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1)

如果要给套娃认祖归宗,它的血统绝对让你出乎意料。/Wikipedia Commons

你可以对俄罗斯文化一无所知,却不可能对俄罗斯套娃视若无睹。

内蒙古满洲里,赫赫有名的套娃酒店巍然屹立,不仅摘得了吉尼斯“世界最大套娃”纪录,还成功斩获“世界最大规模异型建筑群”称号,将邻国俄罗斯的套娃经济甩出18条街。

2020年,“禁止套娃”成为简中互联网热词,意思是“制止那些持续不断地套一个素材并无限循环的行为”。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2)

内蒙古满洲里的套娃酒店,将邻国俄罗斯的套娃经济甩出18条街。

就在不久前的冬奥会,花滑女单项目的前三名全部由俄罗斯运动员摘得,因为三人的名字里都带“娃”,就被中国网友索性称作“花滑三套娃”。

可见,“套娃≈俄罗斯”的公式,在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不过,俄罗斯套娃并不是纯粹的俄罗斯本土产物,如果要给套娃认祖归宗,它的血统绝对让你出乎意料。

19世纪下半叶以前,俄罗斯大地上,从来都没有过套娃这个东西。直到19世纪末,沙皇帝国时期的著名企业家、艺术赞助人萨瓦·马蒙托夫(Savva Mamontov)的儿媳,从日本本州岛带回来了一组木头娃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芥子人偶(Kokeshi)。

木芥子娃娃的特点是“没手没脚”,全身上下一体化,而且带着浓厚的民族特征——不仅留着江户时代的各类发髻,花纹也来自于日本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植物图腾。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3)

日本的木芥子娃娃,带着浓厚的民族特征。/Prtimes

马蒙托夫大受启发,为什么不设计一个俄国版的木头娃娃呢?但问题是:什么形象代表俄罗斯妇女?俄罗斯风格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文化认同非常分裂。一方面,俄罗斯与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贵族阶层,人们讲法语、德语,看意大利歌剧、芭蕾,他们的文化故乡是英国、法国;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和所谓的“西方”有所不同,他们曾受拜占庭文化和蒙古鞑靼文化的影响,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东方。

因此,恰达耶夫(1794—1856)曾在《哲学书简》中写道:“我们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置身于时间之外”。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民族认同、新的文化认同逐渐兴起,大批的知识分子、作家想要努力摆脱欧洲的文化阴影,重新发掘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4)

贵族阶层的文化故乡,属于欧洲。/《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尤其在1861年的农奴解放之后,“俄罗斯本土性 ”进一步得到确认——农民才是俄罗斯精神的主体,他们不同于虚伪的“西方资产阶级”,他们充满野性的活力,有着天然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倾向。

俄罗斯的“本土文化”有别于贵族式的欧洲文化——前者深植于广袤的自然大地,来自于憨厚、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

文化寻根之旅在艺术领域得到了回响。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企业家马蒙托夫自掏腰包,赞助艺术家们发展俄罗斯的民间艺术。在莫斯科东北部的小镇Abramtsevo,马蒙托夫建了几个工作坊,邀请艺术家们来制作传统艺术,其中包括陶瓷、家具以及各种工艺品。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5)

俄罗斯画家列宾笔下的马蒙托夫。/Wikipedia Commons

1890年,俄罗斯套娃“玛特廖娜”(Matryona)诞生了。回到我们开头说的故事,它的灵感正是“抄袭”自日本的木芥子人偶,只不过更改了民族。

玛特廖娜是一个俄罗斯常见的女性名字,其中的“Matr”在拉丁语中意为“母亲”,因此套娃就像妈妈一样,在肚子里藏着一个又一个的小宝宝。“玛特廖娜”的形象则源于俄罗斯乡村姑娘,她身体结实圆润,有着历经风吹日晒的红脸蛋,身着民族服饰萨拉凡碎花裙。因为需要劳作,她必须常年佩戴头巾,手里还会抱着一只母鸡。

为了和上流社会所偏好的高级色调划出界限,俄罗斯套娃使用农民最爱的俗艳色彩,高饱和度的红、黄、蓝、绿,一股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设计俄罗斯套娃的艺术家名为谢尔盖·马柳京 (Sergey Malyutin),是俄罗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希望将本土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6)

“玛特廖娜”的形象则源于俄罗斯乡村姑娘。/unsplash

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思在俄罗斯文化史《娜塔莎之舞》中写道:“马柳金还把自己标志性的设计风格应用在家具、陶瓷、图书插画、舞台、建筑等设计中。他在城市里的支持者认为其作品代表了‘俄国农民天然本质’的精髓。”

讽刺的是,当时的俄罗斯农民却对马柳京的俄式乡村艺术表示无感,没有农民想花钱购买这些代表自己形象的娃娃,也不知道这些艺术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1900年,俄罗斯套娃被送往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并获得大会铜奖。欧洲人对这套“多子多福”的木娃娃感到好奇,它们符合了西欧人对俄国文化的想象——乡村的、质朴的、花里胡哨的。

于是,套娃顺理成章地坐实了“俄罗斯文化代言人”的身份。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套娃的形象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单一的农妇形象,同时也可以代表社会各个阶层,比如革命者、知识分子、中产阶层。

俄罗斯套娃一般几个(套娃是俄罗斯的)(7)

如今的套娃,形象涵盖各种职业身份。/Wikipedia Commons

没变的是,俄罗斯套娃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成为俄罗斯最成功的文化输出。

参考资料:

奥兰多•费吉斯 | 娜塔莎之舞

第一财经 | 从沙皇到普京:俄罗斯套娃见证百年历史

孔桥雨 | 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