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有什么奇奇怪怪的生物呢(海洋生物能有多奇葩)
海边人民依靠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总是喜欢尝试各种奇特的海鲜。但有的时候,他们的追求可能过于独特......
这奇怪的外形,让人有点摸不透,它到底是不是能吃?
实际上,这家伙叫海肠,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底栖生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海、渤海沿岸,最大产地是山东胶东半岛,是一种季节性海鲜,只有在春天风浪大的时候才能捕到。
不仅中国人爱吃它,韩国人也喜欢吃,但因为韩国本土出产的比较少,所以经常需要从中国进口,而日本人就比较奇怪了,一直把它当作鱼饵使用。
在国内,海肠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和韭菜一起清炒,这种海鲜虽然看上去嘎嘣脆,应该是清脆弹牙的口感,但其实并不耐火,所以把握好火候非常重要,如果炒久了就会变老,吃起来就会有种嚼橡皮筋的感觉。有的山东人还会把它做成海鲜汤,或者剁成馅包饺子。
也有人喜欢在烧烤的时候吃它,串在竹签上撒点辣椒粉和孜然,啧,真香。
来源:纪录片《人生一串》
还有一种和海肠长相类似的海鲜,沙虫,是一种穴居爬行环节动物,也有人叫它海人参、沙肠子。虽然和上面的海肠神似,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生物。
它外表灰溜溜,很接地气的样子,但沙虫其实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一旦遇到污染就很容易挂了,所以许多人会把它当作「环境标志」。
广西北海市和广东湛江市是沙虫的主要产地,当地人经常在沿海沙质滩涂里捕捉到它,加工的时候需要先把它肚子里的沙肠切掉,不然很难入口。一般的烹饪方法就是煲汤,或者做成沙虫干。
下面这个海肠、沙虫的放大版叫象牙蚌,学名太平洋浅泥蛤。我们食用的部分是它长长的「象牙」,也就是它的虹吸管。
你大概想不到,象牙蚌小的时候是很萌的,而长大后它的虹吸管会伸展到不同的尺寸,有的甚至可以长到1.3米。
来源:seagrant.noaa.go
捕捞象牙蚌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它们有些喜欢栖息在海底,需要人们通过潜水捕捞;还有一些喜欢深埋在泥沙下面,捕捞更是个体力活,人们需要先用高压水枪冲出一个洞,再用比较长的直筒捣入泥沙之中,这画面有点狼狈......
来源:geoduck.org
还有的海洋生物,欺骗性极高。它们在海里的时候可美丽了,像朵花一样。
来源:搜狐
可谁知道,一旦被捞上岸后,就变了......
它就是沙蒜,学名海葵。本身构造非常简单,没有骨骼,没有中枢系统,也就是说,它没有大脑。虽然人家没有脑子,但却是非常厉害的捕食性动物,它的触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
在台州等地的海鲜市场,经常能看见沙蒜,比较典型的做法是辣炒沙蒜。
来源:搜狐
上面的「肠子类」海鲜,样子已经很奇葩了,然而下面这几种,还要更胜一筹?
比如这个魟(hóng)鱼,有的人叫它「魔鬼鱼」。虽然有点丑,但狂丸觉得它丑中带萌。它是侏罗纪时期就出现的鲨鱼同类,种类非常多。尾部背面有锯齿状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全身软骨无鳞,肉质鲜美,适合烧烤、清蒸、红烧、煲汤。
来源:ETtoday
而说到丑,谁也丑不过安康鱼,它是有名的深海鱼,因为生活环境实在太黑了,所以看这样子,应该是随便长长的。
来源:steemkr
相比起中国,韩国、日本的安康鱼商贩更为常见。虽然模样不太好,但它胜在鱼肉肥美刺少,肉质弹性十足。对待这样肥美的鱼肉,清炒和炖汤最适合不过。只是看到这样的鱼,这汤还有点炖不下去......
来源:知乎@汇堂环球
不过,在吃上面,海边人民总是无所畏惧,再奇葩也能下得去嘴。
下面这货是中华鲎(hoù),也叫马蹄蟹,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国。
说到古老,这种生物已经有4.45亿年的历史了。它的外形有点像外星人,而且血液又是蓝色的,这给它增加了不少科幻色彩。
不过,虽然外表猎奇,但其实它是一种喜欢风平浪静的生物,平时行动相当迟缓,经常待在浅湾沙滩上产卵。它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在可不能随便吃了。
中华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成双成对地出现。在闽南春夏繁殖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雌鲎驼着雄鲎在沙滩上爬,以前的渔民们在捕捞期打捞中华鲎时,每次提起来就是一对儿,所以它们也被叫做海底鸳鸯。
对待这种奇异海鲜,我们以前的沿海人民喜欢把它劈成几块放进锅里煲汤,东南亚的朋友会用鲎肉炒海鲜面,还有人就直接放在烧烤架上,等肉熟了,挖挖就吃。
而有的时候,海边人民总是想追求一点奇特的感受,比如,中毒......
河豚这种生物本身有毒,它是一种出没于暖温带和热带近海底层的鱼类,喜欢待在海洋的中、下层,不过也有少数会进入淡水江河中。每次遇到敌人入侵,河豚肚子那儿的腹腔气囊会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这时候,它皮肤表面的小刺会应激竖起,用来保护自己。
来源:Venus's Blog
我们现在都知道海豚有毒,但在人们还未完全了解这个生物之前,曾发生过许多因误食河豚而不幸中毒身亡的惨案。所以后来人们开始对市场上出售的河豚进行处理,把有毒的部分切掉,这一般是它的内脏部分。
来源:明报
不过有时也会发生乌龙,今年一月,日本有家超市在处理河豚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内脏也一起打包出售了,这件事惊动了政府,他们立刻向广大市民发布警报:寻找河豚内脏。而结局是内脏已经被吃了,不过还好......
除了上面这些大型奇葩海鲜,有些贝壳类小海鲜也让狂丸开了眼界。
仔细看下面这魔性的小爪子,外壳如此坚硬,看来看去不知道它哪个部位能吃。
来源:苹果日报
它就是狗爪螺,也叫鬼爪螺、佛手螺。这名字取得相当分裂,不管是谁的爪子,总之先吃了再说。
它在中国的佛山、宁波等地有少量出产,价格昂贵。狗爪螺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石缝中的节肢动物,一般是一群群地生长在石头缝里,常年不挪窝,靠着吃水中的微生物维持生命。
这种海鲜以前数量还挺多,现在却越来越少,采摘方式比较困难,它们都聚集在海边石缝里,只能人工采摘,所以价格也涨了不少。狗爪螺能吃的部分是外壳里面的嫩肉,冬季的狗爪螺最美味,做法也是清炒或者入汤。广东人比较偏爱白灼,这样才能完美呈现狗爪螺的鲜甜。
来源:deskgram
还有些海鲜可能长相普通,但没想到一捏就会变形。
来源:赶海号
它是猫眼螺,是山东省青岛市常见的海鲜,它本身带壳,肉身遇到水会膨胀,但用手一捏就会喷水缩小。等它的肉身缩进壳里后,整个外壳看上去像猫的眼睛。买的时候你只要不怕被老板打,可以多捏几下。
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用姜葱蒜清炒,或者做成酱香口味的。
有些螺外表没有猫眼螺那么多变,看上去比较乖巧,但放入嘴里可能会吓你一跳。
下面这个野生螺它自带辣味,叫做辣螺。它的辣味来源于尾部的辣囊腺,会产生一种极强烈而又和生姜辣椒不太一样的辣味。
来源:网潮海鲜
还有一些贝壳类特别迷你,比如薄壳,又叫海瓜子,是一种小型蛤。它的壳很薄,而且在烈阳下会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矿物色泽,是广东、福建等地比较有名的下酒菜。
贝壳类海鲜还不至于让狂丸下不去嘴,但下面这几个黏液类,就不好说了......
这全身带刺的「黑煤球」,是风靡日本的海胆。它的外壳肯定是无法下嘴,但最初发现海胆的人们肯定不愿死心,拨开壳后惊喜万分,里面是软乎乎的海胆黄。海胆黄是它的生殖腺,也就是海胆的精巢和卵巢......但营养价值很高。
最新鲜的吃法是日本人迷恋的生吃,或者加点芥末、酱油一起拌饭。
在日本有一个职业叫做海女,她们是一群不依靠潜水工具、只身潜水捕捞海鲜的女性,海胆就是她们常年捕捞的对象。如果你到日本偏远的海边村落旅游,就可以等在岸边吃海女们刚捞上岸的海胆,拨开硬壳一口闷,嘴里还残留点铬牙的砂子,嗯,大海的味道。
除了海胆,日本人还喜欢吃金枪鱼。他们不仅盯上了人家的肉,甚至不愿意放过金枪鱼眼睛。
这可怕的凝视,在日本市场上却十分火爆。为了享受它独特的爆浆感,日本人习惯洗干净后直接食用。
来源:iFuun
还有一种吃法是专吃眼睛里的黏液,他们为它起了一个很二次元的名字,叫做 「龙之泪」。汁液黏黏糊糊的没有颜色,可以直接饮用。但狂丸多少有点接受不了......
不过说到粘液糊浆,日本人还是输给了温州人。下面这是属于温州人的回忆:虾虮酱。
它的制作原料就是海鲜虾虮,很多人以为它是用虾捣成的,实际上虾虮和虾没关系,是一种学名为剑水蚤的浮游生物,它生活在沿海浅海,一般是捣成酱下饭吃。
来源:温州新壹周
海边人民对海鲜的迷恋已经让狂丸颤抖了,不管它有没有毒、样子如何,只要是个活物,可能都逃不过他们的嘴。做法也是多种多样,优雅点的可以炒一炒或者炖汤里,生猛点的可以洗干净直接吃,不知所措的时候还可以做成酱。
总之,在吃方面,海边人们总是略胜一筹,狂丸觉得输了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