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缸藻类大爆发怎么办(草缸常见10种藻类的解决方法)
一个好的水草缸要做到“三分造景,七分维护”,而维护的重点就是和藻类斗争,只有一个干净无藻的水草造景才能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藻类清理前后的对比↓
藻类在水草造景和水族箱中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了,我们难免会和它们打上交道。在出手治理藻类之前,先看看水族箱里面都会出现哪些藻类,这样才能打赢「除藻持久战」↓
健康水草和藻类对比
以下是水族箱中常见的10种藻类:
1、褐藻
一般开缸一周左右,褐藻就会如期而至,一般最早出现也是最容易清除的一类藻↓
2、 丝藻
一般在褐藻之后,即建缸二个月后左右,有时也在其它藻生长之后,如黑毛藻。如果缸中出现了丝藻,说明水质已经稳定,鱼虾不会再无故的死亡了↓
3、绿毛藻
常生长在水面附近或是光源充足地方的浅绿色、长丝状藻类。有附着生长的特性,它们与水草共生,生长于良好的水族生太缸中,条件太差的水草缸还不屑长出来↓
4、鹿角藻
外观上形似鹿角的分枝,藻体没有黑毛纤细↓
5、蓝膜藻
在固着物上蔓延生长,呈薄层状或从状,外观如雾状,富含沾滑的胶质保护,带有特殊味道的蓝绿色藻类。这种藻类具有固氮能力,是水质恶化的标志↓
6、 黑毛藻
看起来像一根根小突起的毛的藻类。这种藻类颜色变化很大,从绿色到黑色都有,是水草缸最为顽固而可怕的藻类,繁殖速度相当惊人↓
7、绿尘藻
绿色粘膜状藻或海苔状藻,呈浅绿色,会发出腥臭味的藻类,生命力极强,像一层地毯般铺在固着面上↓
8、绿斑藻
绿色斑点状藻类,偏爱较强的照明,绿斑藻质地坚硬↓
9、刚毛藻
绿色丝状的分支状藻类,集结生长时看起来很像是个莫丝球。刚毛藻摸起来并不会有滑滑的感觉,而且丝线感觉又硬又细↓
10、丝叶狸藻
具有可活动囊状捕虫结构的小型食虫植物,能将小生物吸入囊中,并消化吸收↓
去除藻类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如何去除石材、沉木和水草上面的藻类。
注:如果是器材上面(包括进出水管、co2细化器、温度计等等)长了藻类,拆下来清洗,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钢丝球、84消毒液或者更安全的专用清洗剂浸泡等等。
一、 物理清除
玻璃壁上褐色藻层,可以使用刮藻刀去除;至于叶片上的藻类可用手指将其搓掉,严重的叶片可直接剪掉↓
使用棉球擦除美凤莫斯上的细丝藻↓
牙刷清理岩石或者缸壁的绿尘藻,配合换水↓
剪掉沉木或者石材上的鹿角藻,换水吸走↓
剪掉绿斑藻过多的水草叶片,尽快捞走飘于水面的残叶↓
注:别忘了根本的问题在于水中过多的残存营养源,如硝酸盐等,此时配合换水,可以大量稀释藻类孢子。良好的过滤与正确的光源,还有减少喂食,才是最根本的治本方法。
二、生物防治
加入藻食性生物来吃掉增生的藻类,是一种最和平又具生态平衡观念的藻类防治法。但是生物是协助除藻的一种工具,并不可以单纯的依赖。
1)使用大和沼虾清理丝状藻,建议1只/4L水↓
2)黑壳虾协助清理褐藻、绿藻比较有效,建议1-2只/1L水,分2-3次投放↓
3)黄金胡子清理绿藻、绿尘藻,对于沉木石头的青苔比较有效↓
4)小猴飞狐清理黑毛、鹿角等藻类↓
5)小精灵、黑线飞狐清理丝藻和绿藻,小精灵适合小缸,50升水以内2-3只就可以了。
小精灵↓
黑线飞狐↓
6)大部分的食藻螺对绿斑藻、绿尘藻有一定的效果。
斑马螺↓
蜜蜂角螺↓
正在吃黑毛藻的彩蛋螺↓
三、药剂防治
当所有的防治清除方法都没有令人满意的功效时,除藻剂可能是最有效的。使用除藻剂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1)使用打肥器缓慢把除藻剂「点射」到鹿角藻、黑毛藻上面↓
建议暂时关闭过滤5分钟,如此加入除藻剂之后2小时以内,黑毛藻、鹿角藻、刚毛藻这类的藻就会逐渐改变颜色,一般是先变成红色,再变成白色,白色即死亡状态↓
注意:如果部分莫斯如果受不了除藻剂而死亡,藻类死亡之后请更换新的莫斯。
2)用毛刷蘸上除藻剂,降低水位之后涂抹在长藻的沉木上,适用于藻类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因为除藻剂直接接触藻类,所以这个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沉木、岩石上面的所有藻类,同时还相当于给水族箱换了一次水↓
3)药水去除丝藻,直接倒入适量的除丝藻药水在水中,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上述方法来得直接,此方法对付丝藻效果明显,每隔一天往水里加一次半量的除藻剂,每周两次1/2的换水↓
藻类是水草造景的另外一面,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水草造景不光是在玻璃缸里面摆一摆石头、放一放木头、做一做假山这么简单。完善的设备,勤劳的付出,才能收获一缸美景。
相关文章推荐,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水草缸-设备讲解
水草缸-观赏鱼、虾的养殖标准
水草缸里的13种除藻小伙伴
水草缸必备入门工具
草缸维护-水草修剪篇
这样精致的草缸,想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