练习,实际上是在给你一些重新审视人际交往的机会。
逐渐地,你会在优势视角中感受到力量,也会在自我反问中学会适可而止的善良。
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调整的过程,你要学会接受现在“足够好”(good enough)的状态,并为此感到满足,也要学会接受人际关系不是靠你付出的多少就能收获多少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永远善良。
比起“我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一点”,我们更需要 “虽不是最好,但已经足够”的心态。这会帮助你逐渐接受那些没有回音的付出。
最重要的是,每当你内心自我批评与厌恶的声音又出现的时候,你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和你最关心的人对话。如果对方犯了和你一样的错误,你会怎么安慰他?如果对方因为过分的善良而遭到伤害,你会劝ta怎么做?
我们不是神也不是万能的,承认自己是一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如果你渴望友情不如就真诚的交往,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你的底线以及你也会有不开心和生气的时候。
没有人逼迫你要独自承受这一切,让你的善良带点锋芒,让你的人际交往少点迷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