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演讲稿(我们这十年我的教育故事)

十二年坚守教学一线,将自己对人文和历史的兴趣爱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紧密结合,创造性将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引入英语课堂,既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学习外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永葆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演讲稿(我们这十年我的教育故事)(1)

“一直以来,我都无法真正喜欢英语,觉得它很枯燥。然而,这学期徐老师的课让我改变了看法。老师让我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自豪地用英语向世界介绍自己的祖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听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我欣慰的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叫徐德伟,山东枣庄人,2010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至今。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四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成功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品牌。

创新管理方式 教书育人合一

我始终认为,选择教师就选择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这份责任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之中。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看来,传道是大德,授业是才德,解惑是仁德。10多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师,我兢兢业业守好自己教书的一段渠,种好育人的责任田;不断创新授课方法和育人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大学英语学习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学习理念。

“一个中心”指的是坚持以词汇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英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针对“背单词难”的老大难问题,我提出语音、形态、词性、义项和搭配“五位一体”的单词学习方法,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大学英语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永葆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演讲稿(我们这十年我的教育故事)(2)

课堂思政融入 润物无声育人

“如何在学习外来的同时,不忘中国的本来,继而更好地面向未来”,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我都会问学生英语学习“爱国三问”:你了解中国吗?你愿意对外介绍中国吗?你能对外介绍中国吗?早在2013年,我就开始尝试将人文教育、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史教育等元素引入英语课堂。

当讲到“仁慈”(benevolence)时,我会自然而然地将儒家经典的“仁义礼智信”(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manners, wisdom and credit)用双语介绍给学生。

当讲到“自信”(confidence)时,我会循序渐进地将“四个自信”(confidence in theory, system, path and culture)的科学内涵双语呈现给学生。

当讲到“制造业”(manufacturing)时,我会更进一步地用双语告诉学生,当年日本侵略中国也可以看作是先进制造业(advanced manufacturing)对落后农业(backward agriculture)的冲击,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实干才能兴邦”。

此外,我的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环节——课前5-10分钟的双语学习时间。根据单元主题内容和最近发生的时政,我带领学生将有关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的介绍和时政报道等逐一翻译成英文,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永葆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演讲稿(我们这十年我的教育故事)(3)

课下双语学“习” 培养家国情怀

课余,我利用班级微信群和“朋友圈”开设“天理‘老徐牌’双语学习”第二课堂,分专题分系列带领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的这些经典语句,都是课下双语学“习”推送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已完成双语学“习”谈教育、谈创新、谈改革开放、谈中美关系、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等20余个专题500多个系列,总字数已达50万字。同时,我还将自身对政治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完成《大学思政英语900句》《双语学习这一年,2020》《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中隐藏的思政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双语介绍》《双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等双语教学辅导材料的编写,合计总字数有80万之多,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

课前双语热身——课上思政融入——课下双语学习的授课方式,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先后受到《中国教育报》、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的关注和报道。2021年6月,我承担的《大学英语》课程获评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去的积累是未来奋斗的基础,曾经的荣誉是继续努力的鞭策。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将继续破解难题,着力培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开阔国际视野与开放文化胸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