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

早上六点四十,重庆南川区水江镇青龙小学宿舍的起床铃声响起。120多名学生从残梦中醒来,起床穿衣,从干净整齐的脸盆架上取下各自的洗脸盆,到洗漱池前,拧开水龙头,近40度的温水流出,困意很快被驱散。

距离青龙小学二十公里外的三泉镇风吹村,55岁的杨兴会已经起床一段时间,身为民宿老板娘的她,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喂鸡喂鸭。和杨兴会同村的刘朝明,也准备起床招呼家里的鸡鱼和晚熟李。

这是南川区的节律。这自然的节律背后,是爱的奏鸣。青龙小学的120多个孩子、杨兴会和刘朝明,有一个共同的故事,叫“母亲水窖”。

教育需要爱也需要水

青龙小学是寄宿制学校,建在海拔1150米的山上,地势高,水压小,曾经因为吃水上下求索。十多年前,冬天缺水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下山挑水。后来学校终于建了蓄水池,但却因为消毒粉的比例掌握不好,水质经常不达标,每周都会有孩子腹泻的情况发生。

青龙小学也是重庆的例外,这里冬天有暖气!一所按照北方标准来过冬的南方学校,可见山上的冬天有多冷。虽然学校有暖气,但是水管依然能被冻住,或者流出冰冷刺骨的水。老师从孩子们入学第一天起就教育孩子们要勤洗手,但在冰冷剌骨的水面前,老师都伸不出手,孩子更怕了,所以冬天学生们一整天都不洗手是常事。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反过来讲,如果池塘没水,纵使教育有爱,很多时候也是枉然。

青龙小学从前就是这样,很多孩子的卫生习惯,明知不好,却无力纠正。

直到2018年“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来到青龙小学。

项目为青龙小学送来了4台直饮机,1台空气能热水器,1台保温箱,铺设了管道,建起了彩钢棚、文化墙和洗手槽。不仅为学校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还开展卫生健康培训。

现在,20度的直饮水,既不会让孩子烫伤,又保证了健康。洗手池前的水龙头里,40度左右的温水全天供应,孩子们在水龙头前认真搓手的样子,天真又可爱,卫生习惯的养成终于有了硬件的支撑。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1)

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温水,让孩子们的生活有了温度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2)

每个孩子桌角都放着一杯清彻的水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3)

幸福之水浇灌出祖国的花朵

“每当打开饮水机龙头时,听到 ‘咕噜’的声音,桶里翻出一串气泡,这就是有空气进入,灰尘及微生物就会被带入。“五年级班主任林燕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安全饮水知识。

每周五,学校都会上安全课,健康教育和饮水知识必不可少。青龙小学有120多名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弥补了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教育。青龙小学虽然偏远,却是重庆市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特色教育“小篮球”多次获奖,成为学校的荣耀。此外,学校还有跳绳、武术操、拉拉操等项目。从前很多孩子运动完就扒在水龙头上喝水,现在再也不会了。

除了安全课,直饮机后还有安全饮水文化墙。这些点滴教育,都在无声地改变着孩子们。

“母亲水窖”带给青龙小学的,不仅仅是干净和温度,更是教养和生活。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4)

有了水,一切都有了秩序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5)

有了水,运动再多也不怕

在学校安全饮水文化墙上,写有“饮水思源”四个字,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校长说,“母亲水窖”对于青龙小学来说是雪中送炭,希望孩子们将来长大走出大山后,也不忘“母亲水窖”对他成长的帮助,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心存感恩。

现在的青龙小学,教育里有爱,生活中有水。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6)

这有文化的一角,让喝水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风吹村吹来了春风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7)

风吹村200立方米蓄水池

重庆山多,风吹村也在山上,海拔高,风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风吹的风,一个月吹三次,一次吹十天”。古人讲风水宝地,一个好地方,风和水不可或缺。但风吹村只有风,却少了水。

56岁的刘朝明,从前夏天缺水的时候要走十多分钟去担水,担回的水要沉淀很久,才能让水和泥沙分离。夏天干完农活后往往大汗淋漓,这时候洗澡冲凉在常人看来是刚需,但对从前的刘朝明来说,根本无法实现。十天半月洗一次澡,在她眼里都是浪费。

平日里,刘朝明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并担起了挑水大任。每天,她都得去排很久的队晃晃悠悠地挑回一桶又一桶水,冬天井口结冰的时候,还得先用棍棒把冰凿开,吃力又危险。

因为用水难,家里的日子也过得晃晃悠悠。刘朝明家以前只种玉米和水稻,全家六口人一年收入六七千元。方竹笋、南川米、大树茶、中药材等特产都窝在深山里,不为人知。家里种的李子,因为用水不便,打药时需要一杯一杯地灌。一杯又一杯,杯杯都是愁。

2018年,“母亲水窖”走进了刘朝明的生活。有了水就有了一切。现在,刘朝明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的水。爱美的她,活了半辈子终于实现了冲澡自由。

有水的美好不止于此。

2019年,刘朝明一家开始发展家庭农场,在外务工的丈夫也留在了家里。夫妻俩共同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地里,200亩晚熟李正在生长。家里,300只土鸡被订走270只,鸡舍虽空,但心是满的。慕名来她家鱼塘钓鱼的游客,也为她撑起幸福的一角。

“有了水,节省了好多时间和力气。以前哪敢想鱼塘里有循环水呀,现在李子打药也用一根水管就够了,太方便了。”刘朝明边说边看着丈夫。夫妻俩在院子里对望着,光景在他们欢乐的眼神中打转。

他们对过去释然一笑,这简单又不简单的幸福啊。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8)

刘朝明家的鱼塘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9)

鸡舍虽空,心是满的

从建卡贫困户到老板娘

杨兴会家里7口人,曾是风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母亲水窖”入户前,杨兴会一直过着“靠天吃水”的生活。稻田旁挖个坑,让田里的水慢慢渗出来,再用水桶把水挑回去,就是她家吃水的日常。雨水多的时候她一次挑三四担水回去,把水缸蓄满。这一缸水,人畜共用,杨兴会一家七口和家里的十几头猪牛共饮一缸水。因为泥沙沉淀,缸底经常厚厚的一层,清理起来非常费劲。

“那时候整天吃浑水,不知道清洁水是什么样。”杨兴会说。

不仅吃水困难,生计也难维持。一年的收入全靠种玉米,撒下十斤种子在地里,收成如何,只能天知地知。一年到头,苦工没少下,收入不见多。

2015年,村里的第一书记李大伦在调研走访后,发现杨兴会的厨艺很好,家里也有足够大的房子,就鼓励她开农家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杨兴会开始了农家乐的生涯。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10)

有了水,一切都是清爽的

最初,杨兴会用土办法建蓄水池集雨水来解决农家乐的用水。虽不像从前挖坑取水那么艰辛,却也常常不踏实。现在,“母亲水窖”为杨兴会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她的农家乐因此做得风生水起。过去全家全年收入几千元,现在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日子好了,杨兴会的精气神也有了。客人越来越多,生意火爆到十间客房住满后,客人即使在院子里扎帐篷也不愿离去。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11)

不怕没水,可以放开洗

农家乐不仅富了杨兴会家,也红火了左邻右舍的日子。客人们来了,会到邻居的鱼塘里钓鱼买鱼。现在整个风吹村都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再也不是昔日的贫困山村。

“以前在田边的水池里排队挑水,那个水难吃的呦,真的太苦了,以前的日子都不想回忆。”杨兴会边煮“干劲汤”边感叹着,“以前的‘干劲汤’都没有这么好喝。”

“干劲汤”由茶、猪油、腊肉和盐制成,是南川人待客的最高规格,也是南川人家家饭后必饮的油茶,他们一天不喝就会感到浑身乏力。

现在,来杨兴会家喝“干劲汤”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她说,下一步要扩大规模,争取让客人们不再自己搭帐篷。

杨兴会的干劲,不仅是“干劲汤”给的,更是“母亲水窖”给的。

“母亲水窖”就是她的“干劲汤”。

少不了一碗暖心的汤(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12)

茶色的“干劲汤”,因为“母亲水窖”而更好喝

风吹村的“母亲水窖”效益

重庆喀斯特地貌明显,很多地表存不住水。南川区地处重庆南部,与贵州道真、正安、桐梓接壤,拥有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优厚的“三优禀赋”,是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之城”。可是,对于许多生活在山上的村民来说,缺水,一直是他们那里“宜居”的硬伤。

“母亲水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水的短板。

风吹村“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于2018年建设,专家团队和施工人员克服山高路远的困难,每天徒步几个小时进山检测、运送机器,把爱和汗水洒进风吹村,解决了风吹村近1000名村民和4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此外,还建成了卫生厕所和洗浴室,使风吹村的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更令人欣喜的是,风吹村旅游资源优渥的禀赋,因“母亲水窖”而被激活。小小的风吹村,现有农业开发公司三家、果蔬种植家庭农场一家、专业合作社两个,有香榧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晚熟李基地和南川区文艺创作基地等五个基地。村里除了两家农家乐,还引进业主,投资修建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民宿。

“母亲水窖”的效益初显,乡村旅游正在成为风吹村的新标识。风吹村终于成为有风有水的风水宝地。

夜晚的南川,星星在努力撩开薄雾,喧嚣隐匿,静谧一点点爬上山头。

晚上八点四十,青龙小学的宿舍熄灯。熄灯后,宿舍的音箱里响起古诗词的朗读声,每晚睡前听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的诗词或故事,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伴着古诗,他们一个个进入梦乡。

忙了一天,刘朝明也有点累。从前落下的脚步,现在正乘着涓涓细流努力赶上,虽累却快乐。她盘算了一阵儿第二天的活计,安心地睡了。

杨兴会放下订餐电话,狠狠地舒展了一下身子。年轻的时候,她都没多少想法,现在,她的眼界越来越宽,想法也越来越多,常常会忍不住憧憬一下明天。

“母亲水窖”令孩子们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让他们距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他们的梦,健康成长的梦,勤劳致富的梦,交织在一起,汇成中国梦。(记者 钟蕾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