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

王堂、老君王位置

曹县楼庄镇王堂位于曹县城西23.4公里,楼庄镇政府东北5.4公里。东西440米,南北450米,聚落呈方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交又村中。全村1868人,汉族,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1481亩,以农为主;有王、张2姓,王姓居多。为王堂村民委员会驻地。

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王氏始祖讳昌后(後),自山西洪洞县迁曹邑西四十六里许建村,并盖庙堂,故名王堂。如今王堂小学东侧仍然有王堂庙旧址,为县级未保护文物单位。

2023年1月23日,楼庄镇楼庄行政村新村自然村王堂王氏后人王德铸同学发给我旧本王堂《王氏族谱》,今摘录如下: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

王氏明祖昌后画像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3)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4)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5)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6)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7)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8)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9)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0)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1)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2)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3)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4)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5)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6)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7)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8)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19)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0)

注:新的家谱已修,本人未见到。

康熙御书“清官第一王贯三”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1)

清官第一 王贯三陵墓碑在今河南省民权县孙六乡河里王村西头路北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2)

清官第一 王贯三陵墓碑在今河南省民权县孙六乡河里王村西头路北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3)

清官亭

坊间广为流传的是王贯三告老还乡的传说。

版本一: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贯三奉旨为父母迁葬,返回故里。回京不久,又因足疾告老还乡。渡口,大风,王贯三一边指挥家人往船上搬行李,一边和送行的故旧话别,户部尚书梁清标也在其中。箱子很沉,搬上船时,船明显往下沉了一下。梁清标忽然轻轻笑了,王贯三也笑了,他知道,还乡可能要费一番周折了。

果然,船没走多远,康熙就派人追来了——梁清标弹劾王贯三船上装有百箱金银财宝。箱子一箱箱打开了,哪里有什么金银财宝,除了书籍,就是砖头,唯一值钱的就是皇帝御赐的墨宝。对此,王贯三解释说京城为官二十载,行李太少,怕百姓说皇帝刻薄他。

康熙皇帝很感动,王爱卿心里装着朕和天下,唯独没有他自己啊。一感动,赐给他一幅御书“清官第一王贯三”。

版本二:王贯三还乡时,老家依然茅檐低小,白发苍苍的夫人出来迎接,不小心被门楣碰伤了额头。康熙听说后,派人调查,御书“清官第一王贯三”表彰他。

两种版本,细节不同,“清官第一王贯三”的御书却不假。

王贯三(1648-1720年),字配公,号遴庵,又号念庵,清归德府考城旧县东北双河口(今商丘市民权县林七集南)人。其家世代德货,贯三在家人熏陶下,养成美好的德性。少时性情疑重,善思辨,不与顽童为伍。父亲十分器重他,曾说:“昌吾门者,其是子乎?”。稍长,知书达理,勤学不倦,文章英奇磊落。知县程梦苟看到他的文章十分象赏,并荐举他入府。

人物生平

王贯三(1648-1720年),字配公,号遴庵,又号念庵,清瘫毅时考城双河口(今林七集)人。

康熙已酉贯三中举人,癸丑及进士第,累官考授内阁中书、户部潜吏司主事、礼部清吏司郎中等。

康熙辛酉,贯三为顺天乡试阅卷官,所拔取的都是当时有些名气的才子。癸酉典试四川,所罗皆是蜀中之杰。历考授众从不收贿赂,既以才取人。人称其“得人”。

王贯三在京居官30余年,冷然淡泊,两袖清风,奋甘贫如恰。监督宝泉局(清政府制币厂)间,他剔奸除弊、分文不入私囊。人知其廉洁之操,原本于性,非矫饰造作。其清廉之名遂冠于京师。康熙帝颁赐御书,并以临董其昌五言诗赐之。他辞官还里,宦囊惟有此物。家居茅屋萧瑟,土垣颓址,无改于旧。但对桑梓之事,如厘正保障,增广学校等必力为之,而又从不夸于人。睦亲善邻,也决不以贫乏为辞。至今人们仍以“清官第一”称之。生前著有《善补堂文集》一书。

王贯三之墓在今民权县河里王村,墓前有清乾隆四年墓碑一通,由保和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保、世袭三等伯兼吏部尚书、加十级张廷文撰文、东阁大学士兼邢部尚书、加十级徐本书丹并篆额。

后人分布着民权县河里王村和民权县程庄镇楚南村。

主要功绩

三公生而伟岸,15岁便通晓四书五经、左氏春秋,所写文章英奇磊落,蔚然可观。康熙八年(1669)中举人,十二年(1673)中进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贯三公除授内阁中书,从此襄职凤池,沉稳踏实。

他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从不接受贿赂,而是以才取人,时人称之“得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贯三公钦差宝泉局,监督钱法。宝泉局是明清两代设立的货币金融机构,隶属户部,专司钱币铸造,设满、汉监督各一人,主事负责监理事务。

当时宝泉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铸币炉当天铸造的各种钱币样品,经监督官审查验收后不再记账入库,而是归监督个人调拨使用。仅这一项,每天的进项就相当可观。以前的监督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本钱,户部的一些官吏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金库。

贯三公上任第一天就破了这个规矩,要求所有样品一律登记入库。

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以为贯三公沽名钓誉。但时间久了,人们便知道他的廉洁自律是出自本性,而非伪装矫饰。

五年任职届满,炉头们为贯三公立碑焚香,颂声闻衢巷。

贯三公深有古君子之风。他生平谨默自守,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公卿士大夫,也不敢妄渎轻薄。一次退朝,工部尚书汤斌与他只有前后数十步的距离。汤斌几次回头张望,欲有所言。贯三公没有上前攀谈,而是敛容退步,保持一定距离。

人物评价

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汤斌,曾任江宁巡抚,被尊为“理学名臣”,康熙“遇大事犹时时问汤斌若何”,在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人看来,这可是求之不得的攀附权贵的好机会。汤斌不由感叹,对人说:“贯三公,乃海外神仙也,可望而不可即。”后汤斌因失意抑郁染病去世,贯三公扶着他的灵柩,一直护送到卢沟桥,说:“一顾之知,不可忘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贯三公奉旨为父母迁葬,返回故里。

田居乡野,贯三公杜门谢客,生活也极其简朴。然而,凡宗族有困顿不堪、乡党有苦难疾病者,贯三公莫不竭力周济,即使把夏葛冬裘送到当铺,也感到欣慰。承蒙他惠泽的人数不胜数。

贯三公常常感念考城是父母之邦,凡是对考城人民有益的事,无不专心研究。整治修固堤防,增加扩大学校,虽费财劳心,不为外人所知,他自己也从不宣扬,不求任何回报。

康熙三十七年(1698),贯三公还主持纂修《考城县志》。这是现存考城县志最早的版本,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当我走进坐落在北京北海岸边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薄如蝉翼的康熙版《考城县志》,看到贯三公撰写的序言及印章,感觉正一步步地走近贯三公,和他一起经历着历史的苦与乐,哀与愁。

贯三公的书法端庄平稳,雍容大度。每次得到贯三公的手书,康熙帝都如获驷马拱璧般珍重收藏。

贯三公为明威将军濮阳孙振仍撰写的篆盖。

康熙五十九年(1720),贯三公卒于家,享年73岁。张廷玉为他撰写墓志铭。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廷玉为其撰写墓志铭:“清廉勤慎,望重圭璋。于朝于野,咸推善良……”张廷玉是《明史》总裁官、王贯三恩师张英的儿子,位高权重,他以如椽史笔为王贯三立传,除了王贯三是其父亲门生这层关系外,恐怕还更仰慕王贯三的人品吧?世交王贯三,在张廷玉的笔下,栩栩如生。

墓志表

皇清诰授奉政大夫礼部主客清吏司念庵王公墓表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世袭三等伯兼管吏部尚书事,加士级,年十级,年家卷世弟张廷玉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东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加三级,年眷侄徐本顿首拜书丹并篆额。

康熙癸丑之役,先君子文端公以翰林学士分校礼围,得士王公贯三,撤棘来谒,则规言矩步,气宇端凝,老成醇德君子也。文端公甚契之。自是而官中书,历升至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人皆推为明德长者,岿然物望。甲申归里,庚子公竟以疾终。明年卜葬有日矣,先期乃来丐表公之墓。呜呼!古之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祀于社者,公非其人耶?!余曷忍以不文辞。按状王氏考城人,居旧县东双河口,代有隐德。曾祖讳思问,祖讳长福,父讳鼎,岁贡,彰德府安阳县儒学训导,以公贵,赠如其官。公讳贯三,字配公,号邃庵,又号念庵。母王氏,兄弟凡六人,皆早夭公其五也。公少凝重,不与群儿侪伍,训导公器之曰以:昌吾门者,其是子乎!稍长勤学不怠,为文辄英奇磊落。邑候程公梦简得其文称赏之,且荐于府,值督学史公逸裘,遂拔置第一入库。延入署中与子侄讲读讨论,是科为已酉,遂以儒士中河南乡试,再上春官,遂成进士,考授中书舍人,需次待补。辛酉分校顺天乡试,拔取皆一时名俊。无何补中翰,迎养训导公于京邸。俄遭内外艰,哀毁过礼,经营葬事,竭尽心力,眼阂复官,癸酉典试四川,所收皆巴蜀之杰。旋补清吏司主事。壬午又同考顺天乡试,逾加精汰,得云中官、高维新十余人,皆名宿也。是科复同考顺天武试,得二十九人,而解元王道智则其房首也。公宦京师三十余年,冷然淡泊,始终一节,甘贫如饴,不以尺寸自营,虽釜甑尘积,人不能堪,公处之晏如刀会监督宝泉局,公则剔奸除蛊,一钱不以入私,人始知公廉洁之操,得于性成,非矫饰也。立碑颂德遍京师焉,生平谨默自守,虽贤公卿亦不敢妄渎之。尝退朝与工部尚书睢州汤公前后仅数步,汤屡顾公,欲将有言,公敛容退止,汤后与人曰:“王君海外神仙,可望而不可及耶!”及汤率于官,公抚送其柩至卢沟桥,曰:一顾之知,不可忘也。又宛平相平文靖每与公刺,书名不书姓,称与人则曰,吾家中翰公。答之必署王某,二十年如一日,文靖益重公焉。然于桑梓之事,如厘正保障,增广学校等必力为之,既成又不自认为德稍诩于人也。性好奖借后学,俾有成就,睦亲善邻,未尝以贫乏为辞。虽村居每遇万寿节,必具公服展臣子之礼。公早岁艰于子,晚乃生子,喜曰:吾愿足矣:即制装0还里,韩公慕庐送之,有登仙之羡焉。是岁上赐御书,以临董其昌五言诗赐公,公之宦当惟此物耳。公所居茅茨萧然,土垣颓址,无改于旧门巷绝无鲜衣怒马赫赫之态,其高风如明之轩鹿邑,石临漳,近今殆难其偶也。公生于顺五年戊子正月十六日,卒于康熙五十必年庚子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三。元配程氏诰封宜人,侧室文氏、张氏。男子二人,长修得附监生,文氏出;次修来张氏出。女子二人长婿李锡龄,程宜人出;次婿秦鹤生,文氏出。呜呼!自世风浇漓,士鲜实行,求如公始终守道白首不渝者,乌可得哉!乌可得哉!是宜深镌丰碑,以示于后,庶儿知所矜式云。系之铭曰:葵丘之墟,爱有伟人,以学则茂,以行则醇,匪矫以异,性与道邻。宦三十年,终焉一贫,冰兢自矢,淑善其身,清风高节,可匹先民。古道茫茫,久沦以湮,公砥柱之力返淳。刑俗善后,既安且芬。歌以识之,百代有闻。

乾隆四年,岁次已未,正月谷旦。

河里王村清官亭

官亭,位于河南省,商邱市,民权县,孫六镇,河里王村北,"清官第一"王贯三,系清康熙年间河里王村人,王氏后人为纪念先人的清廉美德,传承廉政家风,将其作为楷模,故建此亭。想要了解祥情和有关资料内容,请阅读图片中的《清官亭简介》,从哪里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解答。

民族精英王贯三

身居高官不腐变

为公廉洁尘不染

誓于腐败不共天

告老还乡归民间

衣食住行很简单

感动人心民称赞

皇帝御书往下传:

"清官第一"王贯三

激励后人保清廉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4)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5)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6)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7)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8)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29)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30)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31)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32)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33)

孟津城关缠阳村王氏家谱(曹邑楼庄镇王堂王氏家谱及清官第一)(34)

整理者: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菏泽市第十六届委员,乡土历史爱好者,头条号:老虎6909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