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气魄吓破你一身狗胆(七分硬气实心里)
常备风尘挂远鞍,
两分火色一分圆。
七分硬气实心里,
看把南墙撞北山。
郭顺敏女士用一首诗写出了一个“刚把硬”的火烧四五百年的历史。杠子头,是一种白面火烧,俗称"小山东锅饼"。是一种起源于山东省寿光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层金黄色的脆皮。杠子头火烧,最大的特色就是,硬,香。不喜欢的人怕咯掉牙,一口没要下来就不吃了,喜欢的人,爱之疯狂,越嚼越香。
魏时期,潍坊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农学家、美食评论家贾思勰,他在《齐民要术》中把山东的烧饼写的十分详细,把其分为酵法、白饼法、烧饼法、髓饼法,以及馓子、环饼、截饼等,这里说的烧饼法就是现在所用的方法。《资治通鉴》中记载东汉人赵歧流落北海(即潍坊)以卖饼为生。这是文字记载以来较早经营烧饼的例子。可见那时潍坊的烧饼已经作为商品流通于社会。
历史上潍坊有大批的农民利用农闲的时候来做烧饼,也就是今天的杠子头,借以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正宗的杠子头火烧和面时用水很少,有资料记载,1斤面,3两水。面多水少,面团特硬,用手揉很费劲,所以,加工这种火烧的作坊就在墙上掏个洞,然后将胳膊粗的杠子一头插进墙洞,一头用手摁住,利用杠杆原理在案板上揉面。久而久之,这种用杠子揉面的火烧便得名杠子头。传统的杠子多用枣木杠,胳膊粗细,数尺长短。之所以选用枣木,是因其筋道大,不易折。杠子头揉面绝对是个力气活,据老人们回忆,作坊一般由两个壮汉轮流上阵,方能应付局面。
压好的面团揪成大小合适的面坯,放进特制的模子,也有的地方称“磕子”(音kazi)。模子也大多是枣木刻成,分山下两扇,里面雕着简单的花纹。两扇合拢,面坯成型,模子开启,倒出半成品后,有的师傅再用刀子将火烧的周边稍微划一下,一般要划上5刀,所以,杠子头火烧在一些地方又称“割边火烧”。
作坊里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器具——烤炉,传统的烤炉用黄泥糊制,像一口倒扣的大锅。从模子里出来的半成品放进炉膛烤制。烤火烧用的木柴也有讲究,正宗的杠子头火烧用的是梨木棒子,烤出来的火烧带有一股梨木的清香,梨木毕竟有限,面广量大的苹果木的味道也不错。刚出炉的杠子头火烧会带来满屋麦香,咬一口,嘎嘣乱脆,嚼一嚼,齿留余香,回味无穷。
像所有美食一样,杠子头火烧也在流行中不断地传承和创新,现在又加进了酵面、糖、油等辅料,烙烤至金黄色时再刷一层油,再翻过来再烤,两面都烙好后,再将火烧立起来,夹上夹板,烙成六边形。如此加工出来的火烧,白中透黄,层次分明,酥脆中带着柔软,香甜中透着麦香,便于携带和储藏,大受欢迎。
今天杠子头仍然是一种热销的大众化食品。杠子头,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内涵,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在潍县,小孩满月剪头时,有买火烧、撒铜钱的习俗,寓意孩子长大后“头皮硬,运气好”。杠子头也正代表了山东人、潍坊人的性格----直来直去,敢作敢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