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1)

游客旅游观光

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以“罗城民歌”闻名于世。两年前,当地依托渚湖姜自然村落的自然资源,着力打造“民歌之乡•九华驿站”罗城文旅田园综合体,唱响起新的乡村振兴之歌。

罗城文旅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面积为6.12平方公里,共涉及10个自然村,农户400余户。主要由经济果林、观赏花海、观光小火车、康养民宿、九华天宫度假村、农产品加工及展示中心等部分组成,从2020年4月16号开始建设,总投资约为15亿元。

2021年4月19日,在墩上中心学校工作的魏同学邀请我和杨同学一起畅游了渚湖姜村。罗城文旅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经初见规模,种植的金鑫苹果梨和“红美人”桔子等特色水果1000多亩,田园花海,美得令人心醉。古村落保护得非常完美,依托古建筑,修建了渚湖姜宝山广场及古银杏广场,开发了宝山天洞、地洞,修建了宝山健身步道,进一步提升了渚湖姜村庄环境。魏同学有《渚湖姜村赞》诗一首为证:

天赐宝山分外娇,千年银杏入云霄。溪绕拱桥弹古调,巾帼牌坊品位高。四面青龙相拥抱,竹海吹箫吟歌谣。人杰贵池四大姓,地灵文旅呈英豪。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2)

渚湖姜的龙眼泉远景

2010年,我在池州电大学习时,对贵池罗城民歌的文化传承、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及贵池罗城民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调研,完成了一篇论文。十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罗城的发展变化,现将这篇论文适当地进行了整理,分享如下:

一、贵池罗城民歌的文化传承

罗城处于池州东南部,四面环山,与佛教圣地九华山相连,在贵池区墩上街道东南许桥、潼溪一带,约1115户,3700多人口。这里水网如织,四周的蝴蝶山、金鸡山、船峰山、莲花山环绕如屏,罗列如城,与许桥之“桥”、潼溪之“溪”、渚湖之“渚”相扣甚紧。古往今来,在这块热土上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俊男靓女,传承着遐迩闻名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罗城民歌。

明末清初政治家、池州人吴应箕在《卷园诗集序》中曰:“子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诗在民间矣”,罗城民歌中也有“一天要是不唱歌,三岁小孩急白头。”“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歌词,可见罗城民歌历史悠久。

安徽有“南歌北舞”之说,其“南歌”即指贵池罗城民歌。新中国成立后,罗城民歌的创作、整理、改编和演唱得到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在全省、全国享有声誉的优秀名歌手,姜秀珍是其杰出代表。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姜秀珍为代表的一批民歌手,她们活跃于山野田头,淋漓尽致地表现时代特色和劳动热情,并把民歌唱出乡村,唱响江淮大地,唱进了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第一代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罗城民歌曾作为安徽省选送的民歌,参加过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省、地、县等宣传文化单位都在罗城举办过赛歌会,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歌新人;罗城民歌参加过三十多次各类赛歌、赛诗会,一本姜秀珍民歌集《山歌唱到北京城》的出版,奠定了罗城民歌在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此后经媒体推介,罗城民歌享誉海外。

罗城民歌,在安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织部分。罗城民歌,伴随着贵池罗城的历史,从古代一直唱到今天。

罗城民歌历史价值在于记录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对研究地方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肩背仓果起方》,反映清代末年的衰落、动荡,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情景,再有《三丁抽一筑长城》、《骂军阀》等。

罗城民歌由于生长在民间,流行在民间,是一种区域文化,因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研究。

二、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

罗城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取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带着一身泥土的芳香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走进艺术殿堂。有宣泄辛勤劳碌的歌,如《长工歌》、《上梁歌》等;有反映时政的歌,如《太平军歌谣十首》、《一见地主冒火花》、《人民公社是金桥》、《山歌唱到北京城》等;有箴言伦理的歌,如《十里亭》、《年轻媳妇靠公婆》、《惜光阴》等;有表达爱情的歌,如《十爱郎》、《晓星起山一盏灯》等;有嬉闹逗趣的歌,如《骂乌鸦》、《发棵鸟》、《放牛小鬼对山歌》等;有描述历史传说的歌,如《唱古人》、《十把扇子绣古人》、《陈总听我唱山歌》等;有赞扬人文景观的歌,如《渚湖出个姜百担》、《贵池十景赞》、《船峰山上多传奇》等;有歌颂党、歌颂新生活的歌,如《新农村里歌声扬》、《幸福泉》、《思党恩》、《新编洗菜苔》等等。

罗城民歌特色浓郁,音韵优美,其主要形式有山歌、号子、小调。山歌歌词多带即兴性,一般为上下结构。罗城民歌,其旋律比较自由、舒展。歌头歌尾常带吆喝性腔。演唱形式多为独唱为主,后来由当代音乐工作者的介入,在原声腔中配上小快板的旋律,以便在舞台上表演时领唱、伴唱且边唱边舞。罗城民歌多为五声微调式,基本上是“平腔”,这是罗城民歌的特色之一。如在罗城广为传唱的《慢赶牛》。

罗城广为传唱的号子,它主要是和重体力劳动密切结合。如打硪号子,打油号子、拉滚号子、划船号子等,流行于罗城区域的号子主要有《秧号子》、《九华秧歌》等,其节奏自由,旋律嘹亮、高亢,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唱”,领腔与和腔一呼一应,交替出现,以两句歌词为主,七字一句其衬词、衬句较多。

罗城民歌之多,当数小调。可谓“满畈遍野都是歌”。仅曲调,就有近百种。这些小调,形式规整,旋律性强,曲调优美,风格多样。或朴素、或华丽、或谐趣、或泼辣。类型多样,题材广泛。所涉内容,多农事、风俗。常咏唱四季、五更、十爱、十恨、十绣及十二月等包括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分节歌,尤其是青年男女情爱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可以说,民歌就是民情、民心、民风、民生的本质反映。流行于罗城的小调分为风俗歌、情歌、儿歌及歌舞说唱等。

罗城民歌曲调流畅,结构规整,节奏富于变化。其歌词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通俗生活化,接近人们的情感,为人们乐于传唱且易于流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电影《三笑》中的“只羡鸳鸯配成双”唱段就是根据传唱于罗城的“三姑娘织袜”(又名 “叹五更”、“姐爱郎”)调填词而成;其中的“我同你是天凑地拼”即根据罗城民歌的“二姑娘卖饺子”调填词而成,由此足见罗城民歌的辐射面之广和影响力之深。

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最初母体。一般说,在我国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文化都有其代表形式。罗城民歌究竟发端何时,肇自何地,自难详考。但从历史的缝隙中,也曾透露过一些信息:

唐天宝年间,浪漫派大诗人李白寓游池州时写下了大量诗作,仅《秋浦歌》就十七首,内中有两处提及池州民歌。其一如“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那夜歌多定是动人心弦的情歌。再如“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描写了炼矿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放歌,那歌声在寒冷的水面上震荡着。

从历史上叙述“池州傩” “一是源头李,二是渚湖姜,三是茅坦杜,四是元四章”的民谚看来,罗城民歌在明朝相当兴盛。因为池州傩戏在明嘉隆年间就已盛行,而傩戏的主要腔调之一傩腔就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明朝大文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提及南戏声腔时说:“夫南曲本市里之谈”;“以村坊小曲而为之”;“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现存池州傩戏也有戏联曰:“村歌社舞,蒙倛诨同方相式”。诸此说明,至少存活了六百多年的池州各宗族的傩戏多吸收了当地的民歌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即傩腔。渚湖姜的傩戏声腔亦应如此。据民歌手姜秀珍回忆,她从小就喜欢看家乡的傩戏,至今,她仍能唱一些傩戏腔调,这些腔调,当然是脱胎于罗城民歌。

三、关于贵池罗城民歌发展前景的思考

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罗城民歌走入低谷。但在有识之士和老艺人努力下,罗城民歌还在困境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池州市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开掘地方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倾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30年前,全国著名民歌手姜秀珍把民歌唱到北京城,30年后民歌手姜梦玉和她的孙女汪硕的一首山歌《池州的牌坊九十九》出现在第29届世界音乐大会“国粹与原生态”专场音乐会上。池州民歌枯木逢春,重新复活,罗城民歌引来了普及与发展的好时机。

池州尽管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引来了普及与发展罗城民歌的好时机。但罗城民歌在本地的普及还是令人担忧的。

第一代民歌手姜秀珍,女,1935年10月生,安徽贵池罗城人,中国民间文化函授大学毕业,中共党员,全国著名民歌手,国家二级演唱演员。她坦言,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公认的难题。随着老一代歌手的逐年衰老或相继离世,罗城民歌也面临后继乏人、歌声不在响亮,甚至断层失传的窘境。几十年来,姜秀珍除了培养二代、三代新人外,主要悉心理论上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文学英文版》《民间文学》等报刊发表了上千首(篇)诗歌、散文。普及与发展罗城民歌仅靠姜秀珍等这些老人带徒传艺是满足不了需求的。

姜梦玉,女,1957年出生于歌乡罗城,属于第二代民歌手(今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渚湖姜村),初中文化,少年时伯父常教她唱乡间小曲。她喜欢诸如《细菜台》《手扶栏杆》等优美易唱又好学的民歌。全家人都喜爱罗城民歌,孙女汪硕经常和同台演出。2010年初,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同时池州电大及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姜梦玉和丈夫姜松旺自费在村里办起民歌学校,她把传承罗城民歌当成一种责任。这或许给罗城民歌的普及带来一丝希望,然而这个民间学校又能持续多久呢?

2006年,罗城民歌列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2007年12月,池州市贵池罗城民歌研究会成立。有了这个研究会,普及和发展罗城民歌就有了更多的希望。不过,研究会如何把群众性娱乐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将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贵池罗城民歌研究会、民间民歌学校等,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罗城民歌发源地周边的几个乡镇的学校联手,在充分调查、收集和整理民歌素材的基础上,编写罗城民歌的乡土教材,列入校本课程。第一,编写罗城民歌史,介绍宣传罗城民歌;第二,精选罗城民歌编写音乐教材或加工制作光盘;第三,贵池罗城民歌研究会、民间民歌学校负责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民歌培训,这将作为研究会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第四,利用传统节日,定期举办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主的罗城民歌演唱会。

池州旅游业已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游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模式,旅游的内涵不断丰富。贵池的傩戏、罗城民歌等都能展示贵池的民俗民情。目前,在建成的旅游景区中,已有国家4A级九华天池风景区、杏花村古井园景区内都有戏台为游客提供傩戏、民歌、戏曲表演,受到了游客的好评。在建成的石门高景区、秀山门、大王洞工程中也都建有戏台,通过民俗民歌的表演来进一步展示贵池的地域文化。

贵池罗城地处九华山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因此,当地政府应把普及与发展罗城民歌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将罗城民歌列入导游员培训工作计划,加强对导游员民歌素养的培训;第二,挖掘罗城民歌发源地的旅游景观,开展“农家乐”一日游活动;第三,在风景区不仅要建戏台,还要搭建罗城民歌对歌场地,定期举办对歌会。

贵池罗城民歌是池州地方文化的瑰宝,与池州的傩戏、青阳腔一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抢救罗城民歌,对罗城民歌进行系统保护、研究、开发,刻不容缓。

近十几年来,歌手姜秀珍等老艺人主要悉心理论上研究,培养新人往往有限。唱民歌往往是师徒相承,没有徒弟,也就面临失传。歌手姜梦玉等老艺人侧重于教唱,对培养新手有益,但少于理论上的研究。希望相关部门要制定学唱罗城民歌奖励制度,同时对当下的老前辈的制作工艺进行录像记录,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

据了解,十年前,就有学唱罗城民歌的小歌手在一些企业家的资助下,被戏剧学校录取。十几年来,这些小歌手应该学艺有成。罗城民歌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希望这些小歌手学成后能继续从事罗城民歌的普及与发展上来。因此,贵池罗城民歌研究会要广泛吸收会唱民歌的民歌手,开展合作与交流,整理、挖掘罗城民歌,使其发扬光大。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 浅议贵池罗城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3)

渚湖姜的龙眼泉近景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