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22周年赵丽蓉的悲喜人生(赵丽蓉去世19年后)
如果要追溯中国说唱音乐启蒙元年的话,那一定是1995年。
1995年,春节,一位叫“MaLa Jeze”的女Rapper用一场10分钟的演出让至少6亿中国人认识了什么叫做“嘻哈说唱”,如今看来这场演出所带来的震撼程度是绝对难以想象的。
在那个电话刚刚普及,互联网尚不知在何处的年代,无数的中国人在被MaLa Jeze的舞台魅力所俘获后,冒着初春的严寒,肉身走上街头购买《中国电视报》,然后剪下报上的“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投票表”向电视台疯狂Pick,最终在元宵节的月圆之夜将MaLa Jeze和她的RAP送上了当年度中国电视文艺之巅。并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这场演出被中国大陆90%以上的大小电视台反复播出,其影响力覆盖人群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堪称史诗级别。
而这首足以被载入史册的RAP名字便是小品《如此包装》中的插曲《花为媒·报花名》,其演唱者“MaLa Jeze”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就是——赵丽蓉。
从那一夜开始,上至八十七下至一年级,只要是感受过融合了唐山口音 评剧元素的“丽蓉style”魅力的中国人,就绝对失去了正常念出下面这段词的能力: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我看不出我春打六九头。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儿,我跟不上溜儿,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
也正因如此,唐山一度成为了中国“RAP 小品”的精神圣地,犹如纽约布鲁克林是美国嘻哈之魂。
而凭一人之力将唐山封神的赵丽蓉,更是堪称中国的“前卫女王”。
说赵丽蓉“前卫”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不贴切。确实,凡是第一眼看到这个外表永远笑眯眯的朴素老太太的人,是绝对不会把“前卫”两个字和她联系在一起的,我也一样。
可随着春晚在21世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全民“喜闻乐见”滑向了全民“喜吐乐槽”后,这种后知后觉感便愈发明显,可以说赵丽蓉在20世纪90年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他作品中引领的思潮至今鲜有人能企及。
赵丽蓉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是在1988年,当时她已经60岁,和同时期成名的陈佩斯、赵本山相比算的上是大器晚成。
赵丽蓉首个春晚小品《急诊》
在此之前,赵丽蓉的主要舞台是评戏、电影和电视剧,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86版《西游记》里的车迟国皇后。
还有谢铁骊、赵元执导的电影版《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但这些角色通常只是配角,惊艳有余,回味不足。而真正让赵丽蓉“流行力”全面爆发,最终成为全民主角的还是春晚小品。
“融入流行”一直是赵丽蓉小品的大主题之一,在1995年《如此包装》的那场“RAP盛宴”之后,1996年的《打工奇遇》里赵丽蓉和巩汉林又用一场“battle御膳”,再一次为我们呈现了什么叫做对流行文化的完美解构。
在这场battle中,正直的前民兵排长老太太和奸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流行音乐交锋,从韩磊的《走四方》串烧到京剧《沙家浜》,
然后又峰回路转到谢东的《笑脸》,期间还夹杂了大段饶舌说唱元素的报菜名贯口。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舌灿莲花,没有丝毫无违和感,宛如嗓子里有一个活DJ在打碟混音,在诙谐幽默的同时还四两拨千斤地讽刺了社会负面问题,极为精彩。
而反观近年来春晚舞台上那些生搬硬套网络流行语的套路,与之相比那是相当没有排面,云泥之别一览无余。
更不同于当今春晚什么火就硬搬什么的尴尬,90年代的春晚是赵丽蓉的小品引用什么,什么便会大火。
1998年春晚的《功夫令》里,赵丽蓉用一曲《心太软》唱出了当时社会对独生子女溺爱教育的思考。
这一唱不仅逗笑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是让《心太软》大热了一把,直接捧红了当年进军大陆不顺的任贤齐。
后来在采访中,任贤齐说自己能在大陆成为一线歌手,最感谢的便是两个女人——王菲和赵丽蓉。
“我刚出道时,在大陆的认知度不高,有一次王菲录节目推荐了《心太软》。而这首歌真正被全国观众熟知是源于赵丽蓉老师在春晚小品中的演唱”
而赵丽蓉对流行文化的拥抱,并不局限于中国地区,更是直面全世界。
1999年,世纪之交的中国英语热迅速升温,在当年春晚的小品《老将出马》里,赵丽蓉用一段“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要打招呼喊hello”的“唐山glish”帮全国的少年儿童完成了英语学习的启蒙。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品尾声赵丽蓉盘腿坐在椅子上,用老太太唠嗑的姿势唱出的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这一曲直接惊艳了电视机前数以亿计的观众。
而就当观众们沉醉于赵丽蓉为这个人间所带来的快乐时,却少人知赵丽蓉学歌的过程。
为了能把这一曲英语的《我心永恒》唱好,当时已年过古稀,连汉字都认不了几个的赵丽蓉便请人把英语歌词谐音成汉语读音录到磁带上,每天对着录音机逐字逐词钻研发音,然后和原唱做对比,日复一日,深夜不辍。
可这一曲《我心永恒》也成了赵丽蓉在这个世间的绝唱。
2000年的7月17日,这位曾给十几亿人带来过无限快乐的慈祥老太太因肺癌逝世,享年72岁。
细算下来,她离开我们都也已经19年了。
而这19年来,赵丽蓉似乎又从没有离开我们。
打开电视,她的小品是各个地方台周末节目单的首选之一;坐长途客车,司机的车载小电视里永远有她的作品合辑;就连打开视频网站,“赵丽蓉”三个字所带来的点击量也是几千万级别的……我们时不时就能在某个生活的角落里,听到她用极具辨识度的唐山口音说英语、念顺口溜、唱rap,然后驻足听一会儿,就被《英雄母亲的一天》里“司马缸砸缸”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
被《打工奇遇》里“慈禧”手中的一块抹布扫去不开心。
也就是在这19年里,在赵丽蓉小品“拥抱流行”的表面之下,一些不易察觉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开始慢慢显现出来,并在我们一遍遍地笑过之后愈发的耀眼珍贵。
1994年的小品《吃饺子》里,赵丽蓉的孙子年夜饭不想吃饺子,而是改吃窝头。赵丽蓉扮演的奶奶对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很是不理解,但她并没有靠家长的权威否定了孙子的想法,而是用祖孙间的一场辩论表达了自己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只要你用道理说服我,年夜饭不吃饺子改吃窝头也没问题。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表达的权利”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这个观点,赵丽蓉的小品24年前就想明白了,而反观2019年的今天,我们很多人似乎还做不到这一点,动辄用“三观不正”去给不同的声音扣帽子,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赵丽蓉这种“尊重他人”的思想,不但体现在作品里,更体现在作品外。
1994年,赵丽蓉因为关节炎导致膝盖疼痛,本来不想再登上春晚舞台。可面对当年春晚导演由二群的登门求贤,她还是选择了重新出山,她的理由很简单:
绝对不能让春晚观众吃剩饭。
所以1995年春节才有了《如此包装》这样的精彩表演,即便演出到最后赵丽蓉的膝盖已经疼痛到了支撑不住身体,跪倒在台上。
而这一跪正是赵丽蓉对“绝对不能让春晚观众吃剩饭”这句话的最完美诠释,也是对她亲笔写出的“货真价实”四个字的身体力行。
更是对当年小品里映射出的“没有真正实力,只靠虚假包装”忽悠观众的演艺圈乱象的实力嘲讽。
而在“各种人设遍地”的今天看来,这种嘲讽依然能量满格。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到了今天依然怀念赵丽蓉。
她不为名利,在拥抱流行的同时却不在流行中迷失,独立思考,坚持着自己的“货真价实”,用举重若轻的幽默讽刺人间的弊病,传达平等、尊重和相互交流。
赵丽蓉,比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更挺立在时代思想的潮头。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