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

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1)

帝喾,姬姓,名俊。“上古五帝”中的第三位。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与亳州边界的高辛镇),故号高辛氏。姬俊5岁时(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15岁(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今安徽亳州)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

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2)

相传他是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商代卜辞中以帝喾为高祖。帝喾一作俈,号高辛氏,居亳,即今亳州市谯城区。唐《元和郡县志》;“高辛氏故城在谷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西汉孔安国曰:“亳郡,高辛氏之所都也。”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亳州志》载:“亳郡,高辛氏之所都也。”《史记》载: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尔信,修身而天下服。”

三国著名文学家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身轩辕,玄器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乞四海,明并曰明。”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南兖州(今亳州市)地处古“南亳”之域,为纪念帝喾,“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如此。

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3)

颛顼死后,帝喾即位。以木德为帝,以亳为都城。帝喾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后设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深受百姓爱戴。

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4)

帝喾迁都亳州是因为他体察民情,在农业社会,农耕经济就是最主要的生产来源,为了能够拥有沃土,让百姓免于洪水的灾害,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迁都亳州。古亳州有着优越地形,古亳州是由平原和丘陵构成,四分山丘,六分平原。一旦山下起了洪水,百姓可以迁移到高山上,让百姓免受水患。此外,他平复共工氏的余部,将其从黄河流域赶到了长江流域。在亳州建立都城之后,他击退了犬戎部落,开始着手内政,让内部团结。

  帝喾为了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设立二十四节气,注重农业水利发展,懂得天人合一,在帝喾之前,百姓都是根据太阳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业生产,当时虽然有一年四个季节的概念,但是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艺畜牧都是一样的生活劳作规律,百姓没有休息,没有科学的时间顺序,制约了生活质量。帝喾看到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学习天文地理,探索天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按照春夏秋冬划分二十四时令,从此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规划自己的农耕畜牧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让华夏时期的农耕文明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帝喾女儿嫁给一条狗的始末

  帝喾养了一只叫做盘瓠的神犬,他和别的狗不一样,不仅身着五色羽毛,还能通达人性。帝喾后来把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一条狗,所以有了帝喾女儿嫁给一条狗的故事。

帝喾执政期间和周围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战争,西部地区的犬戎部落经常骚扰中原,帝喾几次御驾亲征都无功而返,帝喾在无奈之下在坊间张贴皇榜,只要谁能拿下犬戎部落首领的脑袋,不仅赏黄金千斤,还能给封地,赠送一个老婆。

  帝喾身边有一个神犬,叫做盘瓠,他能够听懂人语,他听见帝喾意识,就连夜奔到了犬戎部落,混进了部落,接近首领吴将军,趁其不备一口咬下吴将军的脑袋,然后回到帝喾身边领赏。帝喾当时傻眼了,身边的大臣也不知所措。他们仔细检查盘瓠叼来的人头,确认是吴将军的脑袋没错,但是黄金千斤好说,封地也好办,这媳妇怎么办?总不能让一个黄花大闺女嫁给一条犬,于是也就准备用其他东西代替。

  《后汉书》里面记载但是帝喾有一个妻子听说了这件事情,觉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帝喾发皇榜让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情了,就应该兑现承诺,不能反悔。但是现在没有任何女子愿意嫁给狗,那么她就来为夫君分忧,开创一个嫁狗随狗的先河,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盘瓠。帝喾虽然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妻子一直坚持,最后这个女儿就嫁给了盘瓠,就这样帝喾女儿嫁给一条狗。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吗

  帝喾的第四个老婆叫做常仪,给帝喾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做不善之君,名为帝挚,另外一个就是嫦娥,说起嫦娥,大家并不陌生,嫦娥为长生不老药奔向月宫,后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女神。 

史料记载,嫦娥的父亲叫做帝喾,母亲叫做常仪,常仪又叫常羲,羲本身就是月亮的意思,山海经里面记载,常仪和帝喾生了十二个月亮,化身为嫦娥。

  嫦娥又称为姮娥,她是上古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后来经过各种文学作品,诗词电影的演绎深入人心,嫦娥后来嫁给了父亲的干将后羿。

  帝喾的女儿嫦娥嫁给了发明弓箭的后羿,她长得美貌非凡,皎皎如月,灼灼其华。其夫君后裔因为射下天上九个太阳,从西王母处求得长生不老药,但是被嫦娥偷吃,在月圆之夜奔向月宫。

  帝喾的女儿嫦娥在月宫里居住的地方叫做广寒宫,上面有一个桂花树,还有月兔和玉蟾。后人关于嫦娥奔月的版本有很多种。有的说她是被逼无奈偷吃的,因为后羿非常残暴,又求得了长生不老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嫦娥被逼无奈吃了不老药。

  还有一种版本说的是帝喾有个嫁给狗的女儿其实就是嫦娥,他娶了嫦娥之后带着嫦娥隐居山林,渐渐退化成野人,帝喾思念女儿嫦娥,派人前去寻找但是久不能寻得,这件事情相对荒诞,但是得到史学家的支持反而更多。

  帝喾为了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设立二十四节气,注重农业水利发展,懂得天人合一,在帝喾之前,百姓都是根据太阳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业生产,当时虽然有一年四个季节的概念,但是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艺畜牧都是一样的生活劳作规律,百姓没有休息,没有科学的时间顺序,制约了生活质量。帝喾看到这件事情之后,开始学习天文地理,探索天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按照春夏秋冬划分二十四时令,从此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规划自己的农耕畜牧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让华夏时期的农耕文明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帝喾信惠天下,以德治国。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既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到了现代,仍有积极意义。

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韶》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帝喾不仅是金、银、铜、铁、铅的发现者,而且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者。史称,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一带)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冶炼成空峒山,帝喾也因此被尊称为金属冶炼的开山鼻祖

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5)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pí)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帝喾的部落,《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传10世,40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350年。帝喾是中华民族上千个姓氏的元祖,后世子孙遍及五湖四海。在中国当今300个大姓中占据204个,总人口约占全国的60%。

高辛氏为什么又叫帝喾(上古明君帝喾高辛氏的古亳都区域与亳州)(6)

不完全统计列举亳州古遗址

(一)青凤岭遗址

位于城东南35公里城父集南侧丁沟北岸,东靠漳河,为一台地,高出地面2米,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0米。该遗址地方史籍无载,1954年发现。1955年《文物参考资料》第11期曾作专文介绍;是年,省、县考古工作者进行试掘,发现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1956年11月,被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钓鱼台遗址

清光绪《亳州志·舆地》载:“东钓鱼台在州东四十里,西钓鱼台在州西四十三里,两墩巍然,皆靠涡河岸,事迹无考。”民间传云姜子牙曾在此垂钓,故名。东台位于涡河之阳,台址为灰黑色土丘状,紧靠河岸,高出平地2米,面积为500平方米。

1955年《文物参考资料》第11期曾对钓鱼台作过报导。是年,省、县文物工作者联合对东台试掘,发现有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生产用具,如石斧、石镶、骨针、纺轮、陶昆、盆、罐等,并发现小麦,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又发现原始墓葬1座(曲肢葬),所葬时间相当于纪元前2000~3000年。

该台文化遗存较丰富,1956年11月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明王台遗址

位于城西北隅大有街北侧通真观内。北、西两面靠哑巴坑,高台伊然,面积180平方米。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即位的宫殿遗址,故名“明王台”。清光绪《亳州志·兵事》载:“至正十五年二月,颍州刘福通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至,称皇帝,号‘小明王’,都亳州,国号曰‘宋’,改元‘龙凤’。拆太清宫材治宫阙。十二月围亳州,福通以韩林儿走安丰。”后,宫阙毁坏,现在台基仍存。

该遗址于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傅庄遗址

位于城西3公里涡河南岸傅庄北,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24000平方米。北端被涡河冲刷为断壁。该遗址为原始社会的古墓群。这样规模庞大的原始社会墓葬,在本地尚属首次发现。从出土器物种类和特征鉴定,属大位口文化类型。

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和亳县博物馆曾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在该遗址北部开一探方,面积110平方米,清理墓葬13座,其中有单人、3人和5人葬,并有儿童骨架迭压在一起,葬者多被拔牙。出土器物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1000多件,大部分由省博物馆收藏。1986年7月,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黛台遗址

位于大杨区城父乡小南庄西。台高1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台上原有建筑久已无存,仅残存砖砾瓦片。清顺治《亳州志》载:“文王庙在城东南六十二里,城父西八里。”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云:“周文王不应立庙于亳,今城父南有干溪、章华诸迹,意或为楚文王之庙……”“文王庙”所指之处即在黛台。该庙似应为楚平王庙。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牛屎孤堆

位于城西北17.5公里牛集西北姜庄与韩高楼之间。堆高3米,面积为14300平方米。堆上原有李斯庙(已废),故又名李斯孤堆。

孤堆下是数米厚的灰土层。1961年和1975年,曾两次进行试掘,发掘出骨器、石器、残蚌器、陶片等。残陶器有鬲足、鼎、罐等,纹饰有细绳纹和篮纹。另有柱洞、小鸡窝遗址,鸡窝内有小鸡骨团。经考证鉴定,上层为早商遗址,下层为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废墟,属龙山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章华台遗址

位于城父乡韩老家村前,东临干溪沟,为楚灵王所筑。清光绪《亳州志·古迹》云:“章华台,在州东南七十里干溪侧。”《史记》第四十卷载:“楚灵王十一年,(楚)伐徐以恐吴,灵王次于干溪以待之。”此台即此时所筑。相传灵王死后,楚大夫申亥二女从死,申亥命与灵王合葬。台东至今尚存二女孤堆。台上原建灵王庙,已毁。台址下为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城父故城遗址

城父,位于城东南35公里。春秋时期属陈国,与焦邑(亳州故城)齐名,称夷邑。据《左传》载,鲁值公二十三年(前637),“楚伐陈取焦、夷。”周景王三十二年(前533),楚迁许国之君于夷。楚平王元年(前528),筑谯城,改夷为城父,使太子建居之。秦汉置城父县,属沛郡,东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南朝宋废县,隋开皇恢复城父建制,属亳州。唐未来全忠,改名焦夷。五代梁改名夷父。后唐复改城父。明,县废,后改称城父寨。城父故城,近似方形,有4门,周长约8公里。城墙土筑,有明显夯筑痕迹。残存高度约1.8米。建国初期,当地群众曾于城壕内发现楚市(郢爰)数枚。

故城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谯令寺遗址

亦称谯令谷,在城东20公里。《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汉灵帝中平四年(187),曹操称疾归乡里,于城东四十五里涡河之滨筑精舍,“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曹丕于是年生于此。精舍遗址即谯令寺。今仅存高台,高约7米,面积30000平方米。原有古刹、苍柏,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台周数里有拦马沟,传为曹操养马处。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东西观稼台

三国魏时曹操在城东、西两郊各筑观稼台1座,以观禾稼长势之用。东台在城东郊,面积为2400平方米,明代成化元年(1465),台上建有大悲寺,今寺已废,独有台巍然。西台台上原有崇兴寺,为旧时亳州一著名伽蓝,已废。今台仍存。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魏武故里遗址

在城东1.5公里之贾店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据《水经注》载,“城东有曹太祖故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东汉延康元年(220)七月,曹丕率军归谯于故里前设大飨堂,犒赏六军及家乡父老,并建立了大飨碑。该碑由曹植撰文,钟繇篆额,梁鹄书丹,时称“三绝碑”。今石碑已不存,唯遗址尚存。故宅规模,文献无载。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在《赠五官中郎将》诗中云:“众宾会广坐,明灯喜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可见其规模相当可观。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八角台遗址

位于城东南1.5公里。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古迹》云:“八角台,在城东南三里。”现台高4.5米,面积3000平方米。为魏武帝曹操所筑,是当时操练军队和犒赏三军的地方。曹操身居高位,不忘故土,从政期间曾7次归谯。建安七年(202)正月,操率军返樵,建立大飨堂,大飨六军将士及乡亲父老,并颁布了《军谯令》。此处为大飨堂遗址,下为一早期墓群。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古城遗址

近四方形,周长约6公里,残存城墙高者3米许,系土筑,有明显夯土痕迹。遗址多次出土汉础、汉瓦。光绪《亳州志·古迹》记思善县云:“古城集,在州南八十里,城父城南,疑即其遗址。”引之存疑。

(十四)梅城古城遗址

位于城西南20公里之梅城集南1.5公里。为商代梅伯的封国。《元和郡县志》云:“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祈小黄置县;大业三年(606),省入谯县。现故城遗址皆为耕地,但遗迹仍依稀可辨。经切步勘测,城近正方形,周长约2公里。梅城集东南近0.5公里处有一高坡,高出地面”约之米以上,面积近10000平方米。相传梅伯墓在此,今荐疑。

(十五)咸平寺遗址

坐落在城里大寺巷口西路北。据清道光《亳州志》记载,该寺初建于唐,名崇因寺,俗称“大寺”。但据1956年寺内出土石碑记载,此寺创建于北魏。北齐称建崇寺,北宋改称咸平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嘉靖二十三年(1544)两次重修,经楼碧宇,巍然庄严,为亳州第一伽蓝。寺内藏有赵孟頫《北山耕云·南溪钓月》石刻和梁的《贝叶经跋》、《姜公救灾记》等石刻。

咸平寺规模宏峻,“寺前三门,门三涂,殿崇九楹,阶五级,千佛阁峙其后,高数仞。”(乾隆三十五年知州孙维龙《重修咸平寺碑记》)由廊而东为资庆阁(原名准提庵),由东而北有春秋阁、文昌阁、地藏王殿。其西则为诸僧斋舍,东为方丈,方丈左有精舍数楹,为游人憩息之所。寺内原塑十八罗汉、四大天王,毁于建国前。1965年,庙字全部拆除。

(十六)学宫遗址

学宫一名黉学,又名孔庙(文庙)。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十六年(1521)生员段九畴等因旧学宫狭小,移建于城西南隅,即后来之黉学。学宫中央为大成殿,殿内供孔子,殿前为丹墀拜台,两翼为东西庞。前有戟门,再前为棂星门,门前有洋池,横跨拱桥。桥前有照壁,分镶“宫墙万仞”4个石刻大字。同治八年(1869);重修大成殿,增建东西牌楼,移照壁于大门之外。其余依次新修。学宫毁于兵烫,独大成殿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今遗址犹在,面貌全非。

(十七)程井遗址

(十八)大寺遗址

(十九)观音寺遗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