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的场景(鲧禹治水沣渭禹都咸阳)

漫谈鲧禹治水沣渭禹都咸阳

作者 赵志愿 张根劳

391阅读文学作品2022-6-27 09:29

导读《山海经》载:“古华山之名最遥,远远望去,华山即花,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远望去,又若花状。”。中华之华源于古华山,古华山是中华民族之根,即是古华山之下的华胥氏,女娲氏,伏羲氏,地典氏,少典氏,有娇 ...

《山海经》载:“古华山之名最遥,远远望去,华山即花,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远望去,又若花状。”。中华之华源于古华山,古华山是中华民族之根,即是古华山之下的华胥氏,女娲氏,伏羲氏,地典氏,少典氏,有娇氏等创立的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为代表的三皇,创造性的发展了华夏文明,华即夏,夏即华,主要集聚在以古华山为中心方圆五千米范围内的河南西部,甘肃东部,陕西大部的古代小九州,即华夏神州即赤县神州。中国历史学家《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指“:华夏是古代部族三大集团之一,是伏羲太昊,炎帝神农与黄帝轩辕所代表的西部民族,位于雍梁之交的华族,就是依古华山而居的民族,故曰华族(章太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禹帝有姒氏,同为西方之帝,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发展状大的人文始祖。

鲧禹治水的场景(鲧禹治水沣渭禹都咸阳)(1)

如《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咸。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故也。"“炎帝神农氏,生于蒙浴,长于姜水,葬于首阳山泰陵"(宝鸡)。如《国语》《水经注》:“黄帝生于天水东七十里轩辕谷”。长于(武功)“漆水为姬姓,十五岁封于青要山有熊国,"“后陡崆峒,洛水,阴山,桑干河,遂鹿,万灵明庭。"《史记》:“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咸阳北),所谓寒门谷口"(咸阳北郑国渠首)。《书经》曰:“华山为黄帝会群仙之所,而出名"。黄帝铸鼎成仙嵯峨飞天,死葬桥山(黄陵)。《国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同为少典氏附宝之子,炎帝神农氏为兄,黄帝轩辕氏为弟,二人同在伏羲氏辅佐下登上帝位。” 如《帝王世纪》:“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如《史记》“黄帝崩,少昊立为上帝金天氏"。“都华岳(庙)宫于华山之下。”《淮南子》“西方之极,少昊收之,代黄帝而有天下号金天氏。"《帝王世纪》载:“少昊修黄帝之法,在位百年,死葬云阳。" 《左传引夏书》“北方之极,颛顼少昊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黄帝颛顼亦同为西方之上帝。”颛顼之墟(乾县好畤)。《国语》“少昊之衰,九黎民德,民神祭礼,不可方物,夫人作亨,家为巫吏,无有要挚,民匮不礼,尚而不如……颛顼受之,乃命南氏重氏,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为绝地天通(石峁)"。如《书,吕刑》:“皇帝即天上之帝,然此皇天上帝,实包括黄帝,颛顼二人言之。"颛顼78崩,帝喾高辛氏继之。 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昌意之孙,都西宫豳(彬县有遗址)《世夲帝系篇》:“喾,黄帝之曾孙,15岁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功封高辛氏,他执中狱天〈石峁),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顺从,为五帝之一。"《世本帝王篇》:“帝喾,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有邰氏女,曰姜嫄,后生后稷(周),次妃有缄氏,曰:简狄而生契(商),次妃陈绛氏,曰庆都生帝尧(陶唐),下妃嫩氏,曰常仪生挚”。帝喾63年崩,葬洽水。

帝尧陶唐氏,帝喾次妃陈缄氏之子,生于有邰丹陵(武功),长于亳七岁(尧都村),十三岁封陶唐。巜左传引夏书》云:“陶唐夲在冀方为夏灭,则陶唐地名亦在西北,此亦颛顼与尧同为西北民族之种之证也。”“又黄帝颛顼亦同为西方之上帝耳。"《山海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系鲧也。”《玉海》:“南山大谷凡六,有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别,古骆谷道河水发源于太白山(招摇山)北麓,一路流来,汇集九条山脉溪水为九龙汇一叫九龙口"。自陕西向南沿骆峪谷水傥水河合至洋县,是关中至汉中最捷径通道,骆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陕西文史》“鲧是轩辕黄帝第三个儿子骆明封地,史称骆国。"古骆国故城位于骆峪水库西则,为黄土夯成方形,占地十亩,古骆国记载石碑高3.5米。1958年修水库被砸碎,烧了石灰,原古骆国遗址全淹水下。骆明里鲧的父亲,也是治水大禹的爷爷。《陕西文史》:“骆明是骆国君主,是大禹祖父,是中华民族先驱之一,"鲧娶帝喾三女为妻生大禹,后稷为大禹大舅父,帝尧为大禹二舅父,商契为大禹三舅父,挚为大禹四舅父。"“周至县属于骆国八百年”。 据《华阳国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黄帝娶西陵(四川盐亭)螺祖为妻,发明了养蚕技术,史称螺祖治蚕,奠定了中华文明纺织业苐一人”。“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女,生子韓流,封其庶于蜀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与焉。" 黄帝二子昌意之子韓流之子与黄帝三子骆明之子鲧有着特殊关系,他们为了打通骆峪之道路,开凿南山栈道,这在中国交通史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著名桥梁建考古专家茅以升,评价鲧的发明,“它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齐名土木工程,今之石灰就是困惑于学界千年之息壤,是鲧氏一族,在开凿南山栈道火烧水激中的附产品白灰,是人类建筑史上装饰材料一大发明"。“息壤是用竹,木,藤所编织的网状结构,里边装满石块,起着大埧堵水的作用,今人用铁絲钢筋等做成,为之千絲笼起着建水库拦河大坝作用。秦代蜀太守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和郑国修郑国渠,以及以后大江大河水利工程,收及防洪建丁字坝都用这项技术,依然能看到历史上鲧伟大发明的影子”。

鲧禹治水的场景(鲧禹治水沣渭禹都咸阳)(2)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实际上是华夏文明,古渭河这里是黄河的故道,古老黄河就是从刘家峡,经过天水,宝鸡,西安流过三门峡,东到大海。由于冰川地壳运动变化,六盘山和鸟鼠山合而阻断了古黄河,东条山和熊耳山合阻断了黄河流向大海之路。从此古代小九州形成了一大涡,由西山来的水和由西河东来的水,合霸洛河之水全部流到小九州的涡叫汭,周围四海,以西叫西海,兰田叫南海,西汾河叫东海,桥山北叫北海,中间咸阳十里长峡为中心。成为天地之奥区,神州之奥腴,天下之中心华中。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才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才有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民族团结。由于小九州十里长峡的水越来越多,又加之帝尧时期长达二十二年的洪水泛滥,才有了中华文明鲧禹治水的渭河文明。所以说从最早人文始祖华胥氏到女娲氏,到三皇五帝,最后到夏商周秦汉唐这些历史的王朝,这真正代表中华文明历史的主流,名垂千古,流传至今。 《孟子,滕文公》:“古尧之时,天下犹平,洪水泛泛滥于天下(22年),草木易茂,禽兽繁殖,五谷丰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首多于中国”。《山海经》“尧命鲧攻程州之山"。建程(成)阳。解:“如周书称,周王宅程,程州即文王卒之毕程。成程同意,成阳即程阳"(咸阳)。《鄱阳记》“尧九年大水,人居避水"。《周书度邑》“尧自洛汭于伊汭,居易无固,其夏之居"。解:“盖尧遭洪水,使鲧治之,用力虽勤,而洪灾实未能澹。而禹之后,我族乃渐西迁"。如《吕览》曰:“自伊洛之域渡(黄)河向北,则入(黄)河东(山西),更渡(黄)河西迁,即雍梁之境,禹之遗迹,在西方甚多"。帝尧看到妹夫鲧建好成邑,如《呂氏春秋》:“尧作游成阳"。看到鲧攻程州之山,建成(程)阳有功,就将“鲧封为崇伯,为(小)九州之伯"。如《国语》“鲧封崇伯为崇伯鲧"。就是现在沣河东太平村夏朝遗址。尧然后召开三山四岳和众位诸侯国酉长商议治水之事。尧问他们道:“我请问大家,如今洪水涛天,浸山灭陵,老百姓忧愁日子过不了,有谁去治理洪水解救人民的痛苦呢?四岳和在座诸侯酉长,都建议让有经验的鲧去最好。帝尧摇了摇头说:唉!那个人恐怕不成吧!那个人(鲧)只顾自己意见,不顾群众意见"。四岳说:“除了他之外再也找不出苐二个人了,还是让他去试试吧”!帝尧只好同意。于是鲧当时就被调去治理洪水。 公元前2166年,使鲧治水,鲧用自己修栈道,火烧水激和息壤办法,筑大堤堵山粱,整整九年,用力虽勤,堵了这边,洪水又冲了那边,未能澹平,还是给人们带来灾难。当时尧帝举舜,还派后稷和舜来调查自已鲧治水失败之事,鲧非常生气,心中愤愤不平。《吕氏春秋》“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主之道为三公,现在臣己得地之道?应该令臣做三公,何以不以臣为三公,反叫舜这匹夫作帝!”帝尧见他胡说,亦不遇他争辩。但舜登上帝位后,以鲧治水不力,令祝融将鲧斩之羽山。鲧知道此消息,叹声气道:大丈夫岂能偷生,就跳进大山活活俺死。

鲧禹治水的场景(鲧禹治水沣渭禹都咸阳)(3)

崇伯鲧死后,尧封舜为崇伯,举泽(咸)之阳授其政。《呂氏春秋》:“昔者舜荐禹为司空,禹不敢怒反而事之,官为司空,以遍水漆,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窃气不通以重帝心"。这时古华招摇山(太白山)出现五星联珠,天助大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大禹吸取了父亲鲧的经验教训,导水必先导山,他和后稷,伯益终南惊物,荆岐即旅,走遍了南山,乌鼠山,岐山,荆山,汧水,不怕动物野兽,察看地形,开始导山疏水。如《史记,禹贡》:“治粱至岐,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弱水即西,泾属渭汭,漆沮即从,沣水悠同,导汧至岐,至于荆山逾河”。如《孟子离娄下》:“大禹治水,三过(户县禹王村)其门不入"。后稷也三过(有邰)家门不入,传为佳话。如《禹贡》:“禹敷土"。于卸贤注:“禹以息土滇洪水,以为中国九州,水中可居者"。《史记,五帝夲记》:“夫而居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注:“帝王所都之中,故曰中国"。如《左传》:“芒芒禹绩,画为九州,经辟九道"。解:九道为八水绕长安的八条河及黄河。巜国语,鲁语》:“即鲧为九州之伯,后土能平九州,有崇伯鲧和崇伯禹之说,始于此有矣。这才有了如《逸周书》:“昔后稷,维帝之言,播万谷,登禹之绩"。如《尚书》:“周徒禹之迹"。和《秦公殷里》:“秦鼎宅禹绩"。 公元前2183年,禹在四岳和后稷伯益辅助下,八年取得了小九州治水丰水东注的胜利,帝舜举禹于阴方(矩阴山)授其政,天下平。史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彼彼南山,维禹之甸"。“亦亦梁山,维禹之甸"。“古人皆云禹都咸阳"(诗经注)。《左传》:“夏有扈,古扈国址,就武功,扶风(咸阳),户县禹之都"。就是考古出土的沣河东太平村夏遗址。就是崇伯鲧和崇伯禹未立夏朝前的都城,这是留给陕西人的瑰宝,堪待开发,造福与民。如《呂览》“禹之遗迹,在西方1(咸阳,户县,武功,韩城,禹门中)众多"。《尚书,大禹漠》:“舜便在一次会上,称赞大禹治水有功,又能勤劳国事,而勤俭于崇,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有一次,舜问禹,你有什么好主张,讲一讲吧!大禹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有每日孜孜于自已的职务罢了”。 丰水东注,将十里长峡之水疏通黄河故道入海,人们将这条河都叫禹河,大禹认为不可,这是大家的功劳,我不能独占,后稷是农田氏,这里为上腴之田,后稷教稼大家种田,就以上为田,伯益教大家养家畜牲口和家禽,老百姓才有了肉吃,下就为肉(月)。我主要任务就是评水土,水为三点水为旁首,三而合一就是个渭字,所以大家都把渭河叫禹河。 大禹和后稷伯益总结了八年在小九州,丰水东注疏通的经验,便开始了大九州的平水土工作,采用诸侯酉长河伯制,短短三年,就完成了大九州全部平水土任务。如《尚书》:“后禹别(小)九州,随山潦川。任士作贡,作禹贡"。如《禹贡》:“禹贡(大)九州自冀州始,东渐于海,西彼流沙,朔南暨,声教文讫于四海"。“于是帝赐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始为大九州”。如《史记,夏夲记》:“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四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避辞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向朝天下,国号夏,姓姒氏。今考古三星堆,有金沙夏人効祭禹父鲧,夏祭法曰:“夏后氏缔黄帝而郊鲧,祖颛项而宗禹"。其中一人像展现鲧所经历的十种人生历程,导致其终身受十苦不得善终的十貌,忧郁,贪贱,委屈,弃损,亡利,失意,刑戳,诛罚,死亡等十终人像怀念禹的父亲崇伯鲧。给留后人留下任人做事的前因后果……及警示。(赵志愿 张根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