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湖会议都谁参加了(这场可怕的万湖会议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石安浅
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血腥的会议。
它规模很小,时长仅70分钟,与会者15人,他们都是当时纳粹德国的高层官员,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有博士学位。
(参加万湖会议的十五人)
就是这样一群所谓的“精英”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种族灭绝政策——关于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由此揭开了纳粹屠sha 600万犹太人的序幕。
它就是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万湖路58号别墅召开的万湖会议。
80年后,这起事件被德国导演马蒂·格肖内克搬上大银幕,将那场会议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娓娓道来。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由于许多读者对于那段历史可能不太了解,小派将以半科普半评析的方式解读这部电影。
电影开场是一名党卫军军官在布置会议的座次,背景是一段“赞美希特勒征服欧洲”的广播,其中夹杂着德国民众狂热的欢呼声。
这一段其实很重要,它有着三重作用。
(《万湖会议》截影)
一是向观众透露电影的剧情将围绕开会展开;
二是透露电影的历史背景,1942年初的德国,几乎占领了欧洲全境,在苏联国境内势如破竹,而英美还在英吉利海峡对岸苟延残喘着;
三则是最深层的表意,即纳粹德国战争罪行背后的“恶之平庸”,这个小派先按下不表,将在末尾着重分析。
要看懂这部电影,就一定要搞清楚参会者的身份,不然很多剧情会让你看的云里雾里的,许多脸盲的观众可能直接就被劝退了。
依据座位布局,可以将这十五人划分为三股政治势力。
(《万湖会议》剧照)
长桌左侧(主位视角)是德国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包括内务部、司法部、外交部。
他们主要负责德国犹太人以及友好国家的犹太人事务,你可以将他们理解成一群相对“温和”的纳粹。
(《万湖会议》剧照)
长桌右侧则是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在各占领国地区的管理人。
这群人是不折不扣的刽子手,会前闲聊里他们讨论的也都是“处理”、“解决”了多少犹太人。
(《万湖会议》剧照)
长桌中央则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为首的是有着“金发野兽”之称的党卫队二把手——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此人几个月后在捷克被捷克伞兵刺杀,纳粹为此报复杀害了340名利迪策村民,其中有87名儿童被送进了毒气室,战后人们为悼念这些遇难儿童,将六月一日定为国际儿童节),他直接对希特勒负责,贯彻其灭绝犹太人的意志。
(《万湖会议》剧照)
彼时德国对犹太人的管理还是一种混乱的、各自为政的状态。
德国犹太人最初还能借着宽松的政策逃到国外去,而占领区内的犹太人要么是像拉脱维亚一样被sha光,要么是像波兰一样拥挤在难民区里。
(《万湖会议》剧照)
而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结束这种局面,转为一种“有秩序”的管理。
海因里希的党卫队将完全掌控对犹太人的灭绝行动,而其余的部门以后只是配角,他们只需在政策、法律、人力、物力上为党卫队提供支持,服从灭绝行动的各项安排就行。
(《万湖会议》剧照)
作为一部室内辩论戏,这部电影的立意其实很像是《十二怒汉》,都是讲一群人通过辩论得出一个统一意见。
只不过《十二怒汉》里的亨利·方达是要说服众人挽救无辜者的生命,而本片中的海德里希是要说服其他人,成为灭绝1100万犹太人的共谋。
(《十二怒汉》海报及剧照)
与《十二怒汉》精妙的场面调度和峰回路转的剧情不同,《万湖会议》更侧重于对真实历史的还原和对细节的考究。
创作者对片中人物的经历和对话进行了细致的考究和推敲,严谨程度不亚于《帝国的毁灭》。
(《万湖会议》截影)
犹太人的界定,犹太混血、有功犹太人的处理,犹太人“清理”的先后顺序,犹太人的财产,犹太人的“清理”方式,德国行刑者的心理问题等等。
电影将这项种族灭绝计划事无巨细的展现了出来,让人看完之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同时也没有陷入传统历史片那种说教式的怪圈,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近乎白描的手法剖析这场会议的横截面,没有任何引导式的观点输出,一切的结论由观众自己得出。
(《万湖会议》剧照)
此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的历史细节被裹挟在对话中。
比如纳粹德国最初试想过将犹太人迁居到非洲的计划,但最后因为没有制海权而放弃。
再比如毒害了几百万犹太人的齐克隆B一开始是作为杀虫剂使用的。
党卫队头子希姆莱某次看过屠杀现场后呕吐不止,指示海因里希更换灭绝方式,他觉得“毒气”更人道一些。
(《万湖会议》截影)
《万湖会议》绝非是一部有着极高观影门槛、非历史大佬不可的影片,只要能够理清电影背景和人物动机,看懂它的内容是非常容易的。
而且该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诸如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议题。
比如德国犹太人在被强制离境前会签署一份放弃财产的协议,纳粹高层给出的说法是“这样他们就能保持一种秩序感。”
(《万湖会议》剧照)
再比如前面小派提到的“恶之平庸”。
1961年,参与这次会议,并起草制定《最终解决方案》的纳粹前高官艾希曼在逃亡多年后最终落网。
(纳粹战犯艾希曼及受审图)
艾希曼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自己只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传动的作用罢了,他只是在贯彻和服从希特勒的意志,而这是当时德国的政治正确,并且是绝对合法的。
就像伏尔泰说的那样,“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No snowflake in a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观摩审判后,提出了“恶之平庸”的概念,指人们在意识形态机器影响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万湖会议》剧照)
将犹太人逮捕的德国警察只是负责抓人,将犹太人送到集中营的火车司机只是负责运输,将犹太人赶进毒气室的士兵只是负责赶人,他们都不是最后按下毒气按钮的人,那么他们是否有罪?谁又该审判他们?
电影开头中,狂热支持希特勒的德国民众是否有罪?谁又该审判他们?
《万湖会议》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是艾希曼的秘书兼速记员莱格博格.维勒曼,并未出现在会议的官方记录中,史学家们将她称为“隐形的第十六人”。
(《万湖会议》截影)
片中,她对于会议中种族灭绝议题并未表现出丝毫反感,甚至在休息间歇时声称自己的部门比其他部门笑声多多了,那么她是否有罪?谁又来审判她。
吊诡的是,战后,维勒曼同丈夫离婚,转而与在战俘营结识的女狱友同居,二人相伴60年,直至2010年去世。
(艾希曼的秘书,本片中的速记员莱格博格.维勒曼真实图片)
深受纳粹思想侵蚀的她对外一直宣称,自己并不是同性恋,与女狱友的同居关系只是因为税务原因才缔结的(纳粹认为同性恋是一种“不洁”的疾病)。
电影末尾,参会者纷纷离开会场,有人要去找消遣,有人要去参加另一场会议,他们也将鼓动更多的人成为第三帝国的一颗螺丝钉,让这辆嗜血的战车继续运转,直至走向毁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