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老街有什么好吃的(松江这对夫妻相守老店三十载)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松江老街有什么好吃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松江老街有什么好吃的(松江这对夫妻相守老店三十载)

松江老街有什么好吃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风雨携手三十载,相守老店结善缘。对于古稀之年的张国馨和杨燕敏来说,这不光是从创业到守业的人生经历,也是一段守心之路。守的是手艺人的匠心,是邻里故交的安心,更是夫妻之间的百年同心。

中山中路74号,其貌不扬的沿街店铺。门头没有挂店招,一顶底部浇筑了混凝土的巨大广告伞,遮挡掉了门面大部分。店主也不开灯,匆匆而过的路人,看不真切店里的情况。

只有在门前站定,视线绕过撑开的伞面稍稍向左移,才能看到唯一显示店铺身份的字样:“要开锁找中联”。这个铺子,“老松江”几乎无人不知。公牛牌房门锁套件、丰收牌9472插芯门锁、长虹牌遥控器……三十载春去秋来,相邻店铺几易其主,唯有这家店主从未换过。坚守至今,店主说,每次为顾客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结下一段善缘。

巧手“张师傅”

经营店铺的张国馨和杨燕敏,是一对古稀之年的夫妻,人称“张师傅”和“杨阿姨”。

早年间,杨燕敏在原松江县综合服务部上班,身边聚集了一批修伞、敲铁皮、编织竹制用品和修理农机的手工艺人。她的岗位是“箍白铁”,听着像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实则不然,两块铁皮的卷度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能卡住,很有技术要求。长期磨炼成就了一双巧手,家人穿的鞋全部出自她的双手。

张国馨虽然在别处上班,动手能力却更胜一筹。年轻时去单位接杨燕敏,他都会顺带着干点活儿贴补家用。计件报酬制的行业,有的东西费时费力大家都不愿意做,他一个外行人接过手来,然后又快又好地完工。众人拿起来,与其说检查不如说品鉴,忍不住发出“啧啧”赞叹。

张国馨还是实打实的机械迷,业余时间全部扑在了自学研究上,会自己买配件实践。据说,松江第一台纯手工自制的落地电风扇就在他手中诞生。

他说:“有一次单位派我去市区采购,路过橱窗看到里面有台落地电风扇,觉得特别精致。那时候其他地方还没有呢,我盯着看了好久,打算回家就做一台。”电扇马达里的定子,外面买不到,他只能自己做。一圈一圈绕铜丝、一层一层包绝缘体,用蜡线缠住,固定住铜丝。“一共要绕主副两套线圈,因为启动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磁场产生扭力,然后带动转子。”

张国馨回忆,从买书啃书开始,到一样样凑零配件,再到尝试组装,前前后后花了一月有余,最后他真的做出了落地电风扇。从1976年至今,这台年近半百的电器依然运转良好。

“不服输”的两口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国馨所在的单位遇上了全国第一波“下岗潮”。几年后,杨燕敏也待业回家。经历了迷茫和失落,夫妻俩最终决定盘下一家店铺,用手艺谋生,重掌自己的人生。

投入毕生的积蓄和向亲友借来的钱,于这对老实本分的夫妻而言,心理上承受了巨大压力。可是,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了路才往前走,而是走着走着,于是看到了路。这条路的名字叫“不服输”。

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宽裕,东西坏了习惯送去修修补补。今天送精钢锅子托个底,明天锅子的把柄松动了来固定,店里逐渐积累了稳定客源。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种类繁多的小家电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搞不定“新式武器”来求助的客人络绎不绝。

电饭煲、电水壶、电风扇、取暖器……主营范围从维修五金件拓展到了家用电器,精湛的手艺加上为人谦和,积攒起他们的口碑,也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信心。走着走着,夫妻俩迎来了曙光。

5年后,他们还清所有债务,置换了隔壁一间面积更大的店铺,也就是现在这间,之后再没换过地址。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忙起来,两个人就睡在里面小间,睁开眼就干活。

多年来,店里的配件库存越来越多,逐渐占据了整个外间,一排排“顶天立地”的货架堆满了各式物品。为了便于取拿,不常用的就被搁置到里间,十几年间,当初的卧房完全变成了储藏室,甚至连过道都被占用了,外人入内宛如走进“迷宫”,可对他们来说不是个事,上万种规格,再冷门的配件,都能秒速找出来。

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飞速,不少配件因为产品停产尘封已久,可店里一直没有处理掉。“万一哪天有老人家里的老物件坏了拿来修呢,现在市面上哪里还觅得到?”看着经年累月打造的库存“城堡”,张国馨和杨燕敏老两口感到踏实。

配锁成主业

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老一代人的修补习惯,东西坏了直接换新的,来店里的还是原来那批顾客,一些老顾客与老两口成了至交。

修理业务渐少,而配钥匙、开锁的业务需求一如既往地多。夫妻俩分了工,男主外女主内,杨燕敏守着店负责来店客人的业务,张国馨守着电话随时准备外出服务。每天上午7时,杨燕敏早早到店开门营业,晚上吃过饭才打烊回家。

家住景德路的陈阿姨,有一天开完邮箱后,丢失了一大串钥匙,到处寻找全无踪影,万般无奈找到张国馨。张国馨二话不说当即来到陈阿姨家中,不声不响地干起活来,不到一小时,把所有钥匙给配齐了。等陈阿姨转身找他付钱时,张国馨早已回店了。

还有一次,一户人家锁门时操作不当,不小心将半截钥匙折断在楼道防盗门里,全楼20户人家叫苦不迭。正在附近的张国馨拿起工具就赶过去解决了。没怎么花时间,又都是相熟的老人,他怎么都不肯收钱。

辖区里的92岁老人周师增,可谓看着这家店“长大”,对夫妻俩赞不绝口。“手艺好,松江地面上再找不出第二家了。态度好,是我见过最好的师傅。”老人告诉记者,店里有个规矩,凡80岁以上的居民只要带着社区服务优惠卡,一律不收人工费,特殊困难家庭可享受同等待遇。

店里固定电话开通了呼叫转移功能,没接到的电话都会转到张国馨的手机上。他从不关手机,半夜三更出门开锁是家常便饭,有时是白天出门忘带钥匙的夜归人,有时是赶夜路丢了钥匙的人,他总是随叫随应。

前些日子台风“烟花”来袭,一个顾客开着门在屋外办事,不料一阵风来把门关上了。张国馨顶着大风冒着暴雨赶到现场救急,“想想自己在门外进不去多着急。”他的换位思考让对方感动不已。

守店为初心

锁具之于张国馨,既像玩具又像朋友。面对一把把紧闭的锁,蛮力失去了用武之地,唯有最精确的感觉才能破译,当指尖猜出弹子和弹簧的“密语”时,就是打开的瞬间,可意会不可言传。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打磨,对他而言,普通锁的结构已烂熟于心。常见品牌的房门锁,10颗弹子5根弹簧,他用两根铁条,花十几秒就能打开。

张国馨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也是有口皆碑的“服务明星”。他的服务对象早已不再局限于个人,一些银行、邮政、保险网点,甚至人员进出需要严格审查的机关单位,都指定他上门服务。一个个电话,一声声急切求助,使他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收获了被需要的幸福感。

有时相熟的老人前来店里并非有业务相求,只因子女不在身边,来找张国馨和杨燕敏聊天解闷。尤其是在冬日,晒着暖阳叙叙家常,是老人们的舒心时光。后来,夫妻俩干脆在店门前摆放几只方凳,专供老人们休息。

店铺门口还摆放着一部公用电话,它记录了一段家庭电话未普及的历史。杨燕敏说,如今,偶尔还有路人来打公用电话,多是手机没电又有急事的。“看他们打着打着眉头舒展了,我也替他们高兴。”她说。

网购时代,老两口“兼职”快递代收员,只不过是免费的。租住在附近的年轻人白天上班,快递员打不开老式公房楼道的铁门,就把快递寄存在他们店里。有时寄给楼上老人的快递,急急忙忙赶时间的快递员也会扔到店里,杨燕敏空闲时就送上楼,顺便陪老人聊上两句。

相伴度人生

这些年,上门生意越来越冷清,旁人都劝张国馨和杨燕敏把店关了。子女也对他们说:“一辈子守着店没出过门,趁现在还走得动出去玩玩,把店铺租出去的收入都比自己开要高,又轻松。”可老两口舍不得,他们说现在吃穿不愁,仍然开着店铺是想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他人,帮人解困,从中获得的快乐远大于赚钱的乐趣。

采访过程中,张国馨和杨燕敏始终笑呵呵,神情举止透着上一代人历经岁月洗礼后的韧劲和智慧,给人沉静的力量。不出门时,张国馨会在店里修理电器或者拆点小玩意儿把玩。杨燕敏则挨着他坐在小桌旁,时而用刚烧开的水加满杯子,然后盖上盖,“他的胃不好,要喝温的”;时而看一眼老伴手中的活,递过去刚好需要的工具。如果此时店里来了顾客,拿出要维修的物件让他们看,杨燕敏接过物件边往里屋找工具,边询问张国馨:“用某某型号的某某东西吧?”张国馨只轻轻“嗯”一声,接过手,熟练地操作了起来。

在杨燕敏眼中,张国馨是最聪明的人,不然怎么能手工造出一台电风扇呢?不仅聪明而且热心肠,两个人的姻缘就是因为张国馨经常上门帮忙结下的。杨燕敏拥有超强记忆力,今年已经68岁的她,回顾往昔点滴,具体的时间、细节都能原原本本道出,仿佛历历在目。话不多的张国馨今年73岁,在这点上也忍不住夸赞,记不清的事都推给老伴:“问她,她什么都记得。”

老两口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家和万事兴”的意义,举手投足间,积淀着长久陪伴的关心与默契。

文字:张小小

图片:蔡斌

编辑:秦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