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一般来说,都是子女为双亲守坟的。

但在浙江宁波,却有着这样一对父子,父亲给儿子守起了坟,并且,这一守,就是几十年。

该父亲名叫张爵谦,而他守的则是儿子张静泉的坟。

直到1951年,已经80岁的张爵谦再有惊人之举,他挖开了儿子张静泉的坟,并从中取出了一个破包。

该破包一经当地政府人员查验,就被送往了北京,而包中的东西,更是直接惊动了中央。

那么,问题便来了,张爵谦挖出的破包到底是什么东西?张静泉又是谁?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

(张静泉墓)

这一切,还要从1927年的一天夜里说起。

一、父亲给儿子守墓

1927年的一天夜里,浙江宁波的一位老人提着灯,走出了房门,想要给自家牛棚添加一些草料,没成想,当他靠近牛棚之时,却发现棚中似有人影在晃动。

老人即刻喊出了声:“谁在那儿?”应声而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张静泉。

而这位老人,便是张爵谦。

看到儿子回家了,张爵谦自然是欣喜不已的,他赶忙摆着双手,想要招呼儿子进屋。和父亲的高兴不同的是,张静泉的脸上是止不住的慌张,他让张爵谦噤声之后,对其说道:“我今天回来,是有东西要交给您的”。

随后,张静泉掏出了一包东西,并将它重重地放进了张爵谦的怀中,“这东西您收好了,找个地方藏起来,千万不能有任何闪失,等我回来取记住了吗?”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2)

(张人亚剧照)

末尾,张静泉又嘱咐道:“记住了,对谁也不能说,连弟弟也不能”。

张爵谦心中虽然疑窦丛生,但还是点了点头。

而张静泉的下一句话,直接让张爵谦欣喜的心凉了一大半。

只听张静泉说道:“爹爹,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了”。

张静泉又指了指被张爵谦抱在怀中的包裹:“这个东西比我的命还重要,您一定要把它给藏好了。

如果我回不来,您就把它交给共产党。

您就说,是张人亚给您的。

张爵谦老人或许还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一个包裹,他将会给儿子守几十年的坟,他也或许还不知道,自这一晚和儿子见过一面之后,竟成了他们父子俩的最后一面。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3)

(张人亚和张爵谦剧照)

拿到包裹之后,张爵谦不管是怎么藏,都觉得它会被人发现。

最终,老头子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给儿子张静泉也就是张人亚立一座衣冠冢,将包裹埋至冢中。而唯一知晓内情的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守墓人。

为了能更好地守坟,张爵谦还让人在张静泉衣冠冢旁边修建了一座茅草屋,自己吃住都在里头。

前几年,家人还能到冢前烧烧纸钱,祭拜祭拜,但时间一长,老子给儿子守坟这一“奇景”便成为了村中人人口中的饭后闲谈。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4)

(正在守坟的张爵谦剧照)

张爵谦的另一个儿子也曾声嘶力竭地让父亲不要守了,回家去,但张爵谦才不管这些,他一个人坐在张人亚冢前,常常出神的望着通往村中的那一条小路,仿佛,只要望着望着,守着守着,张静泉就能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这一守,就守到了1951年。当新中国成立,中国解放的消息传到张爵谦的耳朵的时候,此时的张爵谦已经垂垂老矣了,他佝偻着身子,已经开始模糊的眼睛好像又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张静泉。

张静泉穿着一身布衣,面带微笑地对自己说道:“爹爹,中国已经迎来了红色的明天,您也可以把我给你的那个布包,交给共产党了”。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5)

(张人亚墓前的张爵谦)

1951年,当张爵谦说要挖开衣冠冢的时候,他的另一个儿子才知晓父亲这么多些年守的东西。

这包东西先是由当地的党组织看过之后,便被紧急送往了北京,随后,布包内的东西直接惊动了中央!

那么,由张爵谦守得这么多年的布包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

二、张人亚——红色火种守护者

事情还要从张静泉,也就是改名后的张人亚身上说起。

张人亚,1898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之中。虽然家境比较贫寒,但父亲张爵谦始终支持张人亚读书学习。虽然后来因为是在无力支付求学费用的缘故,张人亚不得不辍学。

但家中的支持,再加上张人亚他自己对知识的热爱,使其养成了爱读书和保护书籍的习惯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6)

(张人亚)

那么,张人亚是怎么走上革命这一条道路的呢?

在上个世纪中国最混乱的年代,普通百姓受到剥削和压迫是常有的事。

而张人亚正是因此,萌生了强烈的革命意识,这种意识,推着他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社会动荡,黑云压城,张人亚在革命的这一条道路上走的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

但即便是被捕,被拷打,张人亚依然坚守着心中坚守革命的初心。

也就是张人亚心中的这股韧劲,使他在之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

参加革命之后,他就给自己取了“人亚”这一个名字。

至此,张人亚在革命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他心中坚信“红色的明天一定会到来,中国一定会摆脱现有的困状”。

成为党员之后,张人亚的工作就是从事《向导》周刊的出版发行工作。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7)

(中间左起第四为张人亚)

或许是命运的偏爱,在张人亚成为革命者之后,热爱读书的他与书籍、报刊、文件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0年,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了。

毫无疑问,该书籍的发表对党的成立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张人亚在得到这本书籍之后,异常珍视,小心收藏了起来。

1922年,党的二大在上海秘密举行。会后,党把党章等各种文件印在小册子上发给党员同志。

张人亚在得到这些册子之后,深知,这些手中的文本是非常珍贵且重要的,一定要妥善保存。

可是没过几年,1927年的4月12日,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

上海的局势也愈发紧张了起来,在这期间,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宁可错杀也不放过。而一旦被查出藏有与共产党相关的文件、书籍的话,也会招来杀身之祸。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8)

(左一为张人亚)

在这种情况之下,珍藏了《共产党宣言》、二大党章等书籍文件的张人亚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这些文件一旦被发现,不仅他自己会死在国民党的枪下,这些数量稀少,对党意义重大的本文也会被尽数摧毁。

为了保护这些文书,张人亚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带着这些文刊回到老家,让家中父亲代为保管。

因此,便出现了上文“张爵谦半夜发现儿子现身在牛棚”的一幕。

1927年冬,张人亚带着他所珍藏的这一批文刊,秘密回到了老家。将包裹好的文刊交给父亲之后,张人亚便匆匆离开了,他要继续他的革命。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9)

(张人亚位列图片中间)

而张爵谦在得到儿子郑重交给他的这个包裹之后,先向外界宣布儿子已死的消息之后,便为张人亚修建了一座衣冠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着,只是因为张人亚临走前的那一句:“您一定要藏好了,谁也不能说。”

张爵谦为张人亚修建的衣冠冢冢前的墓碑上刻着“泉张公墓”四个大字,故意少刻了一个“静”字。

因为,在老爷子的心中,为儿子修建衣冠冢是不得已之举,一方面寄托了张爵谦希望儿子能早日归家的四年之情,也一方面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墓中埋的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守好了。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0)

(张爵谦本人图片)

张爵谦日日在墓前守着,只为能等张人亚重新归家,把这个包裹归还给他。

但张爵谦老爷子直到佝偻老矣之时,都没能见到儿子张人亚从村中小路归家的身影。

张人亚虽说是挺过了1927年的那一段白色恐怖时期,却未能挺过身体上的疲累和疾病

1932年,张人亚担任代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刷局局长。这一年6月,他又接任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

三个“长”压在张人亚头上,可想而知,他的工作是有多么的繁重的。

但张人亚依旧带领着同志,克服了当时印刷书籍、出版文刊的种种困难,使一大批红色书籍得以发送到每一个革命者的手中。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1)

(一排左二为张人亚)

张人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才让共产党的精神可以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红色的革命之花,得以开在这片神州大地之上。

长期以来的繁重工作,高度紧绷的精神,终最终让张人亚病倒了。1932年12月23日,时值严冬,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去临近的闽西长汀检查工作。

因为两地相距较远,且一路上多是高山起伏,张人亚在赶路的途中疾病发作,倒了下来。而他这一倒,就再也没能起来。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2)

(张人亚故居)

三、破包惊动中央

张人亚去世之后,1933年的一月七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悼文《追悼张人亚同志》这样评价道张人亚:

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

人亚同志已死了,这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张人亚死后,身在老家的老父亲张爵谦因为消息闭塞的缘故,始终没有接到消息。而他也在坟前苦苦地等着,等着儿子的重新归家……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3)

(正坐中央为张爵谦)

新中国成立之后,已头发花白的张爵谦还在苦苦等着张人亚的归来,他甚至还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在报纸上刊登张人亚的寻人启事,皆是音信全无。

在这种情况下,张爵谦老人也明白了,或许自己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于是,考虑再三之下,他决定挖开坟墓,把自己守了几十年的东西交到共产党的手中。

1951年,张人亚的坟墓在被挖开之后,张爵谦亲自从地底下取出了买了几十年的那个“破包”。

这个破包里包着的正是当年张人亚重重交到他手中的《共产党宣言》、二大党章等一众重要的红色革命文书。

文书取出之后,被送往了中央。随后,这批由张人亚父子保存的革命历史文献被永久保存了起来。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4)

(张人亚保存下来的《党章》原件)

据统计,由张家父子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献一共63件。

其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件等等,从这些文献中,人们仿佛能看见在当时那个黑暗年代,张人亚和一众革命者依然明亮的双眼,仿佛能看见他们那颗跟随着革命而不断跳动的热血之心。

如今,张人亚及其父亲保存的这批文献文书,大多都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永久珍藏了起来。这些文献是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的红色火种,它承载了张人亚对革命的热情,对中国的希望。

这些文献,背后张人亚父子的守护故事,又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5)

(张人亚用生命保存的《共产党宣言》)

几十年的筚路蓝缕,风雨飘摇,张人亚和其他众多的革命者一起,用生命和热血,托举起了一个拥有着红色明天的中国。

四、总结

如今,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张人亚这一个名字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其实,不止张人亚,当年很多为革命奋斗而牺牲的英雄先辈们也都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记住的不是只有上个世纪那段屈辱的历史,还要记住当年为中国不断奋斗的英雄伟人。

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浙江80岁老汉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16)

(张人亚雕像)

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却是先辈们风雨飘摇的一生”。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战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才能享受如今美好的和平生活。

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生平,不应该只用短短数语来进行概括,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的学习和传播。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现,中国已经脱去了上个世纪那副阴暗的外衣了,取而代之的是光鲜亮丽、发展迅速。相信,当张人亚等革命先辈着的英魂飘荡至这片神州大地之上的时候,望着高耸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也会有所感到欣慰的吧。

参考资料:

叶帆. 从共产国际解密档案中探寻张人亚的早期革命经历[J]. 浙江档案,2020(6):48-51.

张玲玲.张人亚——红色火种守护者[J].北京档案,2021,(11):56-58.

张莉.张人亚父子"藏宝记"[J].政策瞭望,2021,(5):21-22.

曹弼绵.张人亚:坚守初心革命到底[J].世纪风采,2017,(2):13-17.

顾小立."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新华每日电讯 2022-07-29,009,草地周刊.

编辑:麻球

责编:林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