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含多少碳水化合物(糖糖类碳水化合物)
我经常科普一个观点:考虑到实际的食用量,糖对健康的危害更甚于反式脂肪——尤其是饮料,许多饮料一瓶之中的含糖量,就接近或者超过推荐的限制标准。
有读者发给我下面的图片:
他很困惑:糖不就是标签上的碳水化合物么,左边可乐中的糖,才占参考摄入量的9%,而右边的冰红茶,更只有3%。是厂家虚假标注,误导消费者了么?
先给出答案:首先,左边可乐标签中的26.5克是指“一份”(250毫升)中的量,这一瓶是“2份”,总的含糖量是53克,而右边的9.7克是指100毫升中的含量,一瓶(500毫升)中的总含糖量是48.5克;其次,这个标注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在计算“营养素参考值”的时候,是把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用后者的推荐摄入量作为基准。这么做虽然有助于消费者忽视糖的危害,但并不违反国标,所以厂家自然是积极遵守国标。
糖、糖类和碳水化合物,被 很多人混淆的概念
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甘蔗、甜菜、玉米、小麦等粮食中提取或者制取的甜的物质称为“糖”。在化学上,人们把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的醛和酮命名为“糖”。在食品和营养讨论中,“糖”一般是指“单糖”或者“二糖”(具体含义后面再进一步解释)。这三个概念所涵盖的物质,有交叉,但并不完全相同。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指碳、氢、和氧这三种元素组成的营养物质。一般而言,它们中的氢和氧的比例是2:1,跟水相同,历史上人们曾经认为它们就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些物质中氢和氧的状态跟水完全无关,“碳水化合物”这个说法并不合理。此外,有一些符合这种组成规律的物质并不是这类营养物质,而有一些此类营养物质并不符合这种组成规律。
糖类:因为“碳水化合物”这个命名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符合科学事实,科学家们试图用一个更合理的名称来代替它。从化学上看,这一类的营养物质是单糖以及单糖缩合而成的,所以把他们叫做“糖类”。在中国的教科书中,“碳水化合物”就被“糖类”所取代了。不过,在食品营养行业(包括监管机构的官方文件中),还依然沿用“碳水化合物”这个说法。而“糖类”,很多时候被混同于“糖”。
叫什么只是一种约定俗成,而它所表示的含义才是根本。不管是叫“糖类”还是“碳水化合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对健康的影响差之天远!
与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名词有以下这些:
糖:英文标签中用“sugar”表示。它们包括单个的“多羟基醛和酮”分子(即“单糖”),以及两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二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是最常见的单糖,而蔗糖、乳糖和麦芽糖是最常见的二糖。而蜂蜜、红糖、冰糖、饴糖、高果糖浆、玉米糖浆、大米糖浆等,则是不同来源的单糖和二糖的商品状态。在消化道内,二糖分子可以快速水解成为单糖。它们可以快速吸收进入血液。不同的单糖对健康的影响不同,比如葡萄糖会增加血糖含量,是糖尿病人的大敌,果糖会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所以,从健康出发倡导食物中限制糖的添加量,WHO的推荐是每天摄入的添加糖供能不超过总热量的10%(最好是低到5%)。对于大多数人,10%的供能大约相当于50克糖。而前面的可乐和冰红茶,一瓶中的含量分别是53和48.5克。
淀粉:淀粉是葡萄糖缩合链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葡萄糖之后吸收。因为消化需要时间,所以淀粉的对于血糖的影响不象单糖和二糖那么大。淀粉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形态,是人体日常消耗的热量的重要来源。
糊精:糖浆是把淀粉水解到单糖和二糖为主的小分子混合物,而糊精也是把淀粉进行水解,但不那么充分,产物分子比较大的产物,相当于“淀粉片段”。在食品中,有的叫做“麦芽糊精”,有的叫做“淀粉糊精”。它们在消化道内最终也分解成葡萄糖,其消化速度比糖慢、比淀粉快,对于血糖的影响也介于二者之间。
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单糖分子(不仅仅是葡萄糖)缩合链接而成的大分子,其根本特征就是不会被人体的消化系统分解。根据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它们被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吸水性好,饱腹感强,但不提供热量,对于减肥和解决便秘有一定帮助。可溶性膳食纤维对健康的好处比较多,比如到了大肠可能成为益生菌的食物,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对于食物精细的现代人,多数人的膳食纤维摄入量都达不到推荐的摄入量。
寡聚糖:寡聚糖相当于小分子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有时候也被称为“多糖”。很多寡聚糖在体内能够选择性地被益生菌利用,有利于体内肠道菌的健康。这样的寡聚糖,被称为“益生元”。
在食品标签中,以上所有的物质都被作为“碳水化合物”来标注。根据膳食指南的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是300克。这,就是前面的可乐标签中,把半瓶当作一份,从而得出其中的糖只占“碳水化合物每日推荐量的9%”的根据。而冰红茶,则是以100毫升为基准,从而到的3%的营养素参考值。而实际上,这个“300克”的碳水化合物推荐量,应该主要由淀粉和膳食纤维来组成。当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的时候,把这个300克作为基准来计算,极其不合理。
因为这种标注方式是符合国标要求的,也就不能期望厂家采取“合理”的方式。在营养标签的国家标准修订之前,我们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能自己练就一双慧眼,不仅要看营养标签中的“碳水化合物”总量,更要看配料表中碳水化合物到底是哪一种——如果是前面列出来的各种糖,就应该尽量减少食用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