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葬花有几个情节(红楼梦系列之黛玉第一次葬花背后的秘密)

#真知新坐标#​#红楼梦#​

有人把《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被称为“最美的行为艺术”,也有人认为葬花的中心思想,体现的是林黛玉的自我认识,对此我不敢苟同,大胆剖析一下黛玉第一次葬花背后的深层含义。

先来亮明我的观点,黛玉第一次葬花暗指甲申国难,是对明朝亡国的哀悼。有人一定会嗤之以鼻,请看完再嘲笑不迟。

红楼梦黛玉葬花有几个情节(红楼梦系列之黛玉第一次葬花背后的秘密)(1)

黛玉葬花

先来梳理一下第一次葬花过程的关键点及其含义: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点明时间,说的是1644年3月15日-19日(阴历),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包围,19日北京城破,崇祯帝自杀殉国,大明一统江山结束。

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正看到“落红阵阵”,文中以红代朱,落红阵阵,正是随着崇祯帝自杀殉国,朱明王朝一代代陨落,终归尘土。

却见黛玉来了,肩上扛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正要去葬花,还没开始葬花,遇到宝玉,跟宝玉一块读《会真记》,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这里读的是《会真记》,而回目里用的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到底读的是《西厢记》还是《会真记》呢?

红楼梦黛玉葬花有几个情节(红楼梦系列之黛玉第一次葬花背后的秘密)(2)

宝黛共读西厢

结合后面引用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可知应该是《西厢记》,那作者为什么写作《会真记》呢?《西厢记》和《会真记》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故事情节大致相同,都是讲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取材于《会真记》有所改编。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会真记》的主角是元稹,在书中元稹是一个对痴情的莺莺始乱终弃的负面形象,是元稹的亲身经历,故事结局是悲剧,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西厢记》中张生却是一个信守诺言,洁身自好的正面形象,是《会真记》基础上改编的故事,故事结局是大团圆,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这里作者故意漏出这么大的一个破绽,主要是提示读者,《西厢记》的背后是《会真记》;表面是故事,背后是真实;表现是喜剧,背后是悲剧。《红楼梦》的背面是风月宝鉴,表面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背后,是白骨如山,明亡清兴的血泪历史。

红楼梦黛玉葬花有几个情节(红楼梦系列之黛玉第一次葬花背后的秘密)(3)

宝黛共读西厢

再看这里的十六出,影射明朝从朱元璋到朱由检的十六代帝王,崇祯帝朱由检自杀殉国,十六代王朝至此结束。所以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葬花之前。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惹恼了黛玉。多愁多病身用来形容黛玉还比较合适,形容宝玉就有点牵强;“倾国倾城貌”形容黛玉的稀世姿容自然是很恰当的,为什么黛玉非常生气,还说宝玉“欺负”她呢?

红楼梦黛玉葬花有几个情节(红楼梦系列之黛玉第一次葬花背后的秘密)(4)

倾国倾城林黛玉

作者这里又借用这一不合常理的情节提醒读者思考,这是一场 “倾城倾国”的祸事,北京城破,崇祯帝自杀殉国,可不就是一场倾城倾国的祸事吗?

宝玉看黛玉急眼了,向前拦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这里的癞头鼋,大忘八和“一品夫人”也是有深意的,友友们,你们觉得有何深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下回再来分解。

#我要上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