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黑米的正确吃法(营养上佳却因口感差难消化成杂粮)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周劼 通讯员蒋朝常)9月26日下午,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沉湖镇沉湖基地,农民们喊了一声“开镰喽”,两台收割机并排开进稻田,开始了今年的水稻收割。与寻常不同的是,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淡墨的痕迹,这次收割的不是白米稻,而是可以当作主食的米饭型全谷黑米稻。
26日,在汉川市沉湖镇沉湖基地,收割机正在收割黑米稻。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收割现场也是湖北洪山实验室重大项目暨双水双绿黑米主食化产业观摩会现场。作为黑米主食化研发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说:“我希望稻米不再是几千年来单一的人体能量‘提供者’,而是全面健康的‘守护神’。”
300亩试验田里今年首次种植了主食化黑米稻,经受了干旱高温天气考验,陆续进入成熟期。半人高的稻禾穗大粒沉,丰收在望。据种植者估算,亩产量可达到1000斤,与一些主粮的亩产量相当。
为什么要把香喷喷的白米饭变成黑米饭?张启发介绍,我们日常食用的白米一般都是精米,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80%的营养。以白米为主食,除提供人体所需能量,其他作用有限。而黑米富含花青素、不饱和脂肪酸、谷维素、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控血糖、抗衰老的功效,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
湖北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现场拨下稻穗察看黑米长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人类食用黑米的历史很长,全球很多地方都有黑米,中国的黑米种质最丰富。即使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很少以黑米为主食。其原因在于,黑米虽好,食味欠佳,而且粗糙,更难消化。所以,数千年来,老百姓只把黑米当作杂粮。除煮粥或做甜点外,黑米并非盘中餐,是食谱里的“稀客”和“配角”,其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很少。
能否扬长避短,培育出口感如白米、营养价值又不损失的黑米品种?2008年,张启发看到了国外关于花青素“延年益寿”效用(抗氧化)的最新科研进展,大受启发,转而对富含花青素的黑米念念不忘。10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一直将黑米作为稻米研究的新方向,努力培育既健康又好煮好吃的黑米,让餐桌C位上“黑白”相间。他们广泛搜集全国各地的黑米品种,终于在2018年利用在云贵高原发现的优异黑米种质培育出黑米新品种“华墨香”。“华墨香”具有高产、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等特点,尤其具有良好的蒸煮特性和适口性。由于好种、营养、美味,“华墨香”于2021年“走”出实验室,开始小规模试种。今年,南至广东,北至东北,尤其在湖北汉川、监利、石首等地,“华墨香”得以大规模试种,总面积超过6000亩。
位于湖北省汉川市的黑米生产基地,500亩黑米稻田迎来丰收,开始收割。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吃黑米有益健康,也要用健康的方式种植它。这次开镰收割的汉川试种田里的黑米稻,就是他们结合“稻—鸭—虾模式”而探索出的绿色种植之路的成果。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顾泽茂介绍,具体做法是,3月份养虾,6月份收虾种稻,虾粪肥田,稻子长成,放鸭子吃虫除草。稻、鸭、虾三者“互惠互利”,形成水稻与水产的复合种养。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渔药、精准饵料的“三不一精准”生产规程。这被张启发称作“双水双绿”,即绿色水稻、绿色水产。
绿色的黑米走上餐桌,不仅促进营养健康,还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益。据测算,一年下来,通过“稻—鸭—虾”套种套养,每亩可收获小龙虾300斤、黄鳝和泥鳅60斤、鸭子12至15只、“华墨香”黑米600斤,亩产值超过2万元。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