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最著名的两个景点 皇帝的秘密花园首次撩开神秘面纱
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面积并不大,但布局紧凑,光四进院落的建筑就有20余座。乾隆花园是故宫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不仅整个建筑样式被保留,而且园子里的主要建筑,包括内部装修、家具摆设以及器物等,都被悉数留存下来■在国内古建筑保护上,如此完整而全面地对一座建筑的室内外做保护性修复研究,乾隆花园还是第一例
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的开播,让掩身于故宫的乾隆花园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尤其是位于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的倦勤斋,因其“奢华而神秘”,让很多观众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此前的公开消息称,故宫到2020年建成600周年时,开放面积将扩大到85%。伴随着这些年修缮工程的推进,目前处于半开放状态的乾隆花园,以及暂未对公众开放的倦勤斋,有没有进一步开放的时间表?故宫在近年修缮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新技术?
围绕公众关心的这些话题,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部总工程师王时伟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举办的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暨“築上筑”保护论坛上发表演讲,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倦勤斋戏台及通景画
多学科合作,前期研究投入巨大
在故宫的“四大花园”——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中,宁寿宫花园最为神秘。据史料考证,宁寿宫花园的设计者就是乾隆皇帝本人,是乾隆为其退位后颐养天年而修建的太上皇宫殿中的一部分,所以这里也叫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是故宫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不仅整个建筑样式被保留,而且园子里的主要建筑,包括其内部装修、家具摆设以及器物等,都被悉数留存下来。
乾隆花园的修复工程迄今已持续十多年。作为这一项目的主持人,王时伟说,故宫一些殿宇的修复保护工程主要停留于建筑外立面,和这些古建筑的修复不同,乾隆花园是一项整体性修缮工程,着重突出“研究性修复”的理念。
“随着这些年建筑遗产修复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引入,在乾隆花园的修缮过程中,前期研究、调查和考证都投入了极大精力。”王时伟介绍,一般来说,文物保护工作包含一些必要的前期评估,主要是对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进行评估,建立多个层面的认知。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面积并不大,但布局紧凑,光四进院落的建筑就有20余座。比如,被公认为乾隆花园里最精彩的地方——位于第四进院子里的倦勤斋,室内由明殿、仙楼、佛堂、戏楼等组成。这些建筑不仅空间结构各不相同,其内部陈设做工极其精美,涉及多种材质和多种工艺,除了有大面积的玉石镶嵌,还有竹簧雕刻、竹丝镶嵌、双面绣等。
“这实际上要求,我们的团队要在着手修复之前,开展研究和学习,要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王时伟告诉记者,在乾隆花园的整体修缮中,多学科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花园内的很多建筑都保留着一些精美的文人字画,还有不少家具和摆设,有些器物为了保存已经收入库房,但资料都在。这就意味着,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修复要结合起来,各种研究力量,包括搞文本研究的、艺术的、材料的、建筑保护的专家都要一起介入。
据悉,在国内古建筑保护上,如此完整而全面地对一座建筑的室内外做保护性修复研究,乾隆花园还是第一例。
建筑和文物修复关键是“双拼”
乾隆花园修缮启动至今,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团队和国内外多个基金会以及专业技术团队都有合作。整个修缮工程不仅充分借鉴了先进的建筑和文物修复理念,同时也遵循客观规律、不教条。
王时伟介绍,倦勤斋内留有宫廷画师郎世宁、王幼学的作品。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巨幅通景画,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在对通景画的具体修复和保护手法上,若按照欧洲传统保护理念,贴在墙面上的通景画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专家只能在原处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技术修复。而根据当时中方团队的考证,这幅郎世宁的通景画虽然是按西方技法绘就,但用的仍是中国画的装裱技术,画是裱在木架上再整体贴在墙面上的。所以在对通景画的修复上,最后采用的方案是:把整幅画从墙面上先剥离下来,派故宫博物院最好的古画装裱团队,在完成洗、揭、补、托等核心工作后,再重新把通景画裱糊回去、恢复原位。
事实上,在整个乾隆花园的修缮过程中,技术和人才一直是关键。按照王时伟的话说,古建筑和文物修复,主要是“双拼”:拼技术、拼人才。
王时伟提到,托裱通景画的纸张叫桑皮纸,过去也叫乾隆高丽纸。这种纸失传已久,最后好不容易在安徽找到,完全依赖手工制成。此外,诸如竹丝镶嵌等在倦勤斋使用颇多的传统手艺,也已失传,要深入民间寻找手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加入修复工作,往往也需耗费极大心力。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数字化技术也在乾隆花园的修缮中有所运用。王时伟介绍,乾隆花园采用了“复活式保存”的修复技术,通过全站仪、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对花园中的建筑、假山、植物、摆件、铺地等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最后生成了一个虚拟漫游的数字化乾隆花园。
可以预见的是,充分体现中国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全新理念,组建跨学科团队、利用前沿技术进行整体保护的乾隆花园,也为今后更多古建筑的修缮提供了示范。
对话
倦勤斋如果开放须实行预约制
文汇报:乾隆花园对公众的开放情况如何?整体修缮工程结束后,有没有全面开放的时间表?
王时伟:我们在做项目的修复整体方案时,已经把日后开放的预案纳入进来。不过,乾隆花园是一个皇家私家园林,虽然文物价值、观赏价值极高,但客观地说,这个园林面积较小,无法承载大客流,在开放上也有一定难度。
目前,乾隆花园已经修缮完成了一部分,有些地方已经开放了,但目前主要是面向专业观众和特殊工作人员开放,属于局部开放。像倦勤斋这样的地方如果今后开放,也有操作的可能,但必须实行预约制,设置一定门槛。可能一次只能容纳十来个人参观,如果配备专业讲解的话,即便采取预约制,参观者也要等候较长时间。其实,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已采取类似做法。
这些年,故宫一直在修缮,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对公众开放的区域也越来也多。今后一个总体趋势是从粗放型开放,逐步过渡为精细化开放。
文汇报:听说在乾隆花园的修缮中,吸收了不少国际先进经验,有何预防性保护举措?
王时伟:这两年,故宫的一些建筑在修缮过程中,都在陆续使用一些预防性保护措施。比如,有些石材会风化,有的建筑油饰彩画会褪色,包括大量参观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对整个建筑和文物产生影响……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已经使用了一些检测技术,在检测环境的同时也建立数据库。
乾隆花园也有一些预防性保护举措,主要是监测文物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有了这些监测数据,我们就能及时了解文物状况,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修缮,不用等出了问题再大修。
作者: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顾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