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原则(好选题的原则有哪些)

要想明白如何选题,就要先明白什么是好的选题当研究者对于选题好坏有了基本的鉴别和审美之后,自然明白该从哪些角度去构思好的选题那么,好的选题究竟有什么标准或者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来探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选题原则?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选题原则(好选题的原则有哪些)

选题原则

要想明白如何选题,就要先明白什么是好的选题。当研究者对于选题好坏有了基本的鉴别和审美之后,自然明白该从哪些角度去构思好的选题。那么,好的选题究竟有什么标准或者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创新性。

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第一要求,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点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几个:一是理论创新,即在理论上做出了突破,提出了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理论,例如,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二是方法创新,即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工具变量、合成控制等方法的引入,

极大地推动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这就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而具体方法的创新往往承载着“认知方法论”的革新,能够带来更加科学的认知。三是领域创新,即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科斯将交易成本引入经济学,诱发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系列研究。四是素材创新,即虽然研究的问题、采用的方法都被前人所研究过,但是如果能够采用一种全新的数据、资料或者建模的技巧,对已有研究的结论重新做了验证,这也是一种创新。

第二,问题的重要性。

重要性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二是在现实中的重要性。理论的重要性是指对于人类认知的推进,而现实的重要性是指对于社会的改进。理想状态下,二者是统一的,那些推进人类认知进步的,最终可以服务于社会的改进。但在很多时候,这两个方面往往是有争议的。这是因为,“理论重要性”的研究往往更加基础,不是那么紧迫且难以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往往有更多“创新性”,会推动人类认知的进步。而“现实重要性”往往要解决现实问题,在时间上相对紧迫,但因为大部分人都可以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出类似的看法,所以现实重要性的问题则往往创新性不足。就科学的认知而言,人们更强调“创新性”,所以,往往在科学界更加看中“理论的重要性”,而在实务界人们更加看重“现实的重要性”。选择在理论中和现实中都十分重要的话题进行研究,无疑是极好的,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只能二者选其一。客观来看,那些推动人类认知进步的和推动福利改进的同样值得尊重。对于理论重要性和现实重要性的冲突,我们在研究中需要学会区分和转化,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死胡同。

第三,话题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学术论文说到底也应该是读者导向性,因此如何能够吸引读者,对文章是否成功也至关重要,而一个有趣的话题往往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现代科学领域,趣味性也往往和“创新性”相关联。对于专业的读者而言,只有那些超出目前人们认知的“创新性的观点或方法”才有可能变得有趣。否则,再重要的观点,如果是“陈词滥调”,那么也会失去其“趣味性”。但是,选题的趣味性最重要的在于内容的趣味性,前提是文章的内容应该是有实质含义的,基于重要性和创新性的有趣。选题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去选择一些没有实质含义的选题来博人眼球,这往往陷入“东施效颦”的境地之中。在最近的一些学术研究中,此类“为了有趣而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猎奇而编造很多并不存在的故事,看起来做了严谨的论证,但是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或者是只有统计意义却无经济意义,对此我们应该竭力避免这种选题的出现。

第四,科学性。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要求选题必须有依据,其中包括前人的经验总结和个人研究工作的积累,这是选题的基础。其二是选题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选题就不能实事求是,不会有科学性。其三是设计必须科学,符合逻辑,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手段,方法,实验等都能做到科学的安排。

第五,深刻性。

好的选题,应该给人带来深刻的洞见和无限的启发。这类研究往往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小的问题里面抽象出深刻的洞见,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这也是考验一个研究者功力的试金石。例如,阿马蒂亚·森在解释饥荒的时候,提出了与传统解释完全不同的权利框架,从而得出了全然不同的洞见,并且为人们理解和思考其他经济问题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启发,激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

第六,一般性。

一个好的理论应当具有相当的延拓性,能够解释足够多的现象,带来足够一般的启示,比如一个理论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中国的,对于世界也有一定的普世作用。对于学术论文而言,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是检验理论有效性的重要法则,因此好的选题往往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对于一般性,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太过一般的研究往往和中国实际就不那么吻合,太过关注中国现实的研究又不是那么一般化,背后的问问题的方式和所得到的洞见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自己做研究的时候,要清楚自己是要解决一个一般理论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个中国现实问题。无论是哪一类的贡献,都值得肯定。

第七,联想的丰富性。

好的研究,应该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充足的启示性,能够启发读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同时能够激发大量后续研究。这类研究往往回味悠长,余音绕梁,常读常新。在国内,一个例子是周黎安老师2007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被引用超过6200次。这篇文章引起了关于官员政治晋升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热潮,形成了一支解释中国增长奇迹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能够激发一系列这一主题下的文章,正是因为文章选题的外延性,能够带给其他研究者充分的联想和思考,进而激发了大量后续的研究。

第八,可行性。

最后一点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可行性。一个研究选题再好,但是如果没有可行性,就像是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却虚无缥缈,无法触碰。什么是选题的可行性?这个牵涉到各个方面的研究要件。例如,有没有合适的数据?可用的方法?甚至研究者本人有没有相应的研究条件,包括学术能力、时间、精力乃至金钱,这都是制约选题可行性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选题之前,不仅要合理评估这一选题进行的必备要素,也要求研究者合理评估自身禀赋,从而选择自己拿得起、啃得动的选题。

参考文献“刘瑞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