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魏武卒(齐国兴于马陵也衰于马陵)
齐魏马陵之战,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对于损失了十万武卒的战败国魏国而言,其走向衰亡已是必然;而对于战胜国齐国而言,其实也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惹了不少麻烦。我们先来看此战中几位主人公的结局吧……
- 齐国主将田忌:
马陵之战胜利后,田忌本以为会有一个风风光光的凯旋仪式在等待他,却不知道他的盖世奇功已深为齐相邹忌所妒,结果还没回到国都就被诬陷谋反,只能灰溜溜的逃到楚国,至齐宣王时才被召回齐国,但已老迈,毫无意义。
图:电影《战国》田忌剧照
- 齐国军师孙膑:
马陵之战后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跟田忌去了楚国),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孙膑兵法》89篇,另附战图四卷,可惜不肖子孙竟让它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失传了(曹操就没见过)。于是从隋唐起学问家们开始质疑孙膑和孙武是否为同一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残简440片30篇共一万余字在山东银雀山出土,千年聚讼,终于大白天下。
《孙膑兵法》是一本好书,它不仅讲兵,而且讲道,甚至还包括法家和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特别是其中“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贯穿全书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常具有进步性。由此可见孙膑不仅是个优秀的名将、军事理论大师,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他比庞涓强太多。
- 魏国主将庞涓:
马陵一战,庞涓战败自杀,从此被后世看作一个愚蠢自大、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无耻小人,遗臭万年,为天下所笑。
有意思的是,千年之后,极具娱乐精神的陕西人竟将孙膑庞涓这对生死冤家硬配成搭档,并肩合作为人家看起门来。在画中,孙膑骑鹿携拐杖,庞涓骑马举双刀,真是一对有趣的门神。
- 魏国主将太子申:
马陵一战,太子申被俘,后不堪其辱,在齐国自杀。魏太子之位遂易手于公子赫。
- 齐国国君齐威王:
马陵一战,齐军大破魏军十万,杀庞涓,虏太子申,从此军威震天下,代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齐威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36年),齐将田婴使于韩、魏,韩、魏归服于齐。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惠王,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变服折节(去王服自降身份),与韩昭侯一同到东阿去朝齐。
齐威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35年),魏惠王又去朝见齐威王,齐威王开始不会他,他便等候在齐国鄄地,穿着囚服,把自己囚禁在草屋中,净身斋戒,并派人大举贿赂齐将田婴,终于说服齐威王再次接受魏惠王的朝拜。
魏惠王也是一个奇人,骄傲起来不是人,卑屈起来更不是人。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又再次率领韩国及其他小国诸侯,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膝县东南)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魏惠王如此殷勤,其实也是一个阴谋,他通过此举将天下对准自己的矛头成功转赠给了齐威王。果然,该年南霸天楚威王便因恼恨齐威王的威风,发兵攻打齐国,结果两威相争,齐军大败。齐威王的霸业由此变成了一个笑话。而这次霸业未成蚀把米,也导致齐威王之后的齐君作出了错误的战略选择;齐国富而不强、韧性不足,难以进霸中原,所以本应采取“均势战略”,即对其而言,没有谁是固定的盟友或是敌人,他们只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有谁强大到有可能统一天下,齐国就要及时联合其他国家,群起而攻打这个强国,就跟最近几百年来欧洲大陆英国做的那样,这也是确保外缘国家战略安全的最好办法;然而齐国因为没有在马陵大胜之后取得令人满意的战略利益,从而逐渐走向了这个战略的反面,跑去吞并弱小的燕国和宋国,结果导致列国群起反噬,齐国被严重削弱并瓜分,最终一蹶不振。
- 魏国国君魏惠王:
马陵一战,魏惠王不止失去了最精锐的十万武卒、最重要的国家接班人太子申、以及最顶尖的名将庞涓。他更失去了人生的斗志与希望。
我们都知道,自吴起改革军制后,魏军走的就是职业化的精兵路线,其士兵甄选的淘汰率极高(必须身穿三层甲,头戴盔,腰配剑,肩扛长矛,再背一张12石的强弩,带五十支箭,背三天口粮,差不多要负重几十公斤,还能半日行进一百里,才算合格),之后还要不断地训练,培养的成本高、周期长,这种精兵打起仗来战斗力非常强,可一旦遭受重大损失,魏国在短时期内就再难组建起一支具有同样战斗力的武装了。魏国的霸业,已注定就此终结。而魏惠王年纪本就不小,再加上此丧军之辱、丧子之痛,从此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吕氏春秋》一书甚至记载,魏惠王在晚年甚至有将王位禅让给国相惠施的想法,也不知是真是假。
图:电视剧《大秦帝国》 魏惠王剧照
与此同时,秦国趁着中原混战无暇西顾的这宝贵二十年,加紧变法,终于大成,至秦孝公和商鞅临死前三年也就是马陵之战结束的这一年(公元前341年),秦国正式宣告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没有想到,中原争霸最后的大赢家竟然是西边儿的“乡巴佬”秦国。齐国辛辛苦苦了半天,却只得其名而让秦坐享其实,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
笑到最后,笑的才最美。
同年也就是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五月,齐将田婴伐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九月,秦卫鞅伐魏西境,;十月,赵国伐魏北境。魏军皆败绩。魏国大将公子卬被秦军所俘。
马陵大战一结束,原霸主魏国马上变成了各大国竞相攻击的目标,可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要谁一旦摔倒,就立刻会被群狼撕成碎片!
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秦魏战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魏军再次大败,主将魏错被俘。
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决定改元,妄图去除衰气,拯救魏国日暮西山的国运。
魏惠王更元五年(公元前330年),秦将公孙衍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将龙贾,歼灭魏将四万五千人,魏国被迫将西河郡全数献给秦国,当年吴起的预言成真了,秦国至此尽占崤函之险,横空出世,东向以临天下。
至此,魏惠王任内,魏国已有六位军事统帅先后被敌国俘虏过了,他们分别是公孙痤、庞涓、太子申、公子卬、魏错、龙贾。丢人哪!
魏惠王更元七年(公元前前328年),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陕北延安到榆次一带)献给了秦国 。
图:魏惠王给秦惠文王驾车
马陵一战,标志着魏国自三家分晋以来七十年的霸业就此泡汤;而西河与上郡广大土地的丢失,则标志着魏国大国地位的终结。从此以后,魏国一日弱过一日,一年衰过一年,无论怎么折腾,依然头都不回地朝亡国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史家评论,魏国的衰落,在于人才的流失和战略的失误,照我看,魏国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曾让它无敌于天下的武卒制度。武卒制度有其进步性,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武卒乃重甲步兵,装备很费钱,且武卒是职业军人,不参与生产,还全家免除赋税,长期这样下去,会国力不支,所以荀子在《议兵》一文中就曾称之为“危国之兵”。而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武卒的数量或者服役期,但是很显然,魏惠王并没有这么做,到了他儿子魏襄王时还不这么做,襄王甚至还重建了二十万武卒,但武卒的培养周期很长,所以这二十万武卒作战力远不如前代,但耗国力的本事却依然不小,魏国在国土日缩的情况下还盲目发展军事,这只能加速它的衰亡罢了。
图:魏武卒
魏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26年),韩赵联兵围攻魏之襄陵,魏惠王不得已向韩赵求和,是年五月,魏惠王会韩威侯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
可怜魏惠王,原先付出了血的代价率先称王,到最后却不得不四处礼拜尊别人为王,悲哀啊悲哀。
魏惠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控制魏国,要废除魏太子而将流亡于楚的魏公子高送回魏国立为太子,命柱国昭阳进攻魏襄陵,占据了八个邑。襄陵这片七十年前被魏文侯强夺去的军事重镇终于重回了楚国的怀抱。
可怜魏惠王,当年多么的不可一世,现在却连自己的内政都要遭人干涉了,悲哀啊悲哀。
同年,秦又伐魏,攻取大城曲沃(当年晋国的“龙兴之地”,位于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可怜的魏国,接连丢人,接连丢地,综合国力持续衰退,天下魏国独霸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接下来的历史,是属于秦国崛起、诸侯均势、合纵连横的时代。
我们发现,魏国其实有点像欧洲的德国:德国也是中世纪开始时由“超级大国”法兰克王国分裂成法德意而来,一如三家分晋;而德国所处地形,也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平原,与魏国所面临的地缘困境一般无二,所以德国一旦遭遇东西作战就必败无疑,而魏都大梁也会屡次被齐军轻松兵临城下。更由此可见,魏惠王当初没有选择全力灭秦,错失将国力优势转化为地缘优势的机会,是多么的失招!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一生跌宕起伏,享受过近乎天子的尊荣,也遭遇过丧权辱国的暴躁老人魏惠王魏罃在大梁黯然去世,太子嗣即位(之前的太子赫已被长寿的魏惠王活活熬死),是为魏襄王。
魏罃一共活了八十二岁,在位五十一年,是战国时代最长寿的国君,他这长长一辈子,可以说是亲身承受了魏国由盛转衰、齐秦强邻崛起等诸多不幸,他好苦好挣扎。《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魏惠王晚年接见孟子时苦涩的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图:孟子见梁惠王
有时候,活得太长也不是一件好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