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

这两天空闲,重读了沈从文的《边城》。

记得好几年前,因为此书,我特别想去看看端午时节的湘西,还有那溪水,渡船和白塔。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1)

每年的端午,便有龙船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凭水依山,沿河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看《边城》,文字所带来的画面感,尤其清晰。读它不容易跳戏,是因为文字很美却不造作,虚的部分少了,景就实了。还有一缕甩不掉的愁,心里空落落的,就难以忘怀了。

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终生评委马悦然院士因为《边城》,执意要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沈从文。未料10月揭晓获奖名单时,先生已经不在了,这辈子与此等偌大的荣誉失之交臂。

马悦然院士扼腕叹息,说:“沈从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价值是,包括鲁迅在内,没有一个作家比得上他。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2)

即使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评选中,《边城》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位列第二。但这部沈从文巅峰时期的作品中,饱含的自然朴野之美,人性纯粹之美,早就注定了它脱俗的地位。

与其说,沈从文的文字描绘出了诗一般的边城茶峒。不如说,是沈从文把他的眷恋和念想安放在边城的景中,人中,故事中。

而那些世事无常,在他勾画的理想国里,便成了性情中人的哀伤。借用一个美学上的词,物哀之美。


1 世事无常便是常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潺潺的溪水边,再平常不过的人家,故事却是曲折又委婉。

二十丈宽的溪面上,有一条渡船。弄渡船的老人有一个独生女,十五年前和茶峒的军人有了暧昧关系。军人有纪律和尊严,女子有舍不下的爹爹,所以他们没有勇气私奔。一个服毒自杀,一个产下孩子,去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了。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3)

老船夫给女儿留下的孤雏取名为“翠翠”,当作心头肉一般。

茶峒城里,有个掌管水码头的大哥,豪爽大方,名叫顺顺。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人称“大老”和“二老”,兄弟俩一表人才。

可却同时爱上了翠翠,为了个女孩,是不至于动刀子的,就约好去碧溪岨的高崖上对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的是二佬,便跟着新油船下河了。


二老喜爱翠翠,宁可放弃有碾坊作为嫁妆的王团总家的女儿,却偏偏选只有一条破渡船的翠翠。

翠翠喜爱二老,爱到梦里被他的歌声载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把峭壁上的虎耳草。

可翠翠不说,二老也不追问,一晃又快两年。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了事,淹坏了。那么,二老傩送便更问不出口了。

老船夫心疼翠翠,借着二老渡河,打探他的心思。可大老出走时,他便不去崖上唱歌了。如今大老死了,他心里有怨,怨翠翠,怨老船夫,也怨他自己。

老船夫为了翠翠的事,和二老打探,和船总顺顺打探,却都像是挨了一记闷拳。

他总念叨着:“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可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撇下孤苦的翠翠,也死了。

二老也离开了茶峒。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4)

可翠翠没有走,她守着渡口,一守就是数十载。白塔重新修好了,那个梦里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轻轻浮起的人,还不曾回来……


没有一个人心是坏的,可即使如此,一切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终究敌不过世事无常。

爱情的美,在于它的羞涩;亲情的暖,在于它的愧疚。这一场错过与执着,全怪这世事无常。可是这辗转于这人世间,不就是“世事无常便是常”吗?


2 理想人生中的至善至美

湘西,是沈从文把生命和情感都安放在那的故乡。就算他走出湘西,静坐在大城市的屋中,耳边听到的也是湘西的水声和拉船声。

《边城》作为他创作巅峰时的“牧歌“小说的代表作,除了表现他最拿手的湘西自然淳朴的人性状态,更用诗一般的文字和情绪,描绘了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人生。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5)

所以,他对笔下湘西的人性和自然,都有自己的期待。


① 人性至善

翠翠的温顺纯良和坚韧;老船夫的耿直和淳朴;就算吊脚楼里的妓女,也洒脱并且敢爱敢恨。

顺顺在老船夫死后,念翠翠年少孤苦,甚至想接回家当媳妇一样照顾,即使他曾有一念,觉得翠翠害了儿子大老。

杨马兵之后照顾了翠翠好多年,他也想不到自己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想起年轻时,牵着马也到碧溪岨给翠翠的母亲唱歌,可人家根本没理会。


② 景色至美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岂料,看着这抹桃红色的云,年少时,因为心想着更宽的世界而忧伤;长大后,却为等一个人而忧伤。

云彩很美,因为美,所以更伤怀。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6)

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阳的一面去午睡,高处既极凉快,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竹雀和其它鸟类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也便常是顶荒唐的梦。

他笔下,诗意的自然中,所有生灵都无比生动。这大概也是沈从文年少时做白日梦的地方吧。

沈从文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亮了笔下的湘西,他倾注了一生的爱和才情,构造了一个美与爱的乌托邦。

在他写湘西的其它作品,亦是如此。

比如《长河》,夭夭的狡黠机敏,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成了期望的最理想的女性性格。虽然至善至美中,一样藏不住的忧伤。


3 物哀之美,文人气质里的执念

很多人都喜欢拿沈从文的《边城》与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相提并论。

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不同,但两者共同之处,都因一段没有说出口的爱,自带的这种薄薄的凄凉。从而,不得不提一下川端最擅长的“物哀美学”。

早在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了“物哀”这个文学理念,在他的《源氏物语》里更是阐述得详尽。

什么是物哀?简单说来,就是“我”与“物”之间的共情,从而情不自禁地有一种幽深玄静的情感。懂得“物哀”的人,也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性情中人。

有人,有物,有情。

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将阿薰视作“一株小梧桐”。而美学大师今道友信曾说:“审美意识的基本语词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来自植物的。”这是日本最通俗的物哀美学。

而《边城》中体现物哀之美的,有太多。天空中桃红色的云,溪面的一片烟。如果是植物,应该是那一把和翠翠灵魂相关的“虎耳草”。

那是沈从文最喜欢的虎耳草。哪怕去世后,墓碑前也有一把虎耳草。


很多人都说,这个如“小兽”般的女孩翠翠,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长得也好看,就如沈从文初识张兆和时的模样。我倒觉得更像沈从文自己。


边城品读经典(世事无常与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7)

不管是当初追求张兆和时的曲折,被高傲的女孩定位为“瘌蛤蟆13号”。还是总以“乡下人”自居,觉得自己高攀了爱妻,卑微得讲了一大堆情话。结果,那种如获至宝的爱,却又闪着忧伤的光

1969年,很多文人被打倒然后下放改造。张兆和先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挑粪种田,沈从文也快要被下放改造去了。

有一天,张允和去看望沈从文,家里极乱。沈从文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说:“二姐,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

他把信举起来,像给她看又不像给她看,放在胸前温了温,收好了。忽然又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像个小孩子一般哭起来。那时候,沈从文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头了。

这样一个诗意的性情中人。不管是书,还是生活,无不显现着物哀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执念。

沈从文说,美丽总是带着忧愁的。

而最后,他定是怜惜翠翠的。否则就不会有那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