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家主要观点(你忽悠敌国我忽悠自己)
“战忽局”的梗早已经被众人玩儿坏,中国有没有所谓的“战忽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存在过“战忽局”的。
不过古代的“战忽局”战略忽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成功地忽悠了敌国,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也有敌人没忽悠成,反倒把自己给忽悠了的的大忽悠。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略忽悠则要数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战国时期的韩国干的那两件事了。这两个国家的战略忽悠当然也是由他们各自的“战忽局”操刀完成的,不过前者执行力强,所以成功了;而后者太过异想天开,反倒偷鸡不成蚀了把米。
齐国战忽局策划购鹿之计当初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把齐国搞得是红红火火、国力蒸蒸日上,俨然初步具备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霸主地位。眼瞅着齐国想要当老大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地大物博、人多势众的楚国心里就气儿不顺,总想着给齐国使些绊子。
而齐国朝野则看着楚国整日间胡蹦乱跳,心想这小子必定是皮痒痒了。于是武将们就给齐桓公说:“老大,楚国这小子要上房揭瓦了,你赶紧给俺们派些兵娃子,去把这小子美美打一顿他就老实了。”
结果管仲不乐意了,就说:“你们这帮暴力分子就是头小胳膊粗,一脑子浆糊!咱把人打残了,咱自己也难免鼻青脸肿不是?”
管仲这话一说,武将们是对他呲牙咧嘴的,恶狠狠地问管仲:“那你倒是说说咋搞?总不能让楚国这小子自己来磕头认罪吧?”
管仲摸了一把胡子,高深莫测地说:“傻子,忘了我是战忽局的了吗?”于是管仲就派了大批动物贩子跑到楚国收购动物。
当时楚国最多、最不值钱的动物就是鹿,一只鹿在楚国只卖两个铜子儿。而齐国这帮动物贩子则跟没见过鹿似的,主动涨价直接三个、五个最后四十多个铜子儿一只,并且还是有多少要多少,谁让俺家齐王喜欢鹿呢。
鹿竟然变得这么值钱了,楚国人就高兴得快疯了,于是谁还种那劳什子地啊,都把锄头、镢头融了打造猎具上山逮鹿。而楚王和手下一班大臣也都乐见其成,毕竟能赚小钱钱谁还会不高兴呢。
结果到了一年之后,楚国那个穷啊,光剩下钱了!地里的粮食没见着,荒草倒是已经一人高了。没粮食?怕啥,咱楚国有的是小钱钱,可以向别的国家买啊!
结果等到楚国拿着一堆铜子儿去别的国家进口粮食的时候却发现,任你拿钱砸死我我都不会卖给你一颗粮食。这下楚国傻眼了,后来天空刮来了一股凉风,楚国打了个机灵,才明白过来,这都是齐国这家伙搞得鬼。
但明白过来也晚了,想去找齐国报仇吧,那些兵娃子已经饿得面黄肌瘦,吃奶的劲儿都没了还怎么打?况且人齐国在这会儿已经大军压境准备教训自己了。
楚国没办法,想打没劲儿打,只能向齐国俯首称臣,从此不敢再得瑟。所以管仲这个“战忽局”局长,玩儿的一手好忽悠,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楚国这刺儿头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管局座为啥能忽悠成功将楚国成功地忽悠废了,不得不说管仲这个忽悠局的局座真是忽悠指数一百一。但纵观整个忽悠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战略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保密工作做的好。要谋划这么大一盘棋,其中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会为楚国做嫁衣。所以保密工作尤为重要,好在在管仲说服了齐国君臣以后,他们能齐心协力下完这么大一盘棋而不出差错。这其中,事情的真相必定只有齐国上层决策者才知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谋不被楚国察觉。
其二,超级强的执行力。那帮被派到楚国冒充动物贩子的人,为了大计得逞出手阔绰,绝不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楚国上下一片人傻钱多的嘲讽所影响,再加上齐国上下君臣戮力同心、没人扯后腿,从而充分地贯彻了管局座的战略谋划。
其三,强大的财力保障。要想让楚国上下荒废农耕,而蜂蛹扑向山林抓鹿。齐国势必得大出血,让楚国人尝到甜头才行。这从他们高价收购鹿的行动中轻易可得,而要支撑如此规模的高价收购,没有强大的财力做为支撑,任凭管局座有滔天法力也是痴人说梦。
其四,对人性充分洞察。抛出鱼饵也得鱼要上钩才行,而楚国之所以上钩,就是因为人性的贪念。能赚快钱,谁还会傻乎乎地劳心劳力、踏踏实实地发展自身?所以正是由于管局座对人性有了充分地洞察,才会祭出经济战这个大杀器。
其五,忽悠敌人的方式。忽悠方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选择那些对敌人弊大于利的方式才可以。因为这样的方式即使最终因为某种原因宣告失败,最多也只是让对方占一点小便宜,但对于整个战略态势不会造成那种天翻地覆的改变。而齐国的购鹿之计,就是选择用在关键时刻毫无用处的钱来换取敌人赖以生存的粮食来进行的。
其六,楚国上下太短视。事出反常必有妖,齐国人如此疯狂地以大价钱收购稀松平常的鹿本身就不正常。相信当时在事态刚开启的时候,也是会有人怀疑到这其中会有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他们最终却自欺欺人地认为,齐国的动物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齐桓公玩物丧志,进而忽略了其中暗藏的巨大风险。
其七,齐国强悍的实力。如果没有强悍的军事实力做后盾,购鹿之计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因为即使楚国荒废了农业,造成粮食紧缺的危机,但他们完全可以用手中大量的钱财去别的国家购买足够的粮食。而楚国最后也这么做了,只不过没成功而已。而他们之所以没成功,就是由于齐国的实力太强悍,完全威慑住了别的国家,让他们不敢出手卖给楚国粮食。
所以,战忽局的战忽工作做得再好,但能否成功忽悠住对方,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是否具备,更要看综合实力是否能够支撑战略忽悠的执行。
韩国战忽局谋划疲秦之计与春秋时齐国战忽局成功地用购鹿之计忽悠楚国相比,战国时期韩国战忽局谋划的疲秦之计可谓是将自己忽悠得晕头转向,也成了战忽局战略忽悠失败的典型案例。
话说当年被人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对山东六国虎视眈眈。而秦国若要东出,紧邻秦国的韩国将会是秦国第一个歼灭的对象,这从秦国夺取韩国的成皋和荥阳一事上就能想见。
在家国即将倾覆的关键时刻,韩惠王不知道是不是突然想起了管局座当年忽悠楚国的事情。他脑门子一拍,恍然大悟,赶紧找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商量看怎么能想办法让秦国修个大型水利工程,以让秦国劳民伤财,最好能把秦国拖死。
结果郑国这家伙还真的被韩惠王洗脑了,一个人啥都没带,就带了一张嘴跑到秦国跟嬴政小哥哥说:“政政,你看你们秦国关中这些盐碱地得处理下啊,要不然这大好的地方不长粮食岂不是太浪费了吗?”
秦始皇(当时还不是始皇帝,暂且这么叫,下同。)一听郑国的话就两眼放光,问:“咦?我也为这问题发愁呢,郑郑啊那你有啥好办法没?”
郑国一听秦始皇有上钩的趋势,于是赶紧说:“看我、看我啊!你不知道我可是个科学家,我修渠修的可好了。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在中山西麓瓠口那地方挖一条渠,把泾河的水从渠里引到东边的洛水。这样一来关中众多盐碱地就会被灌溉,这地方就会成为秦国的一个大粮仓。”
秦始皇听郑国说的有鼻子有眼,就同意这个大工程上马。于是郑国就开始带着秦国一大票子人开始热火朝天地大干特干。结果正干得起劲,不知道秦始皇从哪里知道了郑国修渠是为了拖垮秦国的阴谋。
这下秦始皇暴跳如雷,指着郑国鼻子大骂一通还不解气,非要杀了郑国不可。郑国一看事情败露,也没办法,为了保住小命也为了干成做为一个水利学家毕生梦想的大工程,他就给秦始皇解释说:“政政哥,你先别生气。我来修渠虽然也是为了韩国能晚完蛋几年,但是这渠如果真的修成了,那可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啊。”
秦始皇冷静下来一想也是这个理,于是不再追究郑国骗他这码事,反而大力支持郑国把这条三百里长的渠给修成了。大渠修成后果如郑国所言,关中大量的盐碱地都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也因为这条渠,秦国国力更进一步,反而加速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步伐。后世人们为了纪念郑国的丰功伟绩,干脆直接把这条连通泾洛两水的大渠命名为“郑国渠”。
韩惠王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师承管局座的忽悠大计最终反倒成全了秦国,更没想到自己搬起来的大石头最后砸到自己脚上是这么疼。
韩国战忽局为啥会失败从韩惠王和郑国开始谋划这个忽悠秦国的战略,再到忽悠失败反而成全秦国的统一大计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战忽局之所以会失败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忽悠方式选择不对。之前在购鹿之计中说过,要进行战略忽悠一定要选择那些对于敌国弊大于利的方法。但是正如郑国在事情败露后对秦始皇所说的一样,这条郑国渠一旦修成,对秦国而言将是一本万利的天大好事。所以秦始皇这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没在郑国欺骗他的情况下杀了郑国。
第二,保密工作做得不好。整个郑国渠工程浩大,修建周期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要想完全保证秘密不泄露是不可能的。所以韩国的忽悠战略很轻易就被秦国洞悉,这样以来即使日后郑国想在工程中耍些小手段也是难上加难。
第三,低估了秦国的实力。从最终郑国渠修建历程来看,秦国的国力还是足以支撑这项大工程的。秦国有实力保障自己不会因为修了郑国渠就让自己实力大损,这也是韩国的一个重大战略误判。
第四,秦始皇本人的胸襟。欺君之罪本是九死无生的事,更何况是像郑国和韩惠王这种打算拖死秦国、让秦国万劫不复的毒计。但秦始皇的胸襟让他在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辱的选择上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利益,这也是韩国进行战略忽悠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事情。
结语:战忽局是把两刃剑,用好了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用不好则会为敌人做嫁衣。所以战略忽悠是一门艺术活,只有艺高人胆大且心细如发的人才能谋划。但无论如何,自身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秦国一般,任你阴谋阳谋,我强我依然强!吾史无终,持续奉献精彩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