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松桃,一方神奇、美丽的土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73万人民凝聚起的巨大智慧、意志和力量,令这艰巨的任务成为大气磅礴的史诗,使这片土地从优秀走向伟大。
魅力乌罗司
乌罗位于松桃自治县西部,距松桃自治县县城65公里,距渝怀铁路(孟溪火车站)35公里,为梵净山东北部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万余亩,锰矿资源极其富足,森林覆盖面积广。
据《松桃苗族自治县志》载,可其最早的历史追溯到唐代,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乌罗司积淀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佛教文化鼎盛一时,工艺雕刻精湛无比,曾遗存下许多断壁残垣、寺庙宗祠、古塔牌坊等古建筑遗址。纵观松桃乃至黔东历史,乌罗极为深远悠久。这块人文历史厚重的土地,曾经经历过设府建司、匪事战乱,遭遇过血与火、生与死的冲击,它依然默默仰望苍穹,任沧桑岁月不停的轮回。
乌罗的人文历史,代表性的有明代乌罗府儒学和乌罗府阴阳学;乌罗司人杨国祚、肖时泰于“庚子科”乡试中举,为松桃中举之始;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县人李熙瑶、王团等曾创立“松阳书院”于乌罗司司城等。
地名传说一为乌罗地处高寒,雨量多,加之四周林密山高,中部低落为坝,多雾。乌罗由乌落、雾落这一自然气候而名。 二为紧倚乌罗街后色浓如黛的玉帝笔架山,老街中段街后靠山一消水洞神螺口。乌罗由这一山形景观切如乌螺而名。 三为民间神话:远古时的一天深夜,神仙观音娘娘乘一匹天马自梵净山赐福返西,行至乌罗大坝,看见这里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洪浪涛涛,一片汪洋,绿油油的田野被淹了,井然的青瓦木屋被淹了,只见满坝里水南要头蹿动,呼天抢地。观音立即驾停,一面命天马饮水减灾,一面紧闭慈目暗使神力凿洞消水,解救宵困的生灵。消水洞刚一凿通,东方旭日就冉冉升起了,天马猛一抬头,一道金光射来,竟四蹄收拢,双目慢闭,化作了一方巨石(即现在的观音山)。观音还未反应过来,竟也栽下马来,立于巨石半腰,化成了一尊菩萨。灾困的人们得救了,都觉得是巨石从天而降,观音菩萨飞落而来降福民众的。于是人们摆上香案敬神,跪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只见山瑞云飘绕而出,人们都听到一个慈善的声音在半山响起“天上玉皇福天下、山上观音照乌罗。”从此,乌罗大坝因有了消水洞和观音山,灾不再降,五谷丰登。
佛教文化:自唐代以来,梵净山一直归乌罗管辖,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深厚的佛教文化,与乌罗是分不开的。乌罗司佛教文化始于唐代,明、清之际,佛寺林立,僧侣云集,鼎盛一时。著名的“三宫一庙”修建于明、清年间,“三宫”即乌罗司禹王宫、万寿宫、飞山宫,一庙为关帝庙。这些庙宇四周均是高墙,庙院内石阶皆为大石板,屋檐飞翘,极为壮观,有的正殿已颓废,墙壁破损较严重。清道光年间,司城东门外另修建了一座罗家斋庙,耗资极大,占地宽广,有三层四方楼阁,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佛像极多,有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天等神灵佛像,文革期间遭毁。
乌罗天马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六年(1373年)僧毁墨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次重修。在现乌罗毛溪村南双凤山前,为梵净山四大脚庵之一,明清时,高僧崇安和尚曾居于此。民国18年(1929年)两次拆迁,寺观佛像尽毁,仅存三间庙宇和残碑一块,有大钟一口,重300多斤。明万历年间,始建乌罗观音山寺庙群,上为普陀宫、灵官殿,中为立德居凉亭,下为迎水寺,有佛像40余尊,终年香火最盛。观音山寺庙群座落于悬崖峭壁间,树木沿崖而生,山路陡峭崎岖,雄伟险峻。乌罗前进村邱家湾坳上,有一座称之为“大庙”的庙宇,建于明末,现有庙房7间,内有大王宫、送子观音、十八罗汉、天王菩萨牛王菩萨、诸天神灵、燃灯古佛、弥勒佛等50余尊大小佛像,香火极盛。据不完全统计,乌罗司城西门坡角处,曾有一称之“三抚庙”的庙宇。不远处的香树林有一称之为“佛堂”的庙宇和一座牛王庙,民国期间,云南、铜仁等地的和尚法师曾多次云集于此。乌罗前进罗家湾有一座称之为“天王庙”的庙宇。沿天王庙而下的龙家贯干田湾处,曾有一座称之为“百神庙”的大庙宇,庙宇有两层,高4丈有余,解放后被拆毁。乌罗寨安坝曾有一称之为“
司城遗址位于现乌罗镇岑司村一带,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司城”。司城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后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建司设府,曾繁华鼎盛一时。司城为一座府城,城墙为土砖和石头砌筑而成,司城分为上边城和下边城。整个司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从南门直入为司城当时府司官员的衙门府邸,至今岑司人仍称这里为“官衙组”,门前府衙庙宇建筑因年久失修,解放后拆毁改作良田,至今称为“南门大田”、“官家大田”。官衙组有岩石和土砖砌筑的土城墙,城墙旁有一条大沟,当地人称其为“南门沟”。当时府司官员的衙门府邸为司城中心地段,衙门府邸处有一圆形地段,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花厅”,这里的一些土城墙上每到秋天便开满了各种花。衙门府邸后有一座大庙宇,称为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庙建筑壮观,至今犹存。位于司城西南角上,有一口水井,称为“官井”,曾建有水井亭台楼阁,水井均用大石板砌成,水井四季不干。司城土司官员于官衙处办公执事,“花厅”为其后花园,城隍庙为其祭祀之庙宇,“官井”为其取水之井。由于乌罗的海拔较高,无大河,历年缺水。
从明朝起,土司官员特别注重保护这里的水塘,遇到干旱年代,便沿水塘挖沟凿渠,引水入田,或从水塘担水浇田。曾有“乌罗四十八口名塘”之称。后因改塘变田或逐年挖掘沟渠排放水,有一部分水塘至今已不存在了。仍存在的二十几口塘,至今仍起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如:乌罗司城上边城明朝之时就筑有沟渠,引出龙塘湾之水,沟渠引水而下绕司城外围一圈,进入岑司大坝灌溉良田。
沿龙塘而下左侧即为司城上衙门,至今仍称为“上衙”。上衙前,清乾隆年间杨氏家族曾在此兴建了两座高七层的古塔,一座称之文笔塔,一座称之文昌塔,后毁于大跃进期间。乌罗司城明隆庆二年(1568年)曾遭大火,几乎毁于一旦,移迁孟溪黑坡建司城;六年(1572年)因兵灾亦毁,又迁小寨筑城,称“小寨司”。
天马寺 天马寺,曾名永兴寺、永兴堂。明代万历皇帝与清代康熙皇帝都封之为皇庵,是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距冷家坝16公里,位于梵净山东麓双凤山下,与东部朝山古道连接,从乌罗向西南顺古道走六里便是天马寺。目前村级公路从该寺经过,交通比较方便。该寺在松桃乌罗境内,属于梵净山东线旅游区,周围是莽莽苍苍的大山,山林里生长着珙桐、楠木、楠竹、杉木、红豆杉等植物,也有野猪、野兔、野鸡、黄鼠狼、果子狸等动物。 据史书记载,该寺院旧址处于天马寺林场腹地双凤岭下,竹茂林深,环境宜人。始创于明洪武六年,为僧毁墨领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次重修。天马寺兴盛时曾拥有庙宇六大四合院,房140余间,大小菩萨近百尊,田1600余挑,林地6000余亩。后经历史变故,今寺院仅存碑石,但荫荫翠绿拥抱着幽冷残石,让人感概万千。《天马寺碑》称该寺创建于道光二十五年,石碑上刻有建碑缘由以及捐资修建人的姓名,在梵净山佛山中地位十分显赫,乃金顶正殿僧尼的主要物资供给处与越冬避寒住宿所。
以前,东部片区香客朝梵净山古道顺岭抬升,逶迤在映山红、鸽子花等植物之间。历来为东部香客朝山之要径,攀登佛山之通途。途中有白云寺为其接引,供香客打尖礼佛。
寺庙几次遭到大火洗劫,村民又以“挂公果”的形式,到四邻八村集资,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几次修复。目前还存有两幢木房,用来供奉神灵,同时也供前来烧香拜佛的信男善女提供休息的场所,成为过路香客补充水等物资的场所。另外,村民同样通过“挂公果”的形式,修建了5层木质楼阁,该叫做“玉皇阁”,楼阁造型别致,别有一番风味,是用来供奉“玉皇大帝”等神灵。
如今寺內尚存古钟一架,铸于明万历元年,重400余斤,堪称佛山一宝。为了天马寺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当地一位如今年过90岁的女性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为天马寺打扫卫生,守护寺院、神像。该寺的打造,有利于增加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含金量。也利于梵净山东线旅游区的打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