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话人物麻姑(道教海蟾子刘元英是山西广灵人)

道教海蟾子刘元英是山西广灵人

张信忠

刘元英,字宗成,号海蟾子。初名刘操,字鹏远,广陵(今山西省广灵县)人。亦有说初名刘哲,后名亦有说是刘玄英或刘铉英。其表字还有昭远、昭元的说法。大体诸说或有所本,或参传说,不一而论。至于将其道号海蟾子演化为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则纯属民间传说。

道教神话人物麻姑(道教海蟾子刘元英是山西广灵人)(1)

刘海戏蟾(百度图片)

刘元英的籍贯是广陵,这是其本人所书。他在寿宁观自画像题诗署名“广陵闲民刘某书”。新编《山西文学大系》认为此广陵即今山西省广灵县。《辽史·本纪》载“(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正月……甲寅,置广灵县。”《金史·地理志》“广灵,亦作陵。”是说广陵和广灵是一回事,故元代资料广灵写作“广陵”者甚多。《广灵县志》康熙本谓“元改广陵县,寻复为广灵县”。明清两代,全国不少地方志书记载职官人物籍贯亦将广灵写作广陵,广陵和广灵仍通用。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元代一度改“广陵县”是恢复古称或旧称。《直隶代州志·刘铉英传》:“刘铉英,号海蟾子,燕广陵人。”刘元英是广陵人毋庸置疑,当然,这儿所说的“燕”是指五代刘守光所建之“燕”。《广灵县志》康熙本说“广灵土城肇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是辽设县之前即有广灵地名之证,也可推想是土城建在叫广灵的地方。关于广陵,还有一种说法,即县名广灵,县城名广陵。明末清初的史地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记载广灵县之后记载广陵城:“广陵城,即今县治,辽曰‘广陵’。《边防考》:县城土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万历元年(1573)改筑。周二里有奇,县居浑、蔚适中之地。”广陵城就是今广灵的县城,这样,刘元英是广陵人,自然也就是广灵县人。

又有说刘元英是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史料支持上不及广陵说。《文安县志》民国本有《刘玄英传》,自然更是将刘元英作为文安人来记载。《海蟾入道歌》云:“余缘太岁生燕地”,燕地绝不会等于燕山,燕山无涉广陵,燕地应该是五代刘守光所建立的燕国之地。都城为幽州,亦即今北京。据说早期版本《湖广通志》记载刘元英,也说他是广陵人。不管怎么说刘元英不可能是江苏广陵(即今扬州市区)人,刘元英只可能出生在北方的广陵,而北方广陵唯有今之广灵可与之相符,燕山和广陵没有半点关系。只是刘元英前期生活时期,广灵尚未设县,而应是辽,也就是契丹的一个城邑,或者是一个像今天的小城镇一样的地方。因为刘元英出生时还是唐代。如果辽是设县于广陵,而不是设县后命名为广灵,那么刘元英的出生地是今天的广灵完全可能而没有疑问。当然,要找到唐代即有广陵这么一个尚未设县之地的记载,难度很大,近乎不可能。

刘元英的生卒有日期无年代。元赵道一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曰:“《全真传》云:十二月二十四日降世,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升,不记何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其事迹有据科可考。2010年9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第十二卷第五期载高福顺文《辽朝科举考试应试科目论述》转引《辽史拾遗·刘操传》所引都邙《三余赘笔》:“道家有南宗。其南宗,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汉钟离权,权授辽进士刘操。”同书又引薛大训《神仙通志》记载:“刘元英,字宗成,号海蟾子。初名操,字昭远。后得道,改称焉。燕地广陵人也(一云大辽人)。以明经擢第,仕燕主刘守光为相。素喜性命之说,钦黄老之教。”“权授唐进士吕嵓,嵓授辽进士刘操。”刘操就是刘元英,而且是广陵人,毫无疑问。燕人或燕山人之说,应是他做过“燕相”和家乡是燕刘之土而已。元秦志安著《金莲正宗记》载:“海蟾刘真人,先生姓刘讳操,字宗成,号海蟾公,燕山人也。年一十六岁,以明经擢甲科,累迁至上相。”刘志玄、谢西蟾编《金莲正宗仙缘像传》载:“师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燕山人也。年十六登辽之甲科,仕至上相。”据此,刘元英16岁考取辽进士是可信的。今大同学者殷宪考证说辽圣宗统和六年(988)才仿照唐进士法取士,其说不准确,刘元英早在80多年前就已是辽进士。

在这里,可以看到刘元英籍贯有燕地和燕山的不同说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宛平可以有燕山,但却不会有广陵,因此,燕山说肯定有误。

有了刘元英十六岁登科辽明经科进士和为刘守光丞相之资料,考证刘元英出生年份即有可能。首先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称帝是在公元907年,他考上辽进士必须在辽建国后的公元907年或以此后。其次晚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在后梁开平三年(909)被朱温封燕王,薛大训说他“仕燕主”,而没说是仕燕帝或桀燕,燕主可以理解为燕王。刘守光建燕称帝的应天元年是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亦即封燕王后两年。刘守光的短命割据政权到公元913年十二月即灭。刘元英考取进士只能在辽建国后到任刘守光丞相的区间,再前推则非辽时期,再往后则桀燕已灭。他中式进士的时间也只能根据会试只在子午卯酉四个年份举行的习惯考察,907年为丁卯,910年为庚午。刘元英在907年参加明经科考试是唯一时间,可以说他是辽代首批进士之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刚一掌握政权就决定开科取士,既可招揽人才,又能为自己的政权添个光环。高福顺教授把刘元英明经及第时间推测在辽太宗时期太晚,因为已经超出刘守光建燕时间。

在确定辽明经科考试年份为907年,上推十六年是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892),即为刘元英出生年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将他作为晚唐人对待也并不算错,因为他就出生在唐代。

需要说明的是刘元英所考取的明经科进士与进士科进士还有区别,二者不是一回事。明经科主要考经义,进士科则是考经义策论。到宋代明经科废。明清时期,“明经”只是作为对贡生的一种敬称。

刘元英不仅是广灵县的首位有记载的进士,更是本县绝无仅有的明经进士,而且是整个辽代最早有记载的明经进士,也证实辽代早期延续着自隋唐以来的明经科考。

现已不清楚刘元英为何取得辽进士却不仕辽而去仕燕,大概是职位诱惑力强到让人不忍割舍的地步。不然以刘守光之为人,有正义感的文人不会去跟随的。刘守光与父妾罗氏通奸,被其父鞭打后赶走。以后他囚父弑兄,残暴不仁,劣迹斑斑。他制造铁笼、铁刷刑具,将犯人关进铁笼,四面以火烘烤;或用铁刷刷犯人脸及身上皮肉。所以史称刘守光为“桀燕”。刘元英是为如此之人做丞相。

刘元英任燕相的时间非公元909年即911年,前者的可能性稍大,即刘守光封王后。因刘守光称帝后的左、右丞相是王瞳和齐涉。还有一个说法是“刘守光僭称燕帝,刘操谏之不听,遂托疾挂印而去,并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若真如此,则刘元英在刘守光称帝初仍是燕相。据此则是907年刘元英十六岁取进士,909年十八岁做丞相,911年二十岁弃官修道。但这样又与其自述《海蟾入道歌》的内容有些矛盾。歌云:“余縁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丱贯圆明霜雪心,十六早豋甲科第。纡朱怀紫金章贵,个个罗衣轻挂体。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五更,儿女夫人并侍婢;被吾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真玉器。儿女嫌,夫人恶,忘却从前衣食乐。来朝朝退怒犹存,些儿小过无推托。因此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度。辞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首句说“余缘太岁生燕地”是说他生逢太岁,太岁是岁星、木星神格,按十二地支逐年顺行。按命书生辰八字主要是日干克年干,如甲日克戊年之类。这是探讨刘元英生年的一个重要依据,可惜仍不足以解决问题。在不知晓其生年地支的情况下,毫无办法。歌中“儿女嫌,夫人恶”之语,说明当时刘元英的儿女至少已经懂事,他也已经远不止20岁,至少已经人到中年。也有人以为刘元英是50岁为相,还有25岁为相之说。从《海蟾入道歌》看,50岁为相的可能性会大些。回溯50年,刘元英出生还在唐宣宗七年(853),16岁及第年代还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大位之前若干年,辽朝的科考史会更早到契丹时期,但目前尚无正式史料可佐证。当然,前提是这首歌不是别人伪作,确实系其本人之作。因此无论哪种说法,目前都无法作为定论。

从道教典籍考察,刘元英出家的原因是被正阳子点化,正阳子是钟离权,民间又称汉钟离,按说他是吕洞宾的老师,点化刘元英的故事又使他成为刘元英的老师,甚至还有说刘元英是陈搏的学生,道教记载扑朔迷离之事数不胜数,此不过其中之一。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刘守光后梁乾化元年(911)八月僭称燕帝后不久。《金莲正宗记》载:“平昔好谈性命之说,然终不得其妙。一旦有道者来谒,邀坐堂上,以宾礼待之。问其姓名,默而不答,但自称正阳子,愿乞为卵十枚,金钱一文,安金钱于案上,而高累十卵,危而不坠。海蟾叹曰:‘危哉。’先生曰:‘相公身命俱危,更甚于此。’海蟾顿悟,先生乃收卵而藏之,辟金钱而弃之,遂辞而去。海蟾于是催设夜宴,佯托沉醉,以杯盘宝器俱掷于地而碎之,夫人泊,儿女辈莫不怒责。比及朝退,犹未解颜,辄解印而辞官,佯狂歌舞。”由于正阳子点破他做刘守光丞相的高风险,所以他“抛离火宅三千口,屏去门兵十万家”,无论多么富贵荣华,也都丢得下了。“遂易衣而道,处于卑贱,以辱其形。”

他修道去了哪儿?“厥后远泛秦川,陶真于太华之前,遁迹于终南之下,颐精炼气,以至成真”。在秦川,他又遇见正阳子,授以丹诀。还有一说是“后隐代州之凤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如果这代州是古时代地,就很好解释了。其实隋唐时代州就是今天的大同,包含整个晋北地区。今广灵县属周秦至汉魏的代国或代郡地,至今仍是大同属县。而且县境北部边陲正好有一座历代道家修仙的凤凰山,这里道家修仙史目前至少可追溯到明隆庆年间。明代名凤凰山黑云洞,清代改名黄岸山清圆洞,为道教明宗会总堂之所在。清代有赵九明成“佛”,郝明隆成道,李喜师坐逝等等。清乾隆十三年(1748)遵赵九明遗嘱建起一座长26米、宽3.4米、高5米的单孔石桥,名通灵桥。传说桥成初渡的就是吕洞宾(嵓)和海蟾子(有说是韩湘子),所以俗称仙人桥或八仙桥。我们已经知道,吕洞宾和海蟾子是师徒关系。如果海蟾子真能八百年后陪着老师重游家乡故地,那可真是一件奇事,可惜这只是传说。清圆洞东庙山门匾曰“蓬莱境”同治二年(1863)立,内有石砌五间中通无梁殿一座。作为一处道教圣地,仍名副其实。只是需弄清其与全真教乃至和刘元英是否确有渊源关系,竟管他弃官回家乡凤凰山修道完全可能,但仅凭不多一点传说为证还远远不够,仍待进一步发现新的证据支持,这里还仅属初步推测。我们期待这样一个最终结论:刘元英确实出生在广灵县,少年中辽明经进士,做过

道教神话人物麻姑(道教海蟾子刘元英是山西广灵人)(2)

刘海蟾真人像(百度图片)

燕国丞相,后来回家乡凤凰山修成仙道,云游天下,做下许多神奇之事。

典籍记载刘元英活动很多,如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载,李观游南岳时,看见过他,他还让李观给蓝方带过一个口信。宋王钦若奉宋真宗旨编《翊圣保德传》载:“(宋)真宗时,有天神凭风翔民,言海蟾新得道,诸天皆贺。惟未肯便就仙职,折旋尘中,寻人而度。”《西山群仙会真记》载:“张梦乾三遇刘海蟾,方得三乘大法。”《宋史·甄栖真传》载:“栖真自号神光子,与隐人海蟾子者,以诗往还论养生秘术。”南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载:“熙宁元年(1068)有异人号海蟾翁刘易者,寓天庆观。”《道家金石略》载刘元英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在卫州一道观所书“秦人刘海蟾来过”字迹。宋张伯端等著《悟真篇注疏》载:“冲熙王君遇刘海蟾得金丹术。”等等。最著名的是他在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的同一天内于三个地方自画像题诗,三地距离少者60里,多者数千里,是有分身术还是能腾云驾雾,则无法说清,总之,是神奇得不得了。其事载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该书《刘玄英传》全文附下:

“刘玄英,字宗成,号海蟾子。初名操,字昭远,后得道改称焉。燕地广陵人也,一云大辽人也。以明经擢第,仕燕主刘守光为相,素喜性命之说,钦崇黄老之教。一日忽有道人来谒,海蟾乃邀坐堂上,待以宾礼。问其氏族名字,俱不对,但自称正阳子。海蟾顺风请益,道人为演清静无为之宗、金液还丹之要。既竟,乃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之状。海蟾惊异之,叹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有甚于此者。’复以尽其钱辟破为二,掷之,遂辞而去。海蟾因此大悟。是夜命家人设宴,弃掷金玉。翌早解印辞朝,易服从道。有诗云:‘抛离火宅三千指,屏去门兵十万家。’纪当时之实也。一旦遽辞燕地,远泛秦川,陶真于泰华之前,遁迹于终南之下,韬光隐晦,人莫测其所以然。一云为燕丞相,一旦遽悟,弃官学道。后遇吕洞宾,得金丹之秘旨。自此往来终南泰华间。复结张无梦、种放,访陈希夷先生,为方外友。亦间作诗,有诗集行于世。其咏修炼,则有还金篇行于世。后隐代州之凤凰山。宋仁宗天圣九年,游历名山,所至多有遗迹。一日于州寿宁观题古诗十韵,云:‘醉走白云来,倒提铜尾秉。引个碧眼奴,担着独壶瘿。自言秦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芙蓉顶。吴牛买十个,溪田耕半顷。种秫酿白醪,总是仙家境。醉卧松阴下,闲过白云岭。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影。’仍自写真其傍,撮襟书‘龟鹤齐

道教神话人物麻姑(道教海蟾子刘元英是山西广灵人)(3)

重阳子(百度图片)

寿’四字,题云:‘广陵闲民刘某书’。至凤凰山来仪观,亦自写真,飞白‘清安福寿’四字。所画五星,惟土宿尚存。其所写真,幅巾黄衣,右肩挑酒瓢,左肩提布囊,破绽处补之,气韵言淡,人望之知为有道者。又尝于成都府青羊宫泼墨成‘寿山福海’四字。二处相隔地里,寿宁至来仪仅两舍,西蜀至代数千里,皆同日时而书之,以示分形散景、神变无方之妙。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而为鹤,飞而冲天。《全真传》云:十二月二十四日降世,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升。不记何年。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赠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综合诸书所载,刘元英生活活动竟纵跨唐宋,中历五代时期,直到南宋末期,其高寿令人难以想象。他住在天庆观时是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距刘守光封燕王他为燕相909年即有159年,按最保守出生年公元892年计算,为176岁。若按50岁为相,推到公元853年,则已有215岁,而这还不是他“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而为鹤,飞而冲天”的时候。公元1115年他还在卫州道观手书留名,这时多少岁?不保守计算是262岁!这位实实在在有道之人,到底哪一年去世已经永远成为不解之谜。也许他确实学到吕洞宾的长寿之术,按记载和今天的考证,吕洞宾存世200多岁,他的棺中出土北宋通行货币“开元通宝”和“祥符通宝”,而吕洞宾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唐代。

到元代前期,刘元英有两次封赠,元至元六年(1269)正月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褒封道教制词:“海蟾刘真人可赠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二年(1309)二月加封道教制词:“海蟾明悟弘道刘真君可加赠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到元代刘元英肯定已经不在人世。

刘元英的著述首先是前面提到的《还金篇》,其原书已佚,但其内容常为道教著作所征引,因而有一些片段尚存世,如《周易参同契发挥》、《道枢》、《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等书都有摘引。散存之作,如《还丹破迷歌》为现存辽国乐府诗十四首之一,《正统道藏》所收宋代《内丹秘诀》存《海蟾子还丹赋》,清末《道藏辑要》收有其《至真歌》,《黄帝阴符经集解》中收有其部分注解等等。

刘元英修道属于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师承钟离权、吕洞宾,是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入列早期“八仙”之一,只是到后来才被张果老所取代。他的嫡传弟子是张伯端(987~1082),即紫阳真人,跟他学道的人有记载的还有甄栖真、王君、张梦乾、晁迴等,也都是道教著名人物。

也许是正阳子用鸡蛋和铜钱叠塔点化刘元英以及他的道号海蟾子的缘故,在民间传说中演化出刘海砍樵和刘海戏蟾的故事。砍柴刘海的形象是一青年,而戏蟾之准财神刘海则又是一童子。广灵县有一歇后语:“刘海戏蟾,在利上站着哩。”用来讽刺小人自私,唯利是图,无利不干。

笔者母亲曾有其姊所绣一精美立体刺绣并饰有许多吊穗的挂件,珍藏六七十年。作品取材于刘海戏蟾,刘海为一男童,逗戏一三足蟾,蟾吐一串串金钱。笔者侄女上高中,学校办展览,将其带去。然展览未见,被老师将其据为己有,原因当然是作品精美到老师都爱不释手而起贪心。刘海戏蟾故事起源之早到刘元英在世时,宋人李石所著《续博物志》已有记载,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有“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已闭”之句,可证当时刘海戏蟾的故事已搬上舞台演出。以后关于刘海戏蟾的故事流传广至全国各地,版本很多,说法各异,甚至刘海也成为财神和吉祥之象征,因与刘元英本人已无太多关系,此不再赘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