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上最多的虱子(仪凤门内男子街边捉虱子)
这是一组清末时期拍摄的老照片, 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位叫阿尔贝· 肯恩(Albert Kahn)的法国旅行者。
1909年2月,他从汉口乘船沿长江前往上海,中间曾在南京做过短暂的停留,期间拍摄了一些照片,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金陵下关地区的真实景象。
南京下关
1909年,从江面的船上眺望下关河岸,由石头垒砌的防波堤已经出现坍塌,岸上的建筑大门前挂着英文的招牌,靠图片左侧,是一门带有垛口的围墙,不知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
江边路
下关的江边路,两辆大木头轮子的人力车停在路边等待客人,旁边站着几名士兵,他们都是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的部下,两年以后的辛亥革命期间,他们跟随统制向盘踞在南京的清政府发起进攻。旁边的三层建筑是一座江边酒楼。
金陵大酒楼
接近中午时分,江边路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因为靠近码头,上下船的乘客都都需要从这条不宽的马路上经过。在酒楼下前的街道上,行人、马车和人力车搅在一起,非常拥挤。
女乘客
坐在马车上的三名妇人,穿着月白的布棉袍,在脑后挽着发纂。注意看她们乘坐的马车,车架和轮子都是木头制作的,有两小两大四个轮子,上面搭有遮阳棚。这种设计显然是受到俄式马车的影响。
惠民河
枯水期的惠民河,狭窄的河道上停满了木船。河岸边搭建的简陋茅屋是船民们临时的住所。往远处眺望,是横跨在河道上的惠民桥。当时是惠民桥还是木结构的,192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
下关街道
下关的一条街道,并不是十分热闹,街头站着聊天的几个人应该是住在这里的居民。街道一侧是一家客栈,字号“长发”,门脸不大,一名男子笑嘻嘻地盯着镜头从店铺前经过。
小巷景观
这张照片是肯恩乘坐人力车时所拍摄的,狭窄的街巷里颇为热闹 前景的男子歪扣着帽子,嘴里叼着纸烟卷,一只手正在胸前的口袋里掏东西,大概是因为见多识广,他对眼前的洋人和照相机视而不见。
时尚男子
走在道路中间的这位戴着鸭舌帽穿着长袍的人在当时算是比较时尚的了,因为很多人还穿马褂戴瓜皮帽。街道上空架着醒目的广告牌,上面写着“芜湖分铺茶干”。广告牌前方的屋檐下伸出四只木制龙头,这是从前挂幌子用的,说明这家店铺已经有点历史了。
街头即景
一名小男孩站在路边发呆,这身看似整齐的打扮总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旁边的茶馆里坐着不少的人,有歇脚的,也有聊天的。一名男子手里端着白瓷碗,一边走一边喝。
阳光下的女子
一百年前的笑容,今天看了依然很有感染力。女子很年轻,头上戴着抹额,从她外罩上的破洞和背靠的房屋可知她并不是富裕人家的女子,但笑脸在阳光下显得非常灿烂。
仪凤门外
仪凤门是是南京十三座明代城门之一,它是从下关前往城里的主要通道。这是当时仪凤门外的景象,从下关过来的旅客乘坐人力车前往城内,路边的一个货郎的挑子边,围着三个孩子。当时城外已经出现了电线杆,似乎是刚刚树立起来的,上面还没有架设电线。
城门洞
这张照片充分展现出仪凤门的高大,从门洞向城内看,前方是一座木栅栏,它起到城门的作用。进城是一段下坡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正在下坡。据资料记载,自行车最迟是在1868年传入我国的,虽然并没有普及,但在大都市中已非罕见之物了。
警察分驻所
1902年,南京建立了第一支现代意义的警察队伍。为了方便管理,当时的南京城共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有6个警察分驻所,每个分驻配有6支分别由11名警察组成的分队。图为一个分驻所的大门,门前插着龙旗,并有持枪的警察在站岗。
警察操练
当时在下关地区设置了两个分驻所,负责码头、轮船、海关以及周边街道的治安管理。从照片中看,这些警察统一着装,穿着长筒马靴,整齐的队伍说明还是训练有素的。
捉虱子
在警察身后的茅草屋旁,有两名捉虱子的男子,一个已经大功告成,正在穿衣服,另一个仍在埋头找寻。这种场景在冬天里经常可以见到,因为当时卫生条件太差,一个冬天基本都不洗一次澡,很容易滋生出虱子。
更多金陵老照片,请看下方的《江苏南京老照片合集》!,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