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

我的父亲我的忆

(一)

———谨以此文敬献父亲一周年纪念日

郭炳中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1)

梦里千回忆父亲,

醒来泪水湿衣巾。

生前历历慈祥貌,

耳畔时时肺腑音。

处世随和惟勤谨,

持家育儿靠恒心。

瑟瑟秋风今又劲,

拳拳父爱万里凝。

转瞬间,父亲已经离开他难以割舍的美好人间,以及至爱的亲人故交一年了。

在这365个望云思亲,度日如年的日子里,无论白天与黑夜,父亲仿佛还在身边,“抬头的一瞬间总看到,你疼爱的微笑”。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2)

世间再无慈父爱,人生从此空余悲。一年中,曾经毫不在意的“叫一声爸妈能有人回答,比啥都重要。”“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直插心底、猛戳灵魂:“后来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凄雨冷风中,多少繁华如梦”,冷冰冰的事实,让人窒息,甚至“休克”:眼睁睁看着一个思维清晰,身板直挺,健步行走,健康指数曾经让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将四个儿子辛苦养育成人,恩重如山的父亲,忽然间被可恶的死神生生扯走。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3)

2017年9月父亲和母亲游览壶口瀑布

往事历历在目,父爱记忆犹新。就在一年多前,我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为花好月圆举杯祝愿,还为有一个健康矍铄的老父亲欢欣鼓舞。

正醉心于能与父亲一起分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幸福时;刚沉浸于“无债一身轻”吃喝住行游自由支配的惬意中;还忘情在能和父亲共同品味儿孙满堂合家团圆的欢乐时;更得意于,在父亲的组织下大年初一的“规定动作”——拍一张全家福的喜悦中时,父亲长命百岁的“人设”在猝不及防中轰然坍塌,走时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总以为,凭着父亲高大硬朗的身体可以益寿延年,孝心时常迟到缺位;总以为,凭着父亲一生与世无争的心态应该洪福齐天,陪伴总是漫不经心;总以为,凭着父亲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执著自会“存文留谱”,恐不吉祥不敢追问催促,却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追悔莫及。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4)

夜半惊魂,辗转反侧。怎样纪念父亲,纪念父亲做些什么,为什么纪念父亲?一直萦脑绕怀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半生“装模作样”舞文弄墨的我,当然还是离不开码字、遣词、造句、成章。

为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不倦鞠躬尽瘁,是父亲一生最闪亮的坐标;望子成龙不惜“拆房卖地,砸锅卖铁”,是父亲一世最鲜明的标签;为人忠厚老实正直本分,是父亲一世最本真的特质。

忆父亲,最忆是重教。筚路褴褛挺且直,苦尽甘来天无情。能不忆父亲?

庆幸的是,我出生在一个“骨子里”的书香门第,世世代代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奉为圭臬,接力棒传到父亲的手上时,更是被当作至高无上的传家祖训。

教师世家出生,从事了一辈子教师职业的父亲,最懂得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力。因此,他把培养我们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弟兄天性好动贪玩,当初学习并没有那么上心,但在父亲的眼里都是“可造之才”,一律无差别对待,“憋死牛也不能退车”,非得念出个出息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父亲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很苦逼很无奈。(那时候,随着我们“不差上下”的弟兄四人日渐长大,开销与日俱增,母亲务农仅仅能够应付口粮,全家生活用度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家庭“日常运转”实际上常常是青黄不接捉襟见肘。)

“穷则独善其身”的父亲,对于供养我们弟兄四人读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韧性和执着。换句时尚的话说就是,尽管没有“强大的能力”,但始终葆有“坚强意志,坚定决心"。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5)

2020年7月父亲和母亲游览应县木塔景区

1986年,秋季开学后,兄长从魏家滩高中班转入兴县中学,为了便于“集约化管理”,父亲“统筹兼顾”托人把我和三弟也转学到了兴县城镇中学。那个年代,能进城读书,那还真算一件事!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沾了父亲从教唯一的光。

父亲的数理化功底深厚,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即1979年,便以民办教师的身份,一举考中山西大学数学系。负责任的父亲由于顾及家庭,“临门一脚”的大学梦因此搁浅。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从教生涯中,父亲的数理化教学成绩可谓出类拔萃,无论在乡下还是城里,都是“照到哪里哪里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吊诡的是,到了我这边,竟然找不到父亲强大的数理化“基因”的影子,虽然“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但数学成绩总是“死水微澜,溅不起一片水花”,“保证及格,争取表扬”的“底线思维”,一度成为每次考试后,同学们戏谑的“笑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致命的短板”,直接导致我“弃理从文”,高中读成了“3+2”。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没有了父亲的日子里,“总是莫名其妙地感觉一阵的空虚”,做什么事也少了入心入脑的感觉,有时甚至于“无魂有体象个稻草人”,痴痴怔怔,恍恍惚惚。

父亲是一个安分守己、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的人。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开展学历补偿及函授教育,积极推行电化教育。年富力强、教学能手的父亲,被县教育局从瓦塘中学选调到兴县教师进修学校,委以从事电化教育的重任。

从此,父亲就像一个“邮工”,靠配备的一辆大桥自行车负重携赘,驮着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辎重,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跑遍了瓦塘、魏家滩、木崖头、杨家坡等地的中小学校。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借用来形容当时的道路状况,亦不为过。任重道远路艰险,可以想见,要准时准点完成任务,彼时的父亲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和汗水。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6)

2020年6月父亲在凤山教育纪念碑前留影

干净整洁,仪表堂堂,是父亲一生示人的风貌。生活中不苟言笑,常作正经状的父亲,与三尺讲台上满腹经纶,保持“高燃爆”的父亲,判若两人。这是人们印象中对父亲的评价。

父亲一生永葆一颗善良的心,恪守“宁人负我,我不负人”的做人准则。他常说“人没有善死的,让人一步自已宽。一善避百祸,作恶终有报”。也因此,温文尔雅的父亲在世75年,既没经历大起大落,亦无承当大喜大悲;既没让家庭遭遇飞来横祸,亦无有给子女带来无妄之灾。父亲一生的写照可谓:恰似行云流水微风细雨,又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和顺门第增百福,善良人家纳千祥。我家虽未代代簪缨,但绵绵瓜瓞,家道兴旺,薪火相传,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福报吧。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离石买一套房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已的私人空间,是颠沛流离、客居他乡半生的父亲,步入老年阶段的终极愿望。

就在时间即将跨入2017年的节点,经多方托找关系密切者,父亲在离我家不远的一处楼盘中,选中了一套平米的房子。

“春风得意马蹄疾”,“漫卷诗书喜欲狂”,那段时间是父亲度过艰难困苦之后,志得意满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活蹦乱跳”的像个孩子,脸上常常有莫名的喜悦。 寒冬腊月,本不是施工装修的季节,但迫不及待想要入住新房的父亲,硬是交上暖气费用,高价找来工匠师傅,吹响开工“集结号”。

于是乎,父亲整天价起早贪黑跑市场、进门店,选购所需家装材料,资金不够和儿子们凑,人手不足自已当“短工”,背地砖、拌水泥、倒垃圾......,脏活累苦全然不在话下,古稀老人那股“冲天干劲”,曾让“五大三粗”的工匠们自愧不如。

“乔第喜迁新气象,换门不改旧家风。”,2018年中秋节时分,随着由我特意书写的搬家大红对联贴上了门框,家具陈设一应俱全摆放的到位,父亲翘首企盼的新房装修大功告成。

良辰安宅,华屋生辉。按照民间习俗“暖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父亲忙前忙后精心张罗了一桌好饭好菜,儿孙们春风满面欢聚一堂,品偿美酒佳肴,品味快意人生,共同祝福父母亲:迁入新宅吉祥如意,搬进高楼健康长寿。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7)

2018年5月父亲和母亲在新家里炸油糕

直到今天,回想起全家人围座在他老人家身边,举杯庆祝乔迁之喜时的情景,“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依然无比的清晰:那简单别致的新家里,满屋子洋溢着的“油糕粉汤气”;那种父亲“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灿烂的笑容,兴奋之致“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的情状,无法比拟,不可言喻!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8)

2020年春节父亲准备的丰盛的团年饭

“从此山不在高,路不在遥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本以为操了一辈子心的父亲,能够“高枕无忧”地歇歇脚了,谁曾想还是没有走出“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以散琉璃脆”的宿命怪圈,仅仅在入住新房三年后,祈福迎祥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还是被切齿痛恨的病魔撕的粉碎。

俗话说,不占便宜是教养,人情往来是修养。在与人交往中,父亲重情尚义中规中矩,从不轻易地占别人的便宜。小时候条件相对好的时候是这样,中年养家糊口陷入窘境时是这样,老年经济条件好转时,也是一如既往毫不含糊。 据他的老同学王连旺老伯说,2019年7月,老同学们在兴县魏家滩聚会,他和我父亲相跟着,一起坐班车去参加。当时他为我父亲垫付了49元班车费,他一再推托不要,但回来离石,我父亲还是亲自上门奉还。

父亲病逝后,我们弟兄四人商量决定:按照祖传家风、遵照父亲遗愿,丧事从简、俭寄哀思,尽量不惊扰更多的人,包括父亲生前的同学故交及友好人士等。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9)

老同学王连旺来医院里看望父亲

开吊祭奠当日,在生病住院期间数次探望过父亲的王连旺老伯,听说时已是黄昏时分,他老人家拖着孱弱的身体,四处打听摸索到了凤山临时殡仪馆,在父亲的灵柩前深情地三叩首,老泪纵横祭上了最后一炷香,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老同学不幸辞世的惋惜和哀悼之情。

———也是傍晚时分,学生樊俊平闻迅急急忙忙寻来了,点纸焚香,声泪俱下,遗恨没有生前见上敬爱的老师最后一面。

———将近50年前,父亲任教贺家会时的老同事吕德育及学生,惊闻师长病逝的噩耗后,送来了挽联挽帐以及代表28人的3020元香纸钱,学生魏孔瑜等亲自参加悼念仪式,学生及邻居贺抵当等,非要送父亲最后一程,彻夜未眠,早早等侯在离石到瓦塘必经之路——兴县北查沟口,一路护送父亲的灵车回到老家,直到入土为安方才离去。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10)

贺家会师生的浓情厚意

———还有父亲的发小——刘利则,是父亲临终前后最信赖、最动容的存在,堪称为数不多的信义兄弟!老叔刘利则从小机灵好耍,性格刚烈,处世“人正品真靠得住”,遇事“路见不平一声吼"。

早年参军入伍当过兵,身手敏捷,练得一身“好功夫”,复原回村后,行侠仗义,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很受村里人的抬举和尊崇。虽与我父亲相差5岁,但来往起来,你兄我弟好不称意,当属“莫逆拜识”。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11)

发小刘利则夫妇来医院里看望父亲

眼见为实,老叔刘利则和老婶王香焕夫妇,不愧是父亲的患难之交。父亲染病卧床期间,他们每天一大早雷打不动互通电话、微信,报平安、致问候,拉家常、送鼓舞。更难能可贵的是,叔婶二人经常拖着老迈带病的身躯,忙里偷闲,前来探视安慰父亲。尤其让我们全家人感动的是,叔婶二人隔三差五做五花八门的“拿手”乡土吃法:熬羊肉、“一窝丝”烙饼、羊肉饺子、馅饼、无矾粉条、羊杂碎......,送到我父亲的病房及家里,想方设法激发老朋友的食欲和心情。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12)

父亲展示和母亲一起做的“一窝丝"烙饼

到后期,尽管父亲“米面不沾、饮食难进”,言语受限,表情僵硬,但可以觉察,每当看到叔婶二人送来的这些可口美食,还是能现出心领神会打心里感激的表情。

...... ......

谁说当今寻不见古道热肠?谁说目前找不到忠肝义胆赤血丹心?谁说现在“人心不古,世道浇漓”?从父亲生病住院到生命终结的过程中,让我们还是“现身说法”,看到了弥足珍贵的“世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金兰之契,患难之交;“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即:献出爱意的人亦会得到爱意,给予别人福分的人亦会得到福分。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13)

父亲家里的年味

点点滴滴,桩桩件件,泪目的事,感恩的心,所在多有,不一而足。

恩恩义义,千千万万,我辈当记,子孙应铭,劫劫长存,生生不息。

365天,是一年的光景;365天,是父亲逝去一年的天数。有365个日子,就有365个追忆;有多少个365天,就会有多少年的追忆。

365个日子,亦真亦幻,且伤且悲;365个日子,不来已来,不远已远……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纸短情长,言不尽意,亲爱的老父亲永远活在我们一家人心中!

悼念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我的忆)(14)

2020年7月父亲和母亲在碛口

令尊仙逝,泪眼迷离;状已凄凄,恩还依依;山不耸立,无靠无倚;晴天霹雳,一声叹息;回首往昔,何以为计?遣字缀词,凑句成“诗”;言不及义,聊以追忆!

少时聪慧性谦恭,

身世变迁命捉弄。

文革梦碎返乡垄,

安贫忧道事桑农。

辛苦遭逢志不穷,

峰回路转限运通。

寄身教坛知任重,

传道授业不放松。

西南僻隅少人踪,

艰难苦恨首当冲。

孜孜不倦竭尽忠,

循循善诱伴始终。

春风化雨不言中,

桃李芬芳莫道空。

悉心教子望成龙,

青黄不接籍何供?

借贷空巷荣辱共,

人情冷暖各不同。

风雨过后见彩虹,

历尽艰辛“露华浓”。

七秩才届声如钟,

老当益壮立似松。

怱如一夜难临空,

猝不及防恶疾汹。

苦尽甘至老来红,

天伦之乐枉成空。

病魔狰狞切齿痛,

夺我父命天不公。

欲听教训杳无踪,

空有旧日音和容。

风悲鹤泪德望重,

福寿未酬儿孙恸。

家道门风凭谁隆,

光前裕后赓续功。

辛丑九月十六日于瓦塘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