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答辩通关法宝)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事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事项(毕业论文答辩通关法宝)

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

最近高校毕业季,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而不辩”登上网络热搜。不少“过来人”甚至将“答而不辩,疯狂道歉”作为箴言奉送,且言之凿凿:

“你那点水平不夹起尾巴做人,还要翘着尾巴辩吗?”

“你以为答辩是看你有多能耐?全程卑微准没错;你若敢辩,明年再见。”

“答辩本身就是个技巧,是答是辩要看你导师的‘咖位’。”

所谓“答辩”,本该是你来我往、剑拔弩张、激烈问答的过招。但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当下高校毕业答辩场上师生交锋“可能有点理想”。

有专家感慨,现在的普遍观点是,毕业答辩大概率是要过的。答辩委员的职责,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更符合要求地通过,而不是在学术上为难学生。作为答辩委员,如果眼里容不下沙子,过于较真,很可能被同行“敬而远之”。

少了“火药味”、多了“世故味”的毕业答辩正常吗?答而不辩有何原因?该一笑而过,还是严肃以待?

“和风细雨”的答辩场

每年,彭真明都会参加N场毕业论文答辩。自高校入职近20年来,他参加的硕士、博士生毕业答辩总计不下500人。

“就像是过流水线,辩的场面很少。”这是他的切身感触。

在硕士答辩中,彭真明表示,一般一个半天(如上午9至12时三小时内)即要完成6~7名硕士毕业生答辩。每个硕士生的答辩时间平均半小时,其中一半时间做汇报,一半时间回答5名答辩组老师的提问。

“由于答辩组成员方向有差异,有些(问题)仅仅是论文结构、撰写格式及规范性方面的建议,不需要回答。这样有针对性的学术讨论时间所剩无几。”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说。

博士生答辩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每个学生在2小时左右,汇报35~45分钟,因此提问环节问题比较多,会有一些讨论,场面会相对活跃和热烈。不过,学生与答辩组真刀真枪的辩论仍然较少。

目前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刘湉祎,去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她仍记得一年前答辩时内心的紧张与兴奋,她认为自己的研究较为扎实,也有亮点,所以想要展示自己的发现。

答辩场上,老师们在提问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问题与不足。对此,她虽一一回应,但始终没有“辩”。“总感觉‘辩’蕴含对立。”刘湉祎觉得,自己是典型的中国学生,比较中庸,不会直接地反对老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认为,国内学位论文答而不辩的现象,并非近些年才有。近20年前,他在演练博士论文答辩时,也曾设想了很多评委可能会问的尖锐问题,准备的回应也有些针锋相对的味道。但实际答辩中,评委并未问及尖锐的问题。

后来,李锋亮当上评委后,所经历的学位论文答辩也大多是“和风细雨式的”。

辩了“伤面子”?较真“被孤立” ?

答辩场缘何平静无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研究生主要有三个理由:

(1)不会辩,无法严谨、有逻辑地把问题说清楚,或是没有争辩的口才;(2)不敢辩,担心一旦辩驳,被答辩老师认为认错态度不端正,打低分,甚至通不过;(3)不愿辩,未来的工作不涉及学术研究,走完过场就行。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文双春认为,这些理由有些牵强。“学生的观点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位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答辩不是为难学生或者不让其毕业,而是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学术洗礼。”他说。

他同时认为,这种现象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脱不开钩,学生学术能力不够、科学精神不足。“真理越辩越明,很多学生的论文本身经不起辩论。”

根据2021年教育部公开的《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门学科或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还需具备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这意味着研究生需要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双春说,但目前很多研究生追求的目标只是要有一篇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但又不愿潜下心来独立地完成发表一篇论文必需的每个环节。

例如,不少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是导师给的,自己并不清楚、也不愿意花时间理解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导致论文从一开始就经不住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只有数据,不知道用这些数据论证什么和如何论证,这时老师可能又没起到帮助作用,最终导致学生不得不“答而不辩”。

“很多毕业论文像实验报告或医院检查报告,有图、有数据、也有结论,但其中用的都是描述性语言,缺乏分析、论证和推理。这种‘论文不论’是‘答而不辩’的深层原因。”文双春说。

此外,多位专家认为,答而不辩的现象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从大环境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认为,中国人历来不爱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答而不辩“大约也与这种民族性分不开”。其原因很复杂,比如中国人从小就被告诫祸从口出,缺少演讲方面的训练和机会,信奉“闷声发大财”、当面争论“伤面子”等。

这种现象还延伸到许多学术讨论场合。在澳大利亚某高校华人教授王长智(化名)的印象中,多数中国学生在讨论场合没有表现出年轻人应有的锋芒。

“华人文化是人情社会,主张和和气气。反射到学术上,就缺少了辩论氛围。”他说,“但学术辩论不是人身攻击,不是面子问题。学术上的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有基本的判断标准。学术上要有平等性,无论年龄或资历。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但也有受访对象表示,现实中,学术平等、个人资历和个人偏见等制约因素却是自由答辩路上的一道无形枷锁。

刘湉祎坦承,文科的主观性强,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是文科答辩的应有之义。但现实中,这种碰撞对学生、导师和答辩组成员都提出了不小挑战。

“假设学生和老师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老师不应从根本立场上否定,而要看学生是否成功地论证、自圆其说。老师或许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但在某个具体研究问题上不一定比学生强。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平等看待学生。对不同意见,能够不带个人偏见,有理有据、平和地表达出来。”她说。

不光是学生,这道隐形枷锁也束缚了很多答辩评委,使其“不敢较真”。几年前,文双春认识的一位专家主持某学院几位硕士生论文答辩时,将该院院长的一位研究生不予通过答辩,因为发现该生论文存在学术不端。

随后,对于院长要求“更改结果”的指示,这位专家并未落实。他回复称对学生不放水,是促使学生进步,更是帮助和保护导师免受“定时炸弹”威胁;且必须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答辩委员会认真讨论集体表决通过的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更改。

事后,据文双春回忆,这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专家被“牢牢地关进笼子”。他再也没有出现在该院的任何研究生答辩场合,且其“偏激”之名远扬至兄弟院校。尽管他的学术做得非常出色,但“学帽”“官位”一样都没评上,凡是有专家酬金的任何学术劳动机会也都没他的份儿。

“国外有诚信记录,国内有较真记录,特别是对学术较真者。学术圈子内普遍的共识是,如果没有被牢牢关进笼子,最宽容的极限是让独立之精神者孤立,让自由之思想者自游。”文双春感慨。

答而不辩,一笑而过?

既然如此,学位答辩究竟是辩,还是不辩?答而不辩该一笑而过吗?

专家们的观点是分化的。

作为“答且有辩”的支持者,彭真明认为,研究生富有激情地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体现研究水平和表达能力。

李锋亮表示,毕业答辩如果能够有交锋会更加精彩一些,也更能体现“教(评委)学(学生)相长”。

“学术问题就应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王长智的主张十分鲜明,“这并不妨碍大家互相尊重,学术讨论是对事不对人。所谓‘台上无大小,台下有规矩’。”

但在当前的教育目标和环境下,也有专家认为,学生不辩“也很正常”。

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学术辩论可能有点理想,毕竟评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学生若想辩也需要相当的勇气与水平。

另一方面,研究生答辩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把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改正过来,老师指出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而不是为难学生。“这种情况下不用辩。”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说。

喻海良举例,今年他担任答辩委员的两名学生被延期,其中一人因实验结果存在错误未过审,另一人则因工作量远远不够。“这些情况学生也没有什么好狡辩的。”他说,“但如果老师对论文一些地方理解错误,学生肯定要据实以对。”

刘永谋也表示,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仪式的性质,并非外人以为的“生杀予夺”的环节。这一点在国外也很常见。走到最后答辩这一步,表演的味道很浓,培养学术共同体意识和传承学术神圣意识等仪式方面的目的更加彰显一些。

为此,一些专家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应立足论文质量本身,答辩情况应放在第二位。“无论如何,研究生培养应该始终坚持一个底线:论文达标。”喻海良说。

但在彭真明看来,答而不辩隐含着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如教学理念模式方面,偏重于传授知识技能,缺少思维的习惯、方法、体系、创新以及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注重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和分数,不太注重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导致批判性思维缺乏,扼杀创新能力。

他建议,将学生培养目标是否达标与毕业严格挂钩,倒逼学生认真做研究,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才有敢辩的底气。

在王长智看来,往大处说,答而不辩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五四运动,我们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赛先生’所指并非单纯、具体的科学门类,还包括科学精神,也就是在学术上平等、敢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如此后浪推前浪,学术就是这样进步的。”他说,“不敢质疑就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答而不辩背后,文双春认为,这说明现在的研究生不敢质疑别人,也不敢质疑自己。在他看来,培养和塑造科学精神,不能只盯着发表论文,而要把提高研究能力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