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

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是我们人生中每一年春节后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1)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古人开始脱掉厚厚的冬衣,收拾心情准备新一年的辛勤耕作,同时祭祀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子孙平安顺利,福寿延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如今的我们虽然不用再为稼穑收获而向祖先祈福,但能有个假期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里走出来,到郊外,到旷野,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和祖先沟通,倾诉一下无人可听的心事,既是一种舒缓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放飞自我的轻松,尤其带着妻儿老小回归自然,更是促进家庭和谐好机会。

清明节早已得到了我们的认可,都早早期待那一场绵绵春雨┄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2)

究竟清明节是怎么回事呢?清明节,上巳节,寒食节,三月三都是一个节日吗?分别具有什么意义?

首先需要说清楚的是,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清明节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物候学”层面,一个是“民俗学”层面。

首先说“物候学”层面的含义,所谓“物候学”,根据《中华大辞典》和“百度百科”的介绍,“物候学”是一个现代的说法,来自希腊语“phaino”(显现,显示)和“logos”(学习)。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就已经编制了农用物候历。英国马香家族子孙五代,从1736年起到20世纪40年代止,对植物、候鸟和昆虫等27种动植物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记录。这是欧洲年代最长的物候记录。18世纪中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著《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了物候学的任务,物候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有18个点的观测网。他是欧洲物候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一个物候观测网。他选择34种植物作为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测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学生伊内接替。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陆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在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领导下,1962年,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为了统一物候观测标准,1979年又出版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逐年汇编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并写出《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现已收录于人教版初二上的语文书中(精读课文)。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3)

竺可桢教授

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冰天雪地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4)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和《礼记·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物候历了。而《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历书。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婺州)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和萱草等2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的近2000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天历》,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导农时的月历。显然,廿四节气就属于物候学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我国中原地区一年四季的气侯变化和季节时令的轮回。

相传,我国在上古时代已定出年岁及天干地支。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这一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干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

据文献记载,商朝时,定出仲春(清明节)、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公元前104年的汉代期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融合入该历法。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形成阴阳合历。清明节作为最“特殊”的节日之一,在廿四节气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而在民俗学上,才能真正显示“清明节”的特殊性,其中包含着浓重的人文色彩。其实在唐宋之前,历史上还有与清明节日期接近的上巳节和寒食节,当时三节并重。

先说清明节,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利用各种手段逼迫太子申生自杀。申生有个弟弟叫重耳,为了躲避灾祸而流亡他乡。流亡的过程极为艰苦,大多数臣子都陆续离开了,只有几个人忠心耿耿,其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的快要不行的时候,介子推将腿上的肉割下来一块给重耳烤着吃,救下重耳。十九年后,历经磨难的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昔日与他患难的大臣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割肉救他的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心中有愧,就让人去请介子推来朝接受赏赐。可是差人去了多次,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自己亲自前往看望。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发现介子推早已带着年迈的老母亲进了绵山隐居。晋文公派兵上山搜寻,也没有找到。这时就有人献策,“我们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就一定会逃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烧山。山火熄灭以后,却没有看到介子推出来。上山搜寻时,在一个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了死去的介子推母子。晋文公安葬介子推母子后,发现介子推身后有个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写了两句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必然为后人附会,因为七言诗句据考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5)

介子推塑像

晋文公痛心疾首,为了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附近地区称之为“介休”。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烧山的这一天也只吃寒食,并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上山祭拜介子推,发现那颗柳树已经重新漫开枝叶,晋文公将柳树取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的起源,并非为介子推的故事,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周礼》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是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先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接着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又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节日。

到了晚唐时期,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再说“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就是对这一活动的最好描述。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6)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7)

古人所绘上巳节活动

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有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节日。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中所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到了宋元以后,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复见于文献记载。但这一风俗直到今日仍然保留在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仍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古今关于“清明节”的诗文记录实在太多了,数不胜数,但是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相信仍然是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8)

清明时节,细雨纷飞,虽说春回大地天气渐暖,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扑面不寒杨柳风”,但在路上跋涉的旅人,却被这淫淫细雨漫漫长路弄湿了心情,天色渐晚,疲寒交加,迫不及待地需要休息,需要一口热酒来温暖这寂寞寒凉的旅途。李易安词中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因此旅人迫不及待地询问街边的牧童,酒家何在?

又是一年祭清明(古往今来话清明)(9)

当目光随着牧童的手指看去,发现那一片笼罩在朦朦雨雾中盛开的杏花林,以及那若隐若现的屋檐和酒旗时,这细雨中仿佛就蕴含了美酒和家的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